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1年11月23日】
何谓“担当”?担当就是“接受并负起责任”。显而易见,有担当之人的家庭,才会和谐融洽;有担当成员的团体,才会处变不惊,成就一番事业;有担当脊梁的社会和国家,才能国治而天下平。
比如,春秋时期晋文公掌管刑狱的官吏李离,因错误地听取了下级的汇报而判人死罪,所以将自己也关押起来定了死罪。晋文公说:“官有贵贱之分,处罚有轻重之分,下级官吏有错,不是你的过错!”但李离却认为不能将罪过转嫁到下级官吏身上,并最终伏剑自刎。
再如鲁国一个叫阳肤的人在去做掌管刑事的官吏前,去拜见曾子,询问如何做一个好官吏。曾子说:“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大意是说,现在的社会,当政者没做到他们应做的,致使社会人心涣散。当阳肤抓到犯案的百姓时,不要高兴,而是要怜悯并帮助他们(改过从善)。这是何等的担当!
还有春秋五贤相之一的百里奚。他曾不听朋友的建议,而选择在虞国做官,后来因为虞国国君不听其劝致使国亡,众官员皆作鸟兽散,惟有百里奚继续跟随在左右。他说:“吾既不智矣,敢不忠乎?”这就是担当:虽然选择错了,但一定要为此负责。正是因为有担当,当他作为晋国公主的陪嫁奴隶来到秦国后,才被秦穆公所倚重,并最终成为一代贤相。
而古往今来,更有这样一种勇于担当之人,他们将“仁以为己任”,认为“士不可以不弘毅”,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因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们在乱世之时,“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太平之际则“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他们在发达时“在其位,谋其政”,穷困时则“但愿苍生俱保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这令人钦佩的担当背后是奉献、牺牲、勇气、良心和才干。
东汉灵帝时期的官员范滂就是这样一个人。某年,冀州发生饥荒,当地贪官污吏们照样过着糜烂的奢侈生活,对灾民不闻不问,饥民们纷纷起来造反。朝廷派范滂为清诏使前去考察情况。他深感责任重大,临行前在马上手执缰绳对随从说:“一定要查明真相,澄清天下。”冀州官吏听说后,纷纷解印离去。
晋朝中流击楫的祖逖亦流芳千古。当年匈奴人占领中原后,北方有许多人避难到南方来。他们期望在祖逖的带领下早日恢复中原。而偏安一隅的司马睿并没有恢复中原的打算,但又不好直接驳回祖逖,遂勉强答应了他的请求,派他做豫州(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刺史,拨给一千个人吃的粮食和三千匹布,至于人马和武器,叫他自己想办法。
虽然没有得到充分的支持,但祖逖带着随同他一起来的几百家乡亲,组成一支队伍,横渡长江。船到江心的时候,祖逖拿着船桨,在船舷边拍打(即“中流击楫”),并向大家发誓说:“我祖逖如果不能扫平占领中原的敌人,决不再过这条大江。”他的激昂的声调和豪壮的气概,使随行的壮士个个感动,人人激奋。祖逖很快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全部领土,并被封为镇西将军。尽管祖逖最终没有完成恢复中原的事业,但他那中流击楫的英雄气概和勇于担当的精神,一直被后世所敬仰。
宋代名相富弼,曾受他人诽谤攻击,而被降职至青州。此时,正值河北发大水,流民往东方逃荒的,有六七十万人。富弼全都接纳下来,并劝说有粮食的人家,拿出粮食。富弼亲自给他们规划,在境内散发。他还给饥民提供饮食、医药、住处,安排得周到细致。来他这里逃荒度日的人,像赶集市一样。有人劝富弼,说:“这样做,不是解除上边的怀疑和诽谤的办法,而且不知还会出现什么祸事呢!”富弼却全然不顾地说:“我难道不能拿自己的一条命,去换、去救活这六七十万人的性命吗?” 第二年,河北大麦、小麦都丰收了,流民才带着孩子,回老家去了。这些人的性命,正是因为富弼才得以保全。富弼的精神让那些攻击他的人也无法不敬佩,皇帝对他的怀疑也因此解除了。
还有南宋岳飞“敌未灭,何以家为!”“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的情怀,明代为民请命的青文胜、清代康有为的公车上书和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的勇气,皆是为天下计、为生民计的担当使然。正是因为有担当,他们才有了一种深沉的魅力。
试想,一个社会,如果有众多懂得并学会担当的仁人志士,那么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焉能不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