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8年10月06日】
很多艺术评论家及书画爱好者,经常会用“古意”这个词去评论一些艺术作品,这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评价。那什么是“古意”呢?从字面上理解表示古人的思想意趣或道德情感等精神风貌;也有思古之情的意思,包含了后人对前人道德情操和精神品格的崇尚与向往。所以追求古意、仿古、拟古等也就成了艺术家们的乐事。同样在今天,很多爱好传统绘画的画家也是把“古意”作为一种理想画面的追求。
虽然很多人在追求“古意”和学习古人画技时也很用功,但实际上他们更多只是在追求古画的表象,比如材质、色彩和技法的复古,其实这些并不是“古意”的真正内在实质。因为大家学习的时候只是去学了古人作品的表面,甚至有的人为了求得古意浓厚喜欢有意将画面做旧,以为这样就可以达到了所谓的“古意”,有的人做得好一些也确实有那么点味道。可是这点味道仅仅只是现代人对古代物品的年代感而已,而年代感是不能代表艺术水平的。但是这种对年代感和艺术水平的混淆认识在今天也形成了一种视觉美学了,其实那距离真正的古意实质差之甚远。而且还会对画家在创作上造成心理上的一种依赖,作品一律底色做旧,可是一旦撤去底色可能画面简单的弊病就会暴露更多,这显然不是一条正道!
古意并不是指作品画面给人看起来旧旧的或者画面的题材是古代环境就叫古意。“古”在字意上有涵盖了一定久远以前的时间与空间的意思,它有什么深意在其中呢?为什么人推崇尚古呢?因为在过去宇宙中,按照佛家的说法有成住坏灭的自然规律,所以一切事物都有一个兴衰转变的必然过程。这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表现,比如国家的兴替,个人的生老病死,花开花落等等,都是受到这种规律的影响,这是佛家对过去宇宙规律的一种认识。事物在初成之时的状态最接近宇宙自然的特性,是最好最纯净的状态,就像刚出生的婴儿,身体与思想都是纯净的。我们通过历史可以发现,越是往古代的时间倒退,人的整体道德水平与物质生活环境的质量越好。而随着时代往前推移,人就变得越来越自私,思想中积存的物质利益观念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从而催生出越来越多为满足欲望而出现的事物。而随着人对自私欲望的追求越来越严重时,对神、佛、道传下来的正统理念也越来越正念不足,所以每当世风日下,老人们总是在叹息“人心不古”,就是人心不如当初了。古人也发现了这一点,所以历史上人们一直在说“人心不古”,也一直在推崇尚古。
绘画中的“古意”并不是刻意追求所能达到的,很多人学习古人的作品,研究他的技法本身,却不知道古人当时的心境是什么样的?他的思想状态是什么样的?也很少去了解古人当时所处的文化背景对当时人的影响,其实这些因素才是导致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原因。由于今天人受现代实证科学、无神论和进化论等观念的影响,与古人探索生命的方式和路线不同,以致在精神层面的认知存在很大差异。比如古人把物质和精神作为一体去看待,认为天地人三才是统一于“道”的,万物与人体都是上天赋予其灵性的,简单的说就是什么东西都是有生命的;而现代人则是把物质和精神割裂的看待,否认事物存在着人的肉眼看不见的性灵的存在。于是就出现了今天的人尽管临习古画的技术很好,可一旦当自己撇开古人的作品,自己去创作去表达时就会出现思维的断层感,很难创作出类似古人作品的气韵以及志趣表现,这是几乎所有学习传统中国画的人都会有的同感。其实是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导致的,而学习中,你又只是去学了古人作品的表面,而没有能力体会古人所在的境界,更不了解古人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中的思想状态,不明白是什么导致古人的志趣与今人不同。所以要想真正了解古人及古人的绘画,就要先了解古人的文化背景对古人产生的思想影响,了解古人的道德观念、情感世界是什么样的?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古人绘画的背后内涵。
还有就是受到西方艺术特点的影响,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有其不同的表达方式与韵味,文化之间的融合也造成了中国画的韵味不纯。从造成这种原因的表象来说,我们现在学习中国画的人,有很多一开始是从西方绘画打的基础,美院招收学生也是从考核西方绘画方式来录用的。那么在这整个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接受的都是西方绘画的表达方式与观念,所以今天大多数学习中国画的人,头脑中都是西方绘画的思维结构,用这种思维结构去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表达手法就会有一定难度。所以一创作中国画的时候,就会受到西画思维的干扰,作品就会参杂西画思想观念的东西,从而达不到纯正的中国画传统意境与韵味,这也是造成创作传统中国画难度的原因之一。而从深层上说,是我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精髓不了解,往往只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点知识概念和对表面现象的认知,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传统文化的背后是什么?它的中心是什么?所以许多人也想弘扬传统中国画,以为只是在形式上学习与模仿古代经典作品就是在继承和弘扬了,于是“笔墨至上”的说法也就这样被当作真理一样的频频强调。其实对传统笔墨的学习只是继承了一方面而已,中国画除了它技巧表现形式的一面还有它所承载的精神内涵的一面,所以才成就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与韵味,两者兼顾的修炼才能完整的体现中国传统绘画的风貌与意境。那么在弘扬传统绘画的过程中,就需要画家不仅要具备对传统技法的掌握能力和较好的文化素养,还要有对自身心性和道德层面的修为,这样才能正面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才能真正实现对传统绘画的继承与弘扬。世间万事,人心在其中无不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孟子云:“天地间,人为贵”。人贵就贵在有德,能够顺应天道,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依然坚守道德品行规范。而在绘画艺术中,这种精神就反映在作品的立意和创作态度上,所以不能不重视个人内心层面的修为。
其实什么是“古意”?也不是你用了古人的技法就代表是“古意”了,否则人们会问,你是说的哪个时代的“古意”?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各自不同的志趣与风格特点,总体上都是使用笔墨这种一脉贯通的表达方式。可是哪个朝代能代替中国画的“古意”呢?所以什么是古意,不能仅从表面技法来看,也不是模仿古人的题材去画点东西。它没有那么简单,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画同样的画面,也会因为出发点和心境的不同造成不同的意境。当然技法上也是含有“古意”的,但如果连表面技法看起来都是中西结合的产物,不纯正,这本身就难以表达中国画的“古意”,连门槛都没进来。古人一直倡导的是人的道德境界,这是从我们文明的开始一直到现在都在强调的,从未被否定过。这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核心精神,是我们对待生命、承传文化、修习礼义、遵守伦常的依据。哪怕在今天人们普遍道德境界不行了的社会中,也是正面强调道德价值的。自从有绘画的历史以来,就开始强调画品与人品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正统技法完备的情况下更是在倡导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讲求画中立意要体现高尚美好的境界,下笔要有风骨,要能体现法度的精神,所以十分注重作画者的内心修养。如果修养不够,就很难有超凡脱俗的意境,作画中的状态也很难符合一定境界的要求,笔墨就难以焕发风骨与神采。所以如果我们今天在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过程中,不能把自己的心性修为也放在其中,就很难达到真正的“意与古会”,以及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也就很难体会到精神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一体,它们是一性的,万物皆有灵。只有在传统道德观念的基础上习练古法,看待古人的作品,这样才能够建立起越来越纯正的审美观念与正统的技法修养,才能意与古会,才能具备真正辨识好坏的能力。因为并不是所有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东西都是足够好的,它也有很多不正的、不具备“古意”的作品流传下来。受相生相克的自然规律制约,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呈现对立性的,所以糟粕的东西也是自古就有,不见得流传的时间长就是好的。甚至有些人和作品在历史上享有盛名,但实际上可能是背离正统审美的,所以没有足够的见识和境界修养就很难辨别。
我们大多数人为何那么偏爱唐宋那个时期的作品?为何觉的唐宋时期的作品代表着绘画史上的巅峰?其实是因为唐宋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鼎盛的时期,特别是大唐文化。在唐太宗李世民时期,中国的长安云集了当时所有的修炼法门,包括基督教。当时唐朝对佛道及其它正统宗教信仰都有大力扶持,以至于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修炼高峰。我们知道,正统的信仰对人的道德境界影响是很大的,对整个社会的道德观念都是有着巨大影响的,尤其是善恶有报的理念更是已经深入人心,这是使人能够自我道德约束的最大保障。所以在当时这种环境的影响下,人们的道德品质普遍是很高的,民风淳朴。这种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与实践会贯穿在各行各业之中,所以才造就了大唐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鼎盛与繁荣景象,各行各业杰出的人才层出不穷。每个时期,之所以人的言行不同就是受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思想道德影响造成的。所以在唐代绘画中,我们能感受到那种金碧辉煌很正大的气息,这是与大唐的国体气象对应的。当时的绘画作品大气而意蕴纯正,多以表现神佛的题材为主流,以宗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盛行。人们在这种环境下,敬天修德,所以整个社会才出现了大治的局面。但是安史之乱后,这种社会状态开始发生转变,成为整个中华文明从鼎盛开始慢慢滑落的开始。
到了宋代,绘画的主流已不是直接表达神佛,而是以山水与花鸟题材作为表达对象,所以这一时期,山水与花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当时的画家也认为,“若论人物、佛道,今不及古;若论山水、花鸟,古不及今”。但这同时也暗示了绘画核心思想的转移。如果说直接表达神性的题材能够成为绘画主流,是对应着人的境界是超凡脱俗的,反映着人对超越人性的神性的追求,那么当主流转变为以山水花鸟题材为表达对象时,将意味着人追求的境界已经有所下降。尽管初期有很多山水大家,其作品中透着道家的“清净”和佛家的“自在”,其实这也是在表达着神性,但是变得隐晦了,再往后面发展,基本只是寄“情”于山水了,这种境界是从神性到人情的转变,所以说下降了。物质与精神是一体的,境界下降,作画中的立意与技巧也会同步发生变化,“文人画”的出现也恰在此时!他们推崇的是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尽管这种阶层精神也是取其道德性的,但是毕竟是带有人的欲望的,比起完全无私的神佛慈悲的境界是差之甚远的,世间万物再美也比不过天国圣境的殊胜壮观。当“文人画”出现并加速发展时,中国画的正统写真的技法也开始加快没落了。
所以什么是真正的古意?什么才是正统的中国画?不同境界会产生不同的志趣,这是必然的!但只有充满神性或道德的境界才是“古意”的,古意的一层意思就是最初的道德境界。而真正正统的中国画就是充满道德境界追求和对神性的颂扬的作品!境界越高越能打动人,越能启发人最本质的善心。按照佛家的说法,众生皆有佛性。那么人性中的善就是源于佛性,这种善就能与佛性沟通,就能在沟通佛性的过程中升华自己的境界,将人性中的恶逐渐磨砺和去除,直至最后只剩下佛性,达到更高尚神佛的境界!艺术的通神之处,也正在于此。
其实,一个人想要发生根本的变化也只有当一个人真正从内心上改变自己、升华自己时才会发生质的转变,而一切形式上的转变在没有内心真实变化的前提下都是虚假和不长久的,用道家的话说是“不真”的。人做的事都是在人的思想指导下去做的,不同境界的人有不同层次的智慧,境界越高智慧越大,能力上也同时在突破,这个道理是被广泛接受的,所以一个画家自我真正升华的关键就是提高心性、提高道德品行观念!而充满正念美好的作品又能够正面影响观者的内心,如果画家真的有志于中国传统绘画并能在自己内心上下功夫完善自我,以一颗纯净的心付与丹青,不但能提升自身,也能对整个社会造成正面积极的影响。这不就是所谓的“成教化、助人伦”的道德感召的作用吗?
好作品第一眼打动人的不一定是技法本身。有些古典作品图片很不清晰,可是当我们发现时,马上就被吸引了,一定是第一感觉被它背后的气韵信息所打动。那么模糊的作品,怎么会那么快在一瞬间看出它的笔墨有多好?那是一种出于生命内在的本能反应。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真正的好作品一定都是用心完成的,这是超越笔墨本身的,他的创作意图并不在显示技巧上。画家的境界越高,其作品穿透的时空距离就越长,以至于今天的习画者千载之下犹在品味不绝。所以画家如果只是停留在对技法与形式层面的探索追求上,而不在心性境界上下功夫,那所谓的“笔墨”就可能会成为你永远的束缚!我们应该遵守这种形式约束的规矩本身,但不能被这种规矩的本身所限制。
所以学习古人,追求古意,就不能不了解古人的心境与中国的正统文化。那些古代的绘画大家,比如吴道子、范宽、郭熙等人,无不是好道之人,在一定境界中,他们都有着对道的理悟,所以都能做到“传神”的高妙境界,而又能体现出不同的自我风貌。而今天人思想的基点大多是站在排神的基础上的,对宇宙的认识、对生命的认知、对世间万物的理念和有神论信仰的古人就会产生巨大差距。自然也就很难悟到天地万物皆有生命的真谛,无法做到像古人那样从内心敬重天地山川、学习造化自然的精神,所以也就学不到古人的精髓。范宽师承李成及之前诸贤,之所以能有后来的成就,就是因为他悟到了这一点,重点不在于对古人笔墨形式上的追摹,而是去学习古人了解万物的心态(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心)。如此才能够真正的去做到传神,因为他画的是对自然、生命的理悟,而笔墨只是表达的工具。也就是说心性境界决定了这一切,学好画不是怎么埋头苦练的问题而是如何用心体悟的问题,可惜现在的人已经不懂如何用心,失去了传统文化理念的“心法”,也只能把“用心”当作一句口头禅了,这才是真正的遗憾。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