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1年05月06日】
夏完淳(1631―1647年)原名夏复,字存古,别号小隐。明代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松江县)人。明末著名诗人,少年抗清英雄。夏完淳五岁读经书,七岁能诗文,九岁写成《代乳集》。他的父亲夏允彝,担任福建长乐县令,以勤政爱民、擅断冤狱,被举荐为全国七位“廉明县令”之首。夏完淳受父亲影响,矢志忠义,崇尚名节。他从师陈子龙,又受知于复社领袖张溥,在文章气节方面,深受二人熏陶。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军進据北京,驱兵南下。转年,扬州陷落,史可法英勇殉国。不久,清军攻占南京,福王朱由崧的政权,又告沦亡。在这民族危急关头,夏允彝父子,奔走江东,组织联络各路义军。松江被陷后,夏允彝自沉于家乡松塘。夏完淳面对国仇家恨,发誓要继承父志,与清军作殊死斗争。这时他才十五岁,比起我国当今的大学生们,还年轻三、五岁呢;可是,他已经“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了。
夏完淳为了抗清复国的大业,奔走呼告,风尘仆仆的联络各路义军。他曾描述自己的志向说:“故国云亡,旧乡已破。先君殒命,哭药房于九渊;慈母披缁,隔祗园于百里。羁旅薄命,漂泊无家,万里风尘,志存复楚(恢复国家)。”
转年(清顺治三年,1646),夏完淳与老师陈子龙、岳父钱栴等人,上书给在绍兴另立政权的鲁王朱以海,夏完淳被擢迁为中书舍人,并奉命到坚持在太湖一带抗清的吴阳的军中,担任参赞军务。吴阳战败,被害后,他只好流亡于湖南、湖北一带,暂时隐下身来。
然而,夏完淳抗清复国的壮志,却从未泯灭,反而更加强烈。清顺治四年(1647)六、七月间,他刚潜回家乡松塘不久,便被捕了。在被捕时,他对家乡父老说:“我夏完淳怎么会苟且偷生呢!如果我的尸骨能葬于大明皇帝的墓旁,我在九泉之下,也永无悔恨了。”
夏完淳在被押解南京离开家乡时,他又慷慨挥毫,写了《别云间》一诗,诗中写道: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魂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这首诗大意是:
我为抗清复国,离家三年,
回故乡后,成了一名囚犯。
残破的河山,使我泪流满面,
天地虽宽,又哪有容身的地点?
我知道:自己的死期已近,
只是把生我养我的故乡,格外留恋;
但愿我的灵魂,归来之日,
能够看到爱国的义旗,还在天际迎风飘展!
夏完淳被关進南京监狱以后,抱定“以死报国”的决心。明朝的降臣洪承畴,以为他年少可欺,使亲自出庭审讯他,要他归顺清廷做官。夏完淳却故作不知,大声说道:“我闻亨九(洪承畴字)先生本朝人杰,松山、杏山之战,血溅章渠。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动华夷。吾常慕其忠烈,年虽少,杀身报国,岂可以让之!”有人告诉夏完淳,审讯他的正是洪承畴。夏完淳声色俱厉:“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闻之,曾经御祭七坛,天子亲临,泪满龙颜,群臣呜咽。汝何等逆徒,敢伪托其名,以污忠魄!”洪承畴色沮气夺,无辞以对。当时钱-钜啾徊叮?庵揪谏ァM甏驹谂悦憷?担骸敖裉煳矣牍?犊?仕溃?约?鹿?诘叵拢?癫灰嗥嫖按笳煞蛟眨 笔骨?靡员H?斫凇?
夏完淳在狱中,用血泪写了两封遗书――《狱中上母书》和《遗夫人书》。他在《狱中上母书》里,充分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和以死殉国的豪情。他说:“人生谁无死,贵得死所耳!”意谓人生在世,哪个能免于一死?最要紧的是:要死得有价值。临刑时,他立而不跪,神色不变,刽子手战战兢兢,不敢正视,过了很久,才持刀从喉间断之而绝。
夏完淳的诗文,慷慨激昂,富于深情。传世的有《南冠草》,另有《续幸存录》,今合编为《夏完淳集》。
(事据《明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