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鉴今:明神宗求雨霖沛 谢颂龙王(数文)

杜仲


【正见网2019年08月16日】

一、杜甫以诗劝友悯穷人

杜甫一生,始终关怀着普通民众的疾苦,憎恶权贵与官府的横征暴敛。纪元766年(唐代宗大历元年),他离开成都,到夔州(今四川奉节县)。第二年搬进瀼西草堂。他的院子内,有许多枣树,枣树到秋天,结满了红彤彤的枣子,又香又脆。他的院子,并没修建围墙篱笆。那时,邻家有位寡妇,常拿着竹竿来打枣,由于害怕别人看见,还神色惊慌地东瞅西望。其实,杜甫早看见了,见她衣服破旧、面色灰黄,心中非常同情,便走去和她打招呼。寡妇害怕又羞愧,忙要逃走。杜甫劝止,并亲切地和她交谈,了解她家中情况。得知她丈夫死于征战,家中也因官府征税征粮,而无过夜之米,杜甫对她更增加了同情之心。便叫她随时可来打枣吃,不必顾忌!

后来杜甫因故搬到另一村子“东屯”去住了。这个草堂让给一个姓吴的亲戚。这吴郎一来,便在周围建篱笆,不让邻人来打扰了。那寡妇不能打枣,饥肠难耐,只好跑到东屯,找杜甫诉苦。杜甫想到连年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想到寡妇一家的痛楚,遂即写了一首《又呈吴郎》的七律诗。因杜甫过去给吴郎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简”是书简,对晚辈而言。此次为表尊重,改为“呈”,立即写诗如下: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 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
    
意思是说:寡妇无儿无女,因家贫困,才来扑枣,为防别人看见,还左顾右盼,我们应善待她才是。她害怕远来的这儿的主人是不必要的,可是加篱笆防她进来,也未免过于认真了。由于官府征敛,她已“贫到骨”了,丈夫又战死了,这样的人还不值得同情吗?

吴郎的态度如何?笔者难以知道,但愿他能听从杜甫老人的劝导。

从这首诗中,人们可以看出杜甫博大的人道主义精神。也使我们看到了以诗代简的一种写作式样。

二、明神宗求雨霖沛,谢颂龙王!

明神宗朱翊钧(纪元1563年--- 1620年),穆宗的第三子。十岁即位,由张居正辅政,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社会危机,有所缓和。在万历十三年(纪元1585年)春夏季,长期不雨,麦稼焦枯。这年五月,神宗亲往画眉山龙王庙求雨,不久,大雨丰沛,郊野霖足,农人欢欣!神宗拨内库金钱,修葺龙王庙,并写了一首四言诗,刻在碑上:
    
“於赫龙王!不显其光;上下帝旁,嘘翕无方。为雷为霆,为云为雨;有开必先,靡求不与。我求伊何?黍稷稻梁;尔与伊何?千仓万箱。眉山之下,龙王之宇;迄用康年,谷我士女。”
   
据原诗序中记载:画眉山龙王庙,在都城西郊,旁边有泉潭,相传是龙住的地方,所以才修了这座龙王庙。成化年间,明宪宗曾在此祈雨应验,就重修了这座庙,并立碑。万历十三年又遇大旱,神宗郊法前人,前往求雨,也应验了。他写这首诗,来感谢龙王。由此诗可见:贵为人中之龙的天子,在大旱面前,也不得不向“为云为雨”的龙王,虔诚祈祷,低头叩拜。并果获甘霖透雨,确有神灵!

神宗在位前期,张居正主持朝政,推行“一条鞭法”,整顿吏治和边防,清丈全国土地,并任用潘季驯总理河漕,国势渐强。写这首诗时,张居正已死。但申时正,潘季驯、戚继光、海瑞等获任用,神宗亲政不久,对国家治理还比较认真。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民生的关心。诗用四言体,比较古朴,适合于碑铭,化用《诗经》中的句子,增加了诗的古雅韵味。

三、豆子已哭有一千七百多年了!

一千七百多年前,豆子大哭了一场。那哭声,最初曾经感动过南朝宋武帝刘裕的侄儿刘义庆,并在他撰写的《世说新语》里,凝成了这样的文字:“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曹植)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魏文帝曹丕,之所以“深有惭色”,缘于他人性的重新发现。曹丕是曹操的长子,当他发现胞弟曹植,在兄弟中表现得最有才能,且父亲认为他“最可定大事”,想立他为太子,继承王位时,便充满了敌意。幸好曹操听信了谗言,觉得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饬,饮酒不节”(《三国志•陈思王传》),动摇了对他的信任,最终让曹丕做了继承人,曹丕才稍稍收敛了一些猜忌。然而,疑心的种子一旦种下,便很快会生根,发芽。

曹丕即位后,唯恐曹植渐次养成势力,威胁自己的金座,便对曹植加紧了监视,并不断地施加迫害。先是剪除了对曹植一向忠心不移的丁仪和丁翼,继之,又令诸侯离开京城,加强了对曹植的禁锢,并诬他为“醉酒悖慢,劫胁使者”,请有关官吏治罪。幸得母亲卞太后的袒护,才幸免于难,只是将曹植由临淄侯,贬为安公侯,又改为鄄城侯。太后的调和,暂时保全了曹植的性命,却难以保全曹植的安然。

战功赫赫的任城王曹彰,被(曹丕)毒死的消息传来,曹植心中戚戚,时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感。
    
你死我活的争斗,在曹操死后,激化起来。曹丕以曹植不来奔丧,且醉酒侮辱使者为借口,派人把他抓到了洛阳问罪。无“罪”可“问”,便以“兄弟”为题,限他在殿内走七步,做成一首诗,否则立时斩首。曹植一向才思敏捷,曾受命作《铜雀台赋》,援笔立成。此时,他仿佛听到了豆子在火热的锅里,一阵紧似一阵的哭泣声,看到了豆茎在锅下残酷的模样。《七步诗》就这样酝酿成熟了,立即吟曰——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应该说,这首诗是富有想象的,既形象饱满,又留下了未定点;语言也质朴,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沈德潜在《古诗源》里,曾评价说:“至性语,贵在质朴”,可谓精辟。尽管有人说,这首诗除了比喻巧妙,写得并不精致——大凡情感过激的诗,很少有写得精致的,但其真切、透彻、淋漓尽致,却无可否认。
    
豆子的哭声是撼人心魄的。豆子已经哭有一千七百多年了!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