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6年03月11日】
验案举例:
齐××,女,47岁,首诊:2012年8月25日,
主诉:皮肤瘙痒反复起扁疙瘩2年,见冷空气、冷水就起。
现病史:患者二年来,每当遇到冷水或见凉就皮肤瘙痒,起白色大扁疙瘩,骚之成片。痛苦异常,服扑尔敏、开瑞坦有时取效,近日加重服前药无效,为求中医治疗来诊。现症见:皮肤局部白色风团,遇冷加重,平素性子急,爱生气上火,月经量少,色暗有块,经前乳胀,腰酸、腿疼,眼睑晨起时肿。舌质暗红,苔白厚腻。脉弦紧有力。
诊断:荨麻疹——风寒型
处方:首诊,二诊,以小四五合剂加申姜30克。
三诊:自述兼证改善,荨麻疹略减轻,但见凉时仍常起大扁疙瘩,瘙痒异常。
分析:外感风寒,内有蕴热,风寒湿邪蕴积皮肤日久。
治则:宣通肺气,调和荣卫,祛风散寒,除湿止痒。
处方:韩老师经验方
生麻黄10克 杏仁15克 石膏30克 甘草10克
桂枝15克 白芍15克 丹皮15克 丹参15克
荆芥15克 防风15克 僵蚕15克 乌蛇15克
生地20克 黄芩15克 白鲜皮20克 生姜皮15克
茯苓20克 白花蛇舌草20克 威灵仙15克。
用法:水煎内服,3剂。
四诊:自述服此方3剂,瘙痒明显减轻,见风见凉,大片的荨麻疹基本不起了,只有偶尔小疙瘩。
处方:因服中药困难,实在不愿多喝,予上方原方3剂,继服巩固疗效。
按:过了一年多,因其它疾病来诊时告知,自从上次服用汤药以后,荨麻疹一直未犯,用过的中药很多,要数后来服那两次汤药效果最快,有效。
按:风寒型荨麻疹的成因,多由外受风寒之邪,郁于肌表,使毛窍闭阻,不得宣泄,久则郁结不解,化热化燥而伤及阴血,血中虚火盛更易发疹,初期多实,久病多虚,病多缠绵。
方中针对病机用药: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四味药是方中的主药,麻黄宣肺气、杏仁降肺气、石膏清肺火、甘草调合于寒热宣降之间,古人有“国老”之名。而且甘草与茯苓配伍,可防止药味杂投久用损害肠胃。(临床上韩老师一直谆谆教诲,皮肤科所用药物很多药性较凉,而且往往长期服药,所以一定要顾护患者脾胃,不能治了皮肤病吃坏了脾胃,产生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所以方中往往配有陈皮、甘草或茯苓、甘草这两个药对。)这四味主药通过调整肺臟的宣发肃降之能,恢复皮肤玄府(汗毛孔)开合之机制,毛窍通透,邪气也就易散了。桂枝、白芍调和营卫;丹皮、丹参活血凉血,血行风自灭;荆芥、防风祛风散寒;僵蚕、乌蛇增强祛风止痒之力;生地、黄芩滋阴凉血润燥、清血分之浮火;白藓皮、生姜皮以皮行皮引经报使;茯苓去湿;白花蛇舌草祛湿热;威灵仙通行十二经,祛风而通络;诸药合用,功能宣降肺气,调和营卫,凉血活血,祛风、除湿、止痒、达邪。
加减:
1,急性荨麻疹用此方时往往加白茅根20克金银花20克,不用乌蛇;
2,慢性荨麻疹,韩师基本必用乌蛇,古代本草明确记载乌蛇治疗瘾疹和搜风止痒之能;
3,如果病程较长,用上方止痒效果不明显,还可适当加用地肤子、全蝎等药物加强止痒之力;
4,如果内腑寒邪较重,经常腹泻清冷,可加肉桂7.5克增强散寒之力,减去石膏、生地、黄芩、白花蛇舌草等寒性药味。
*而且方剂可依据患者病情灵活变化,例如:
如果患者属急性期内热较盛处方可变化为:
生麻黄7.5克 杏仁15克 石膏30克 甘草10克 丹皮15克 丹参15克
荆芥15克 防风15克 僵蚕15克 生地20克 黄芩15克 白鲜皮20克
茯苓20克 白花蛇舌草20克 白茅根15克 金银花20。
如果患者属慢性期内寒较盛处方可变化为:
生麻黄10克 杏仁15克 甘草10克 桂枝15克 肉桂7.5克 白芍15克 丹皮15克 丹参15克 荆芥15克 防风15克 僵蚕15克 乌蛇15克 生姜皮15克 茯苓20克 威灵仙15克。
本方是韩老师临床治疗各种急、慢性荨麻疹尤其是寒冷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多形红斑等皮肤过敏性疾病辨证属风寒型的常用方剂。只要辨证属于风寒型,符合如下辨证要点就可大胆应用:以接触寒冷空气、冷水诱发,或每当有温差、脱换衣物时诱发,皮损色白或淡粉色(或初期色白搔抓后变粉红色),体表往往无汗,身体自觉怕冷怕风。
韩老师在临床上治疗荨麻疹用方比较灵活。可以随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时而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清血分内热为主,时而用消风散加减祛风除湿热止痒为主,时而用本方散外寒表邪为主。
这些韩老师的经验方是依据韩老留下的医案整理的,方解是根据俺个人目前经验,及当初跟师出诊过程中老师的一些特殊指点总结的。因为韩师走的比较突然,很多方剂配伍细节的问题尚未来得及跟他老人家详细请教。个人认识有限,仅供大家参考。不当之处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