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1年08月29日】
【原文】
1、“和衷”:
天叙有典,敕我五典五?哉!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同寅(1)协恭,和衷(2)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
(《书经.皋陶谟》)
2、“共济”:
诸侯伐秦,及泾莫济。晋叔向见叔孙穆子曰:“诸侯谓秦不恭而讨之,及泾而止,于秦何益?”穆子曰:“豹之业,及〈匏有苦叶〉矣,不知其他。”叔向退,召舟虞与司马,曰:“夫苦匏(3)不材于人(4),共(5)济(6)而已。鲁叔孙赋〈匏有苦叶〉,必将涉矣。具舟除隧,不共有法。”是行也,鲁人以莒人先济,诸侯从之。
(《国语.鲁语下》)
【注解】
(1)同寅:同僚,共事的官吏。
(2)和衷:同心。
(3)苦匏:一种有苦味的葫芦,不能食用,晒干后可在渡水时系于腰间作为浮囊。
(4)不材于人:不可食用。材,通“裁”,处置、安排。此处指苦匏不可食用,对人类而言,没有什么用处。
(5)共:通“供”,供给。
(6)济:渡河。
【故事阐述】
“和衷共济”是由“和衷”和“共济”二个语词组合而成。“和衷”一语出自《书经.皋陶谟》,内容记载皋陶和禹对于以德治国的一段对话。其中“同寅协恭,和衷哉”这句话,大意是:同僚之间要能恭敬的相互协助,同心和善的相处啊!“共济”一语则出自《国语.鲁语下》,根据记载春秋时晋国为了报仇,号召诸侯出兵攻打秦国,途中经过泾水,没有军队肯先渡河。晋大夫叔向就去请教鲁大夫叔孙豹该怎么办?叔孙豹回答说他不懂其它的事,只知道吟诵《诗经.匏有苦叶》。得到提示的叔向告退后,立即召来掌管船只和军务的官员,说:“苦匏不可食用,只能拿来当作渡河的浮囊。叔孙豹一定是打算要渡河了,你们要尽快做好渡河的准备。”后来这两个典源被合用成“和衷共济”,用来比喻彼此同心共渡难关。
【讨论】
(1)皋陶和禹的对话中,觉得同僚之间应如何相处?
(2)为何叔向知道叔孙豹打算要渡河?
【造句练习】
例:我们要的是能和衷共济的知心朋友,而不是只会享乐的酒肉朋友。
例:目前公司处境相当艰难,大家应该和衷共济,度过难关。
【相似成语】
同心同德、同心协力、戮力同心、同甘共苦、同舟共济、风雨同舟、毕力同心
【课后时间】
成语接龙。
和衷共济>()>()>()>()>()
参考答案:
和衷共济>(济济一堂)>(堂堂正正)>(正襟危坐)>(坐井观天)>(天衣无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