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1年04月25日】
【原文】
〈洪范五行传〉者,巫瞽之学也,历代史官皆本之以作《五行志》。天地之间,灾祥万种,人间祸福,冥不可知,若之何一虫之妖,一物之戾,皆绳之以五行?又若之何晋厉公一视之远,周单公一言之徐,而能关于五行之沴乎?晋申生一衣之偏,郑子臧一冠之异,而能关于五行之沴乎? 董仲舒(1)以阴阳之学(2)倡为此说,本于《春秋》(3),牵合附会。历世史官自愚其心目,俛首(4)以受笼罩而欺天下。臣故削去五行,而作〈灾祥略〉。
宋・郑樵〈通志总序〉(据《通志》引)
【注解】
(1)董仲舒:西元前179~104,西汉广川人。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三年不窥园。提倡独尊儒术。着有《春秋繁露》等书。
(2)阴阳之学:根据四时、节气、方位、星象来讲人事吉凶的数术。
(3)《春秋》:孔子据鲁史修订而成,为编年体史书。所记起自鲁隐公元年,迄鲁哀公十四年,共二百四十二年。其书常以一字一语之褒贬寓微言大义。因其记载春秋鲁国十二公的史事,故亦称为“十二经”。公羊、谷梁、左氏三家为之作传,称为“春秋三传”。
(4)俛首:低头。
【故事阐述】
“牵强附会”原作“牵合附会”,典故出自〈通志总序〉。《通志》是宋代郑樵所写,内容主要在讲典章制度,他在该书的序里提到:自然现象变化多端,人间的福祸也都难以预测,人如何能将某些纯属自然现象的变异,和人世间的福祸连系起来?而且还视为是福祸降生的症兆呢?然而后代史官却都喜欢将此种自然现象与人事变化结合起来解读,西汉时候的董仲舒尤其是如此,如《汉书.卷二七.五行志下之下》:“(鲁襄公)二十七年‘十二月乙亥朔,日有食之’。董仲舒认为礼义将大灭绝之象也。时吴子好勇,使刑人守门,……后阍戕吴子。”对于《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日有食之”这条资料,董仲舒将“日食”这种自然现象,视为是“礼义将大灭绝之象也”,后来更举出襄公二十九年时,吴子余祭死于守门者之手来加以证明。像这种情形,郑樵即认为是“牵合附会”,没有道理的。后来“牵强附会”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生拉硬扯,勉强凑合的情形。
【讨论】
(1)《通志》一书是什么人所作?内容主要在写什么?
(2)天象变化是否跟人间祸福有关呢?请说说你的看法。
【造句练习】
例:这明明就是两件不相关的事,你怎么可以牵强附会地混为一谈呢?
例:这种牵强附会的解说,与事实完全不符,很难令人接受。
【相似成语】
生拉硬拽、生搬硬套、穿凿附会、郢书燕说
【课后时间】
成语接龙。
牵强附会>()>()>()>()>()
参考答案:
牵强附会>(会心一笑)>(笑里藏刀)>(刀枪不入)>(入木三分)>(分身乏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