【正见网2009年11月24日】
【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1)鼃(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2)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3)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4)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庄子·秋水》)
【注解】
(1)鼃 :音同“蛙”。
(2)拘于虚:受到居住地方的限制。虚,指空间而言。
(3)曲士:鄙陋之人。
(4)束于教:受到本身所学的束缚。
【故事阐述】
在〈秋水〉中,庄子生动地描述了河伯和北海的对话。秋天的时候,黄河河水高涨,河面宽广到甚至无法从这岸分辨对岸的牛马。河伯对此沾沾自喜,以为天下没有比黄河更壮观的景象了。但当河伯顺流东下,来到了北海,看到了一片没有边际的汪洋,比起自己居住的黄河不知大上多少倍的时候,便对自己的无知和自傲感到惭愧不已。北海对河伯说:“没有办法跟住在井底的青蛙谈论海洋有多大,这是因为受到居住环境的限制;无法跟夏天的虫子谈论冬天的冰霜,这是因为受季节的限制;而无法跟鄙陋的人谈论真理之道,也是因为受限于他们的教育背景。人受到现实环境的限制是何等的大啊!今天你看到了大海,才发现黄河的渺小,这就可以与你谈及大道之理了。”
后来后来“井底之蛙”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见识浅薄的人。
【讨论】
(1)文章中提及,无法跟住在井底的青蛙谈论海洋有多大的原因何在?
(2)河伯为了何事而沾沾自喜?又为何对自己的无知和自傲感到惭愧不已?
【造句练习】
例:大家应该到各地去走走,增广见闻,以免成为井底之蛙。
【相似成语】
井蛙之见、坐井观天、管中窥豹、管窥蠡测、牖中窥日、瓮天之见
【课后时间】
填入动物名称。
()头()尾、
井底之()、
()假()威、
九()一毛、
狡()三窟
参考答案:
(虎)头(蛇)尾、
井底之(蛙)、
(狐)假(虎)威、
九(牛)一毛、
狡(兔)三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