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鉴今:赵简子没错认错(数文)

陆文


【正见网2016年10月08日】

一、不管君王死活的忠臣

齐侯问晏子:“忠臣是怎么事奉君王的呢?”

晏子回答:“很简单,国家有难,不跟着死;君王逃奔出国,不跟着走。”

齐侯说:“做臣子的,平常接受君王土地的封赏、尊贵的爵位。危难的时候,反而这样回报君王,这能算忠臣吗?”

晏子回答:“如果君王能听从忠言,国家一辈子也不会有危难,君王也不可能出奔,那又何来殉死或跟着出亡呢?相反的,如果因为不听忠言,而导致国家危难、君王出亡,这样的君王,又何必跟着他死或逃亡呢?所以说,所谓的忠臣,是在平常能劝谏君王、忠告君王,而不是像傻瓜一样,跟随他去赴难。”

【简析】号称“社稷之臣”的晏子,处在三代的乱局之中,直言敢谏,他的一席话,果然不是随便说说而已!他始终身体力行地辅佐君王,操劳国事。如见缺失,认真补过。至于君王死的死,逃的逃,好像真的跟他没什么关系一样。

二、劝谏又有什么用

石益对孙伯说;“你晓得吗?吴国就快亡国了。”

孙伯说:“你现在才知道吴国会亡啊,我早就知道了。”

石益说:“你既然那么早就知道:吴国将亡!为什么不去劝谏君王呢?”

孙伯说:“有什么用呢!当年夏桀,是谁劝谏,就宰谁!纣王剖了王子比干的心。这些亡国的君王,哪里会听臣子的话,相信亡国的危机,已近在眼前呢?”

【简析】

世上有没有人常教别人“不劝谏”呢?其实是有的,这个人就是孔子。孔子的本意是:基于职业安全着眼,若是眼看大势不行了,能逃则逃,能去则去。要不,至少不要开口。

三、师经拿琴砸魏文侯

师经(人名)弹琴,魏文侯起舞,赋诗,说了一段话,当他说到:“希望我说的话,不会有人反对、违背!”这一句时,师经当场拿起琴,打向魏文侯,没打中,却把魏文侯的帽穗子,打断了。

魏文侯问左右侍臣:“作臣子的这样攻击国君,该如何对待?”

左右侍臣都说:“应该烹杀!”

师经请求:“让我说完话再死。”魏文侯答应了。

师经说:“以前,尧舜为天子时,惟恐自己说的话,没人违背;桀纣当天子时,则惟恐自己说的话,有人违背。按照这个情形,我刚才打的是桀纣,并不是国君。”

魏文侯听了这话,马上下令:“师经没有罪,错的人是我!把这张琴,拿出去,挂到城门上,以为凭证。不要修补我这顶帽子,好做为我的殷诫。”

【简析】

魏文侯其实是个了不起的君王,他曾以孔子的门生子夏为老师;敬重田子方、段干木两个贤人;又得李克、西门豹、乐羊等为辅佐,成为战国时代第一任的霸主。这次,他却因不小心,说错了一句话,险些被小小的宫中乐师师经,给当成桀纣打了一下。

这一则故事,讲的是“强谏”:凶猛无比的劝谏。

四、赵简子没错认错

有人没头没脑地劝赵简子说:“您为什么有过失而不改呢?”

赵简子回答:“是是,我一定改过。”

左右侍臣觉得很奇怪:“您到底犯了什么错?没弄清楚,怎么改呢?”

赵简子说:“我答应改过,并不是因为我犯了什么错,而是想得到肯于劝谏我的人。如果我现在回绝了这个人,可能就被认为我是个不能容许别人劝谏的人。这样,往后真心想劝我的人,或许就裹足不前了。那时候,我可真的犯了错,也不知道要改了。”

【简析】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的“民主橱窗”:即是当君王的,虽然满心不情愿,但如有一点明智,也知道留个有风骨的诤臣,在身边为宜。

(刘向《说苑》)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