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0年08月02日】
一、唐太宗教子
唐太宗对侍臣说:“我自从立太子以后,遇到机会就随时随地教育他。例如:看他在吃饭,我就对他说:‘你只有明白耕种收获的艰难,才会经常有饭吃’;见到他骑马,则说:‘你应该知道你座下的马所承受的劳苦,不使它精疲力尽,这样你才能常常有马骑’;见到他乘船,就警告他:‘水可以载船,但也能把船掀翻’;遇到他在树下歇息,就告诉他:‘木材只有合于墨线,才会笔直;作为君主,只有虚心纳谏,才能成为明君’。”
二、宝田杜氏
宋代有一位杜孟,曾游学于太学,后因奸臣童贯、蔡京把持朝政,他拂袖而归。
他曾训诫他的子孙说:“忠孝,是我家传家之宝;而经史,则是我家养家之田。”因此他在当时被人称为“宝田杜氏”。
〖注〗(1)太学:古代设于京师的一所官办学校。凡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及庶人子弟之优异者,皆可入学。(2)童贯:北宋末年的大宦官。一生为非作歹。(3)蔡京:北宋末年的大奸相。
三、富者怨之府也
疏广,是西汉东海兰陵(在今山东苍山西南)人,字仲翁,少好学,汉宣帝时征为太子少傅,在任五年,称病还乡,后人以此作为“功遂身退”的典故。疏受,是疏广的侄儿。他的叔父疏广任太傅时,他任少傅。在任五年,然后与疏广一起称病还乡。
疏广和侄儿疏受,他们都担任过高官。主动辞官归乡以后,他们叔侄二人,广济穷困;卖金置酒食,与族人乡亲同乐。
有人劝他们为子孙多留一点基业,别这样散财去讨欢乡亲。
疏广解释说:“难道我们就不念及子孙们吗?但家中有旧田舍,子孙们如果好好耕种,足够衣食之用。如果再给他们留下多余的钱财,则只会教他们滋生惰性。多余的钱财,对于贤者,会损其志;而对于愚者,则只会增加其过错。况且,财富从来就是招致怨隙的根由(原文是:“且富者,怨之府也。”),我既然没有什么来教育子孙,却也不愿因留下钱财,而增加他们的过错,从而招来怨恨。而且这些钱是国家体恤老臣之用的,我们拿些财钱,和乡亲们共同享用,欢度晚年,不也是很好的吗?”
四、贤母盛德威严,平息兵变
李景让,是唐代人。以孝母闻名,虽老,犹恭受母亲的鞭笞。唐宣宗时,累官至太子少保,死后谥孝。
李景让在担任浙西观察使的时候,因杖杀一名左都押衙(官职名),军中官兵,气愤不平,准备哗变。
李景让的母亲听说后,亲自坐到大厅中,过问此事,并且叫李景让立于厅上,责问他说:“皇帝任命你到这里主持军政大事,难道是叫你来乱杀人的吗?万一因此事而产生事端,使一方不宁,你岂只是辜负了皇上,还有愧于祖先呀!”
李母命左右侍从,扒下李景让的衣服,要杖打其背。官兵一齐跪下,哭着为李景让求情。其母面色严峻,沉默不语,过了好久,在大家的劝说下,才释放了李景让。
军中因李母严斥其子,表现了洪威大德,军心大惊大慰,官兵肃然起敬,局面这才安定了下来。
〖注〗观察使:官名。唐初,朝廷派观察使于各道,监察各州县官吏。安史之乱后,观察使为未派节度使之道的最高长官,享受与节度使同等的待遇。
五、子所以不肖,由母蔽过而父不知耳
程晌,是宋代人,字伯温。著名理学家程颐、程颢之父,治家有方,史称其“慈恕刚断,官小禄薄,克己为义,人以为难。”
程晌为人,性情宽厚,而又有果断。
他的夫人,也很谦恭和顺,严于律己,治家有方。她从不鞭打奴婢。诸子中,如果有人呵责奴婢,她常劝诫说:“贵贱虽然不同,但大家都是人,这是一样的啊。”程晌有时发怒了,她必定在一旁安慰解释。
唯独孩子们犯下过错时,她从不掩饰,并且这样说:“孩子不学好,往往都是由于母亲遮掩过错,致使父亲不知晓而造成的(原文是‘子所以不肖,由母蔽过而父不知耳’)。”
(均据明代郑瑄《昨非庵日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