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日本经济之父 如何解读儒典《论语》(十三)

刘如


【正见网2018年09月23日】

前边一段,是孔子判断人是否做到对父母尽孝的观察方法,那么接下来就是其弟子有子关于礼如何智慧运用的方法,体现有子在实践中对“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的高度领悟。可以看作《学而》篇中“智”的部分。也就是告诉我们凡事不要教条和偏执,要学会把握一个度,这样就能让人处世游刃有余、立于不败。

十二段的原文与大意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这段话,大意是说有子对礼的认识,把为何要有礼的存在,如何合理运用都讲得很清楚。有子说:“礼的存在和使用,(是为了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使大家和睦相处)为的是达到彼此和睦的目的,所以和为贵。是先王留下来的,一直遵行的治国之道,那是非常美好的,因此无论大事小事都可以遵循这个目的来运用和处理。但这样做,也有不可行的时候,就是仅仅为了和睦,而没有节制地一味避开或者缓解矛盾,则是过度的行为,这样也是不合理,无法行得通的。”

和为贵  但过度则姑息养奸

我们看有子对于礼的认识,体现了一个有节制的度,此为中庸之法的理解和运用,而中庸之法,大家可以看作是一种儒家学问无所不在的智慧,教人立于不败的一个非常实用的办法。它其实是为了让人守住正道。这里体现在对礼的非常智慧的理解和运用上。

我们常说对人要有礼貌,这是我们老百姓从古至今最俗白的理解。礼貌就是待人要尊敬,敬的内涵最为明显,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最直接的要因,也就是受到嘲讽和屈辱的愤恨,被人轻视怠慢都是人最无法忍受的,所以,礼最直接体现在敬,能尊敬别人,看重别人,珍视别人,一般就不会轻易招致矛盾,也就能保持和谐的关系。这是人要讲礼的主要原因,为的是人与人的关系非常和睦。所以和为贵。但是迁就恶行的息事宁人的做法,则不会带来真正的本质上的和睦。

所以要把握一个度,如果一味地为和谐而和谐,为息事宁人而为,很容易姑息养奸,走向反面,纵容人的恶的行为。

比如大家现实生活中遇到仗势欺人,以强凌弱的现象,你敢不敢仗义直言呢?不少人怕指出对方的恶行会使得对方不高兴从而招来更严厉的报复,从而委曲求全,甚至违心地附和,这样不分善恶是非的求和睦,是得不到真正的和睦的,只能让对方变本加厉,觉得恶行非常好用,谁都不敢不从,反而助长歪风邪气,对作恶的人,就成了纵容。

所以要有适当的礼来节制和约束双方,无论上下,无论何种身份,都应该遵守各自的本分,相互尊重对方,这样才有真正的和睦。无论君臣,官民、夫妻婆媳和父子,都是一样的。不信请先看君臣。

古人上待下,同样有礼

上待下讲礼,最能理解的就是古代君主礼贤下士的行为。如尧舜求贤,如周文王拜姜太公,如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都是帝王们留下的典范。就不必细说了。

古人讲君待臣民如子,那就要对臣对民慈爱关怀,如同父亲,还有言传身教地教导臣民如何做人的责任,自己就是君子的典范,为官者也是父母官,怎能仗势欺人呢?这就是上位者基本的责任和本分,失去这些,就是无理,必然也就无礼。

我们听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话吧。君臣的关系其实就是父子关系的扩大,在社会最高层次的体现,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孔子讲孝,学习舜帝以孝治天下。孝表面讲子对父的敬养,实则是彼此的善待关系。没有父母的悉心养育呵护之恩,哪来的孝敬呢?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是一种相互尊重和珍惜的关系。只有圣贤境地的人能做到超越一般常人的以德报怨,那是远古神传文化中留下的典范和榜样。

再来说夫妻,也是一样,一直讲相敬如宾,就是相互尊重礼敬,如同对待宾客一样。夫养妻、保护妻子,关心问候是义务,妻子相夫教子,尊重丈夫的决定,管理家庭如同君臣的关系,彼此关照,相互尊重扶持。只不过是内外分工不同罢了。

孔子前边之所以只讲“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就是体现孝的合理理解,体现对子女一方的尊重,要求子女遵行父母的吩咐和做法的同时,也尊重子女独自的特点,你只要在父亲过世后,能三年守护父亲留下的一切不变,就算是孝敬了。也是中庸之道的运用。给人留下不偏执,不过度,不教条,理性处理事情的智慧。

所以并不是仅仅下位者要对上位者尽礼。上下都有自己要遵循的礼和本分,因此没有具体的礼来节制“和”的度,就会犯下过犹不及的错误。这是运用礼来待人时,很容易出现的毛病。一味地迎合讨好,忘记彼此尊重善待的基本宗旨,是不可取的。

所以读孔子的这本《论语》,你就不会将中共灌输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这样的谬论、歪曲古代礼教真实内涵的阴谋,信以为真了。误以为自己的祖先很愚昧,那就上当中计了,虎毒还不食子,既为君父,如何会不讲善恶是非地要子民的命呢?我们本是智慧无比的民族,如何会连这么简单的道理都分不清呢?这不是歪曲丑化我们的祖先和民族,让我们敌视自己祖先,敌视传统文化,道德迅速下滑的阴谋吗?因此必须还原真相。

礼节的原意:以礼节制

我们经常将礼节视为一个名词,其实礼和节两个字是分开的,并不是一个意思。合在一起,是以礼节制彼此行为,规范各自的行为,以达到不过度、不轻易犯错、相互尊重的目的。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和睦的关系。如今把礼和节混同成为一个词,反倒不懂礼的真正内涵了。

大家可能发现了,前一段孔子讲的孝,这一段有子讲的礼,都涉及到了具体的运用,主要偏重教会大家合理有度的方法,也就是中庸之道的运用。也就是说,前边告诉你做学问的目的,受教育的目的是学会做人的正理,从孝悌入手,接着出到社会主要讲忠信,把握住这个原则待人,就能锻炼你成为一个仁德的君子了。然后呢还要注意把握一个度,注意运用中庸之道来理性思考,不要死读书,学会灵活运用,智慧地处理。

把仁义的宗旨和具体运用时的中庸的智慧,都一并交给了人。这样一来,当然我们的民族,就会既有仁德,又有理性和智慧了。

这几段解读完,终于在下一段,又能看到涩泽荣一的讲义了,我们下次再谈。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今日神州

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