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广开言路兼听则明

正见神传文化编辑小组


【正见网2010年05月21日】

【原文】

君子不以言废(1)人,不以人废言,大开言路,所以成天下、安兆民也。天地之大,日月之明,而或有所蔽。且蔽天之明者,云雾也;蔽人之明者,私欲佞(2)说也。常人有之,蔽一心也;人君有之,蔽天下也。常选左右谏臣,使讽谕(3)于未形,忖(4)画于至密也。

(出自《元史・卷一百五十七・列传第四十四》)

【注释】

(1)废:没有用的,不再使用。
(2)佞(音泞):善辩,巧言谄媚。
(3)讽谕:用含蓄的话劝告。谕,告诉,使人知道。
(4)忖:揣度,思量。

【语译参考】

有修养的人不会凭一句话就否定一个人,也不会凭一个人就否定他所说的话。广泛地开阔言路,才能统一天下、安抚百姓。广大的天地,明亮的日月,有时也会被遮掩。遮掩天的光亮的是云雾;遮雾人的见识的是贪欲和小人的花言巧语。平常的人受了蒙蔽,只能遮住一个人的见识;君主受了蒙蔽,就会遮住整个天下了。应当经常挑选左右谏臣,让他们在事情未发生之前告诫您,让他们思考筹画最机密的事情。

【研析】

人总是喜欢接受赞美,听好听的话,因而小人谗媚的话,能打动人心,陷人于不义,蒙蔽了别人。若你只是个平常人,尚无伤大雅;但你若是个领导者,则攸关国家命运。毕竟领导者受到蒙蔽,影响范围至广,牵一发而动全身,最先受到波及的是人事的任用,不同人其才能品德不同,制定的政策,影响百姓的生计,全民的福祉,终至国家的兴衰,因而刘秉忠向元世祖忽必烈,提出谏臣的重要性。当然谏臣他的职责,是针对施政的弊端、决策或领导者个人品德提出看法,自然其言语难免不顺人心,但其出发点是为公的,无私的,此点应先予以肯定,谏臣才能畅言,何况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他们站在客观的立场,更能看清事物的真相,身边若能有数名谏臣,当能使领导者开阔视野,协助国家兴盛。其实从刘秉忠此文的论点,就知道他是个值得任用的好人才,而忽必烈也能慧眼识英雄,将他视为重要谋臣。

刘秉忠也曾与姚枢等人,制定“广招天下英俊,讲论治道”的用人方针,大举招贤纳士。如当时的大儒许衡、王恂、张易等人为忽必烈出谋划策,所以刘秉忠他对元代开国制度有相当多的建树。而且他自幼善学,至老不衰,一生著述相当丰富。

至元十一年八月,在南屏山别墅无疾而终,时年五十九。忽必烈悲恸不已,追封太傅、赵国公,谥文贞。

【延伸思考】

1.从历史的教训,领导者常用人不当,导致国家的灭亡。你想领导者如何才能避免任用小人呢?

2.为何言路要广开,不能只听少数人的意见?

3.谏臣对国家的影响如此重要,一个好的谏臣应具备哪些特质?

【参考资料】

1.《二十六史精粹金译下》门归 主编 建宏出版社 1994年8月出版
2.《白话续资治通鉴》(第十一册)沈志华 主编 建宏出版社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