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的审判(第五章):外部动力论 (第四节)

小岩


【正见网2013年05月18日】

第五章-思想巅峰的起点阶段——开启人类“后天文明”的“天子时代”

第四节 外部动力论

一、关于两种外

这一论,对于许多人理解而言可能会感觉太过于理论,因为涉及到关于结构体的形成机制、耗散结构理论等方面的内容,当然与江本胜博士“水结晶实验”的发现也有关联。另外可能还会涉及到一些中医思想的知识。

《外部动力论》的中心议题其实是关于“动力”的问题,也就是关于一个结构体如何获得成长动力的问题。我们以前所讲的关于“善的能量”、“先天能量”或者“思想注入”其实都是关于动力的问题。在这里,动力可以有“内动力”与“外动力”之分,也可以有“初始动力”与“后续动力”之分。比如“实证科学”中的牛顿的宇宙模型,也就是所谓的“万有引力”模型,其实充其量解释的只不过是关于宇宙的“后续动力”问题,是宇宙秩序一旦运转起来之后的规律。关于宇宙秩序的“初始动力”问题,牛顿把推动宇宙运转的“初始动力”还是归功于上帝之手。牛顿讲他从来不敢猜想上帝创造宇宙的初始意志到底是什么。其实即便是当代天文学的宇宙“大爆炸”模型所解释的也属于“果”逻辑后续的问题,对于从我们这个空间看来“从无到有”的机制也还是一头雾水。

其实本人关于《外部动力论》的核心思想就是,人类文明在“初期”阶段的思想巅峰时代,比如中国春秋时代的“百家思想”其实是高于人类智慧的宇宙意志从外部空间向人类文明“注入”的一种结果,就象寒武纪时代那些“生命种子”从宇宙空间、从外部太空发射“注入”到地球所引发的“生命大爆发”现象一样,在公元前6世纪中叶左右,人类世界发生了一个外部“天门”被开启的现象,也就是三界的“天门开启”,那些关系到人类文明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思想种子就从相关联的外部宇宙(作者注:应该叫做高于人类的外层宇宙空间)随着一批高级宇宙生命冒着天胆下走而大批量的向人类空间“注入”。“百家思想”其实就是宇宙意志下走“注入”人间的结果,由此而决定人类文明的DNA结构,从此人类文明就有了比较系统的东西方各自的两大思想体系。

因为宇宙意志、高层生命下走所带来的那是神佛的思想与智慧,远远高于人类文明原有的智慧水平,当然就成了人类文明永远都无法比肩的“思想的巅峰”,所以人类文明在“初期”阶段的思想那一定就是“永恒的巅峰”。这就是“起点就是巅峰”的思想来源。

关于《外部动力论》,那么就让我们再来说一说关于“外部”到底是什么的这个问题。关于“外”,其实我们讲至少有两种不同的维度,一种是水平层次意义上的“外”,也就是水平之“外”。这种“外”也就是同等层次意义上的“外”,就是一种使用物质《外眼》可以看得见的“外”。这种“外”就是西方“实证科学”所擅长的那种“外”,也就是《外学》意义上的“外”。也就是“地之理”的外,刚性的“外”、物质排他性的“外”。

然而还有另一种“外”,那就是超越水平层次之外的一种“外”。而这种超越水平层次之外的“外”则是《外眼》根本就看不见的一种“外”。因此对于《外眼》而言,这种“外”似乎属于一种不可见的“内”。这种“外”也就是《内学》意义上的“外”,是一种具有“内”属性的“外”,也就是“天理”意义上的外,也是一种软性的、弹性的、非排他性的、包容性的“外”,所以“天人合一”才成为可能,所以“人理”才有可能向“天理”靠拢。

因此,我们发现,可以有两种不同意义的“外”,一种是《外眼》可见之“外”,另一种则是《外眼》不可见但是《内眼》可见之“外”;或者叫做,物质之“外”或“外部物质”,以及精神之“外”或“外部精神”;《外学》之“外”与《内学》之“外”;水平意义上的“外”与上下垂向层次意义上的“外”。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人类思想这个“内”而言,《内学》之“外”是一种上下关系的“外”,在正向的上方,高于人类,属于神佛的思想与意志;然而在负向的下方,在价值观属性方面低于人类的空间,则属于是魔鬼的思想。我们讲这种垂向方面的高低指的是价值观方面,而不是指的能力方面,因为地狱之魔可以轻易的左右于人类,比如撒旦教之门徒马克思之流等等。

然而,对于人类思想这个“内”而言,《外学》之“外”,水平意义上的“外”,或者物质维度的“外”,其能量级别其实是低于思想之“内”的能量的,因为“内能量”有结构体的《外壳》保护。其实物质能量越往“外”越边际效益递减,能量值也就越低,直至衰减为零,再没有扩张力了。

这里需要给大家提示一下,关于外动力的问题,首先涉及到一个“阳为动力”或者“动力为阳”的问题。前面给大家讲了,我们已经给大家讲了两种意义、两种维度上的“外”的这个命题。这两种“外”实际上也就是两种不同的“阳”,一种是《外学》之“阳”,也就是《西学》的物质方面意义上的“阳”,是外显的;另一种“阳”则是属于一种《内学》意义上的“阳”,也就是《东学》精神维度意义上的“阳”。东方传统原本把来源于神传的精神看做是阳,是光明正大的思想,而不是躲躲藏藏、不能够见人的阴谋诡计,这里面就有这种《内学》之“阳”的含义。中国道家或者中医理论称这种“内中阳”、“水中火”又叫做“真阳”。这也符合东方传统关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思想。

其实八卦“坎卦”中间的那个九二“阳爻”就属于“水中火”、“阴中阳”的“真阳”。“真阳”是真正意义的动力。中国神话故事中所讲的那个所谓的“三味真火”实际上指的就是这种“真阳”。其实只有从东方传统思想的意义上讲,才会有“真阳”的概念。

其实无论是“内阳”(真阳)还是“外阳”都具有“阳”的属性。只要是“阳”那就一定具有动力的属性。只不过“内阳”或者“真阳”属于所谓的“先天之本”,是“先天”动力,而“外阳”则属于一种彻彻底底的“后天”动力。西方物质文明所消耗的外部资源其实就是一种“后天”动力,一种“外阳”动力,《外学》意义上的动力。这种“外阳”动力具有典型的“来的快去的也快”的属性。

我们一直给大家讲的关于结构体的能量“注入”问题,其实就属于结构体的“先天”动力来源问题。换回项目管理的语言也就是项目的“初始动力”的问题。人类文明“天子时代”的初期阶段,或者我们正在给大家分析的关于春秋时代的“百家思想”,其实就是干这个用的。“天子时代”初期阶段的意义就是给人类文明“注入”具有“先天”意义的初始动力。

然而到了“天子时代”的中期阶段,那其实就是“后天使用”结构体内部所蕴藏的这些“先天”能源了。当这些“先天”能源用尽了的时候,人类文明也就进入到了“天子时代”的末期阶段了,那么就必须由一种彻底“后天”的外能源也就是“外阳”能源来支撑与延续人类文明了。这就是西方物质文明对于人类文明结构体的真实意义,一种完全依靠外资源、依靠地球资源来维系的文明。也因此地球资源的时钟就开始起作用了,就可以开始倒计时了。同时,正因为结构体的“内能源”已经用尽,那么与外部物质文明相伴随的那一定就是人类文明在精神维度方面的迷失。这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外,没有内;只有末,没有本。“本”已经丢失了,而且二分法还特意给把与“本”有关的部分,那个上帝所呵护的部分给划分了出去。

再给大家多说两句。在中医学理论上讲肾乃“先天之本”,所对应的就是人体结构“真阳”的部分;而脾则被中医学称为“后天之本”,具有处理“外阳”的意义,是用于运化、消化人体所摄取的外来食物的。

二、结构的眼光

其实这两种不同意义上的“外”或者两种不同的“阳”,我们还可以用“系统与结构”的观点再给大家进一步的解释一下。如果我们以“过程”的眼光来看,对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而言,其实主导事物发展的“阳动力”是不同的。

大家应该已经体会到了,本人一直以来都是使用系统、结构、过程的眼光看待问题。那么关于人类文明思想《起点巅峰论》也不应该例外。其实我们在关于“水结晶实验”的论述中已经给大家讲过了,“水结晶实验”最重要的发现就是揭示了关于“结构与意志”的关系问题。

“结构”是“意志”的体现;“意志”决定“结构”。其实“意志”既是“结构”形成的“初始动力”——“善的意志”为结构体提供“善的能量”;另一方面,“意志”又是形成任何“结构”的蓝图。就象我们论证企业结构的时候已经给大家讲过的道理,没有“意志”就不会有关于“结构”的“系统设计”,而且结构“设计者”还必须超越被设计的“结构”的层次,因为有“同等层次没有制约性”这个宇宙法理在发挥着作用。

我们这个《外部动力论》的核心其实就是关于动力问题的。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再谈一谈关于“结构与动力”的关系问题。请大家先不要着急,过一会我们就会将“结构与动力”与“结构与意志”的命题联系到一起。

关于“动力”对于“结构”的意义我们至少可以看到这样的两重内容,一个是关于“结构”形成的“初始动力”问题,也就是“先天动力”问题,另一个则是关于“结构”形成以后的动力问题,也就是“后天动力”问题。那么我们先来谈一下关于“结构”形成的“初始动力”问题,因为这个“初始动力”与人类文明在“天子时代”初期形成阶段的关系密切,也就是与“起点就是巅峰”关于人类文明思想种子从外部宇宙“注入”这个问题关系密切。

关于“结构形成的初始动力”问题,那么还是让我们先给大家谈一谈关于“耗散结构理论”的一些关键要点吧,因为对于大家理解结构体的形成非常有帮助。首先还是让我们回顾一下什么是“耗散结构”。毕竟有些读者会不太了解这方面的理论概念。

“耗散结构理论可概括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不管是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乃至社会的、经济的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新的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由于需要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或能量才能维持,因此称之为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tructure)。”

耗散结构理论所研究的结构体往往又可以称为“自组织结构”(作者注:本人对于“自组织结构”这个概念是持有保留意见的)。所谓的“耗散”,指的就是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某种能量的交换。“自组织结构”的意思就是除了能量交换以外,系统与外界就再也没有什么别的机制或逻辑的关系了。

对于《外眼》、《外学》而言可能就是如此,没有看到背后隐性的关联。其实“耗散结构理论”也只是一种显性意义的。但是无论是显性还是隐性,“耗散结构理论”对于我们理解人类文明“初期”阶段形成的时候,也就是关于思想“起点就是巅峰”的意义还是十分巨大的。其实“耗散结构”与“耗散结构理论”还是有区别的。“耗散结构”的范畴其实更大。而“耗散结构理论”只是关于“耗散结构”的一种认知,虽然“耗散结构”首先是由普利高津“耗散结构理论”提出来的。

另外“耗散结构理论”有一些非常重要的理论概念,例如,远离平衡、非线性、开放系统、涨落、阈值、突变、相变、分叉等等。这些概念,对于我们理解人类文明在结构体形成方面的意义确实是一把不可缺少的钥匙。当然,我们还必须将“耗散结构理论”与江本胜博士关于“水结晶实验”的发现结合在一起才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关于人类文明的结构问题。

本人关于《当耗散结构理论遇到水结晶实验》一文中已经给大家揭示过了,形成“结构”的“负熵流”在本质是属于一种“善的能量”。“水结晶实验”所揭示的就是唯有“善的意志”、“善的能量”才能形成“结构”。这也就是我们前面刚刚所强调的“结构与意志”的关系问题。而“恶的能量”其实是解体或摧毁一个“结构”的。

“善的意志”、“善的能量”能够促成一个“结构”的形成,那么人类文明、人类社会作为一种智能结构体也必定如此。人类文明的形成,在初期阶段,就必须被“注入”一种“外部助力”,一种“善的”、“正向的”、高于人类意志、高于人类层次的思想,一种“先天”能量、一种“初始动力”。这就是“百家思想”的真正来源,这就是“思想巅峰”的真实来源,一种超越人类层次的“外部”力量,这就是我们刚刚解说过的,是一种《内学》之“外”的动力源,一种“真阳”。其实这也就是我们本论——《外部动力论》的真正意义。在人类文明形成之初,“上帝之手”推了人类文明一把,就象牛顿所认为“上帝之手”给了宇宙秩序的“初始动力”一样。

三、结构与发展阶段

记得本人在《谈谈成功的商业模式》一文中,结合“耗散结构理论”与“水结晶实验”的发现,曾经这样的论述过,商业模式作为一种结构体,在形成之初,通过高层“善的能量”的“注入”而形成。这是“生”机制、“养”机制。然后这些被储存在商业模式中的能量在后续“使用”中,商业模式中的“善能量”随着“使用”的过程不断被消耗,直至被消耗殆尽,然后再去寻找和建立新的商业模式。这是商业模式的使用意义,也就是商业结构体“耗”的机制、“用”的机制。当时本人划分的是两个过程阶段,即能量的“注入”阶段与“使用”阶段。

那么现在让我们结合生命周期三阶段论的观点,我们把商业模式形成与使用的两大阶段正式修正为三阶段论。第一阶段是结构的形成阶段,也就是“生成”属于结构体在初期阶段的主要任务,往往需要高层意志的“外部力量”帮助推一把,也就是提供“初始动力”、“先天动力”的问题,或者叫做注入“善的能量”。这时的“外部动力”具有“真阳”的属性,主要表现为正向精神、正向意志或神传思想的加持。这个阶段因为是由《内学》意义上的“外力”所主导,因此这个阶段实际上就属于一种结构体的“内发展”阶段,往往由精神智慧维度所主导。

然而进入到结构体的第二个发展阶段,结构体主要“使用”内部自身已经储存的那些“善的能量”、那些“先天能量”进行运作,也就是我们之前所讲的商业模式关于“用”的那个阶段,本质是属于“先天能量”的“后天使用”,具有两重性。相对而言,这个阶段的结构体与“外部力量”的关系就不太大了,无论是高层《内学》意义上的“真阳”之“外”,还是水平物质资源《外学》属性方面的“虚阳”之“外”,中间阶段一般与其都没有太多的关系。火车已经开起来了,凭借着惯性就可以向前滑行。于是结构体就进入了一种“自组织”意义上的结构体运行状态。有点儿象冬眠消耗体内储存的脂肪的意义。除非结构体演进过程出现了比较大的偏差,也就是太偏离原始剧本的时候,“高层外力”才会介入。这也是我们“项目管理”中间过程所讲的那个“节点管理”的机制。

至于结构体的第三个发展阶段,这就是我们比较《商业模式》一文给大家所新加的内容。实际上,也就是我们将商业模式的“使用”阶段我们可以做一种一分为二的细化。《商业模式》原本的“使用”阶段只是涉及到了结构体内部储存“善的能量”的消耗过程。其实在“善的能量”消耗之后还有一种延伸开来的依靠外部资源的“使用”阶段,就是借助物质性的“外部力量”使结构体生命周期延伸出来的部分,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外学》之“外”发挥作用的阶段。大家知道,外部物质资源是短时效的,可以很快的获取与很快的消耗。是有限人力可为的。这就是当今西方物质文明所走的道路。当水平维度的“外部资源”也消耗殆尽的时候,当外部延续的方式都不能够再延续结构的时候,那么这个结构体就只有走向毁灭了。就是这个道理。

用生命周期三阶段与结构体动力源的关系讲,结构体形成的第一个阶段借助外部高层的精神力量、思想力量向结构体“注入”的初生动力、先天动力,实际上属于《内学》意义上的“外动力”。如果我们站在水平层次上看,也可以称之为一种“内动力”;那么第二阶段就是消耗结构体内部储存的“内动力”,并将这种“内动力”逐渐向成果方面外化;然而第三阶段其实就是借助水平意义的外部物质力。我们把这三个阶段分别可以看成是第一阶段的“成”,第二阶段的“住”,与第三阶段的“坏”。其实到了“坏”的时候就已经没有任何内动力了,已经没有“善的能量”了,也已经没有道德的约束了,已经属于负性价值观了,已经真正的“坏了”。

以上就是我们《外部动力论》的主要观点。我们在“思想巅峰”时代的“外部动力”主要指的来源于宇宙高层“真阳”属性的“外动力”,也就是《内学》意义上的“外动力”,而不是当今人类物质文明的“外动力”。因为一切动力都属于“阳”,都具有“外”的属性,只不过《内学》的“外”与《外学》的“外”意义不同、机制不同而已。

因此我们必须结合《结构论》才能够理解这些论述。不仅仅理解“思想巅峰”我们需要基于《结构论》的认知,其实我们认识人类文明三阶段的“全过程”发展也都离不开《结构论》。在人类文明“天子时代”第一阶段的“初期”,外部高层意志以思想种子的方式“注入”到人类文明《内核》之中,决定人类文明结构体的DNA,因而形成“思想的巅峰”,形成百家思想的争奇斗艳,其中特别是儒释道思想都在同一个时代产生。那么到了第二个阶段,儒释道三教确立,思想种子走向一种形式或制度成熟与稳定,并在黄金分割点的时间点上达到“制度的巅峰”。实际上制度对应的就是结构体的《内机》部分。那么到了第三个阶段,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人类物质欲望同时被无约束的释放,结构体的《外壳》被物质撑起,内能已经完全没有了,唯有依靠物质外资源来延续,无可避免的最终要走向地球资源的消耗殆尽。也就是说,当《外学》意义上的“外动力”都耗尽的时候,那么各位设想一下人类文明还能够再继续走多远呀?!那么当这儿时候,当人类文明依靠外部资源而爆发“终极危机”的时候,这种人类文明的危机与仍然还可以依赖宇宙“内动力”、“内能源”、“真阳”而存在的生命又会有什么关系呢?!

(待续)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