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丛谈:王勃止吟的启示

庄敬


【正见网2016年04月25日】

王勃是唐代的著名诗人,他有一次路过南昌,到都督阎伯屿家中赴宴,在宴会中,即席著文,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其中有两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使满座的人都很惊佩,叹为奇思妙笔!谁知不久,王勃竟在海上落水淹死。当时有个老渔翁,把他的尸体打捞起来,在海滩一隅,掩土为坟,加以安葬。

据当地民间传说,从此每夜,都能听到坟里有个声音,在洋洋得意地吟诵那两个佳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海边的渔民听多了,渐渐地厌烦起来,却又没有制止的办法。还是那位老渔翁,年高智广,幼年读过几句诗书,他想到:王勃这个死鬼,反反复复地吟诵那两个句子,无非是自夸自赏罢了。我只要指出他句中的毛病,击中了要害,他就无颜再吟了。于是,他对着坟头说道: “你这个王勃,每天夜里念个没完,也太自信了。其实,你的句子,还有个小毛病:那‘与、共’两字,就很多余。删掉它们,只写成:‘落霞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才更加简洁精炼呢!”

奇怪得很,经老渔翁这么一批评,王勃的坟中,立刻吟诵中止,寂然无声。从此,海边又归于安静。

这个民间传说故事,说明文艺作品的语言,需要简洁精炼。最理想的作品,应该是:“增一字便觉其多,减一字便觉其少”,就象人的双眼一样,增加一只眼晴,三只眼,不好看;减少一只眼睛,独眼龙,也很丑!

那么,怎样才能把文章的语言,写得简洁精炼呢?

一、深入生活细观察。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优美的语言也只能从生活的海洋中去吸取。例如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概括生动,准确自然,气势宏伟。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妙语。但这样的诗句,王维在京城时便写不出,只是到了开元二十五年(纪元737年),王维被排挤出朝廷,离开京城,前往边地时,仔细观察、体验了苍茫辽阔的边地风光,才写出来的。如果脱离生活,闭门造车,仅凭瞑思苦想,绝对写不出优美的作品。

二、善于集中巧剪裁。把要写的内容,分类排队,适当安排。按照主题思想的需要,进行剪裁。该弃则弃,该略则略,却把主要精力,集中地用在最能“出戏”(即最富艺术性)的地方,详为铺排,着力点染。绘增五色,既错彩而镂金;入木三分,更穷形以尽相。挥洒妙墨即如雨,务使佳句更似云!必须防止: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辨轻重,西瓜芝麻同样捡。

三、字斟句酌多修改。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传说欧阳修写《醉翁亭记》,原来的开头是“滁州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后来,有人指出:开头写了这么一大堆山,实在太啰嗦了。欧阳修接受意见,改为“环滁皆山也。”仅存五字,但却已将前意概括无遗,使文章简洁精炼。使该文,千百年来,传诵不绝。

有一位评论家曾经指出:“言简意赅的语言,能够使人牢牢紧记;冗长的文字,却很难在记忆中长存。所以,我们一定“不要把时间、才力和劳动,浪费在空洞、多余的语言上。”(歌德语)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