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9年07月03日】
一、贵客住牛屋,始终淡然自若
(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记载:
褚公由章安县令升迁为太尉记室参军的时候,虽然已很有名,但地位还不高,人们大多还不认识他。褚公向东而行,搭乘行商的贩货船,送别以前的几位同僚、部下,随后在钱塘亭,投宿。
这时,吴兴人沈充,担任县令,正好也送客经过浙江。因客人太多,亭吏便把褚公驱赶到牛屋里住宿。潮水涨上来的时候,哗哗的水声,使沈充不能安睡,便起床出门来踱步。他见牛屋下有什么东西,就问亭吏。亭吏说:“昨天有一个鄙贱之人,来亭中投宿,因有您这样尊贵的客人(县令)来了,我们暂且把他移到牛屋下。” 沈充此时脸上还有些酒色,于是远远地向牛屋那边,喊道:“伧父(老头儿)!想不想吃饼子?你姓什么?我们可以一起聊聊。” 褚公听见喊话,便举手答道:“我是河南褚季野。”因褚公早已是远近闻名,沈充一听说是他,不禁吃了一大惊。沈充不敢让褚公移动地方,就通报了自己的姓名,随即在牛屋下,拜见褚公;又杀鸡宰鹅,款待褚公。
沈充还在褚公跟前,鞭打亭吏,想以此来谢对褚公的不恭之罪。褚公与沈充,喝酒吃菜,淡然自若,脸色、言谈,毫无异状,就像没事一样。后来,沈充一直把褚公送到本地边界。
【评点】
宠辱不惊是人生的一种境界,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并不多。有的人受宠若惊,受辱则是怒不可遏。在生活中,尤其是那些有点名望、有点地位的人,平时被人捧惯了、宠惯了、侍奉惯了,一旦受到冷遇或侮辱,便气得不行。这显然不是大家气度。本文的褚季野,被有眼不识泰山的小亭吏,赶到牛屋下住宿,但他全不以为意,淡然处之,这正是能伸能屈的大丈夫行为。这种人生态度,在今天,尤其值得效法。
二、对人态度分优劣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记载:
华歆,字子鱼,三国•魏 高唐人,魏文帝时官拜相国。王朗,字景兴,三国•魏郯人,魏文帝时担任司空。
华歆、王朗两人,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他们的船,华歆不愿意。王朗说:“好在船上位置还宽敞,带上他,有什么不行呢?” 于是,他们便让那人上了船。
后来,坏人追近了,王朗就想把那人扔下,这时,华歆却说:“起初,我不同意让他上船,正是由于心里有些疑惑。现在既然答应了别人的请求,怎么能事情紧急了,就扔下他不管呢?” 于是,仍然像先前一样帮助那人,让他呆在船上。当时的人们就拿这件小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评点】
一个人在丰衣足食的时候,施舍一点东西给别人并不难。但当他饥寒交迫,甚至濒临绝境时,若能把仅有的一点食物或衣物送给别人,那就很不容易。常言说:烈火见真金,患难见知己。看一个人不仅要注意他平时如何待人,更要注意他在危急关头的表现。
本篇通过写华歆、王朗二人,对一位搭船者,前后不同的态度,来表现两个人不同的品性.字短意深,颇有余味。
三、祖财、阮履分高下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记载:
祖士少,喜欢财物。阮遥集,爱好鞋子。两人长期各自经营自己喜好的东西。这两种不同嗜好,同样都是一累,但两人的高下,还没分出来。
有人去拜访祖士少,见他正在收拾财物;客到的时候,还没有料理停当,剩下两麓东西,在背后,他赶忙侧身挡住它,显得有些慌张。
有人去探望阮遥集,见他正自己亲自吹火,给鞋子烤干除湿;他开玩笑的说:“也不知我这一辈子,能穿几双鞋子?”神情自若,安闲和畅。
人们便从这两人的神态中,区分出他们的高下。阮遥集为高洁,祖士少为低俗。
【评点】
魏晋时期的人,崇尚率真任性,旷达爽朗,不为外物所累,不为世誉所牵。你有什么嗜好,无关紧要,关键是看你在这种嗜好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是什么样的。祖士少好财,阮遥集爱鞋,当时的人们,不从这嗜好本身,去判别高下,而是从嗜好者,是否对事物能处之泰然,来判析人品的高洁或低俗。
四、陶母拒鱼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记载:
陶侃,晋朝浔阳人,官至征西大将军,后任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
陶侃年轻时,做管理鱼梁的小官。一次,他曾派人把一罐腌鱼,送到家里孝敬母亲。他母亲打开罐子,见是腌鱼,就仍旧把罐子封好,交给送来的人带回。同时,还回信批评儿子说:“你当了官,拿公家的东西送给我吃,这不但对我没有好处,反而增加了我对你的忧虑。”
【评点】
严是爱,宽是害。对子女的真正爱护,是从严要求。担任鱼梁吏的陶侃,给母亲送了一罐公家的鱼,竟遭到了母亲的断然拒绝和严厉批评。这样的母亲,才是明达事理的母亲,才是真正具有爱心的母亲。这则小故事,对今日的父母,是有教育意义的。
五、学生杀师,负义无耻!
(唐)张鷟《朝野佥载》记载:
隋朝末年,有个名叫昝(读邹)君谟的人,擅长射箭。他闭上眼睛射击,说射哪儿就能射中哪儿。说要射眼睛,就会射中眼睛,想要射嘴巴就可以射中嘴巴。
有个叫王灵智的人,跟昝君谟学习射箭。经过一段时间,他自以为已经把射箭的本领,完全学到手了,便企图射死昝君谟,让自己成为天下无敌的射手。
有一天,王灵智突然向昝君谟,接连射去一支支利箭,不料都被已有提防的昝君谟,用一把短刀挡住了。只剩下最后一支射来的箭,昝君谟张口接住,并咬着箭头,笑着对王灵智说:“你学习射箭三年了,我还没有教你这种‘啮镞法’呢。”
【评点】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小人总是有的。看来,害人之心不可有。昝君谟不仅射箭的技术高超,攻防兼备,而且很有警惕性,他能挡住暗箭,着实不易。他最后笑着对王灵智讲的话,朴实雍容,点到为止。
六、徐勣为姐煮粥
(唐)刘餗《隋唐嘉话》记载:
英国公徐勣,贵为仆射,但他姐姐病了,总是一定要亲自动手为她煮粥。锅下的柴烧燃时,老是烧到徐勣长长的胡子。他姐姐说:“家里仆人侍妾那么多,你为什么非要自己动手,这样自己苦自己呢?”
徐勣回答说:“难道是因为没有人煮粥吗?我看到姐姐,如今年岁已高,我自己也老了,以后就是想长时间为姐姐煮粥,恐怕也没有机会啊!”
【评点】
人伦亲情,总是让人觉得那么温暖,那么真纯,那么宝贵。尤其是人之老矣,其言也善,其间又还带有几分感伤。读罢这篇小品,谁能不为徐勣对姐姐的一片真情所感动呢!那感情诚挚、而又普普通通的几句话,的确让人回味不尽,感叹不已。
七、“不孝”案
(唐)刘餗《隋唐嘉话》记载:
李杰担任河南尹的时候,有个妇女上诉,说她儿子不孝顺自己。她儿子只是哭泣,并不自我辩解,只说:“我得罪了母亲,死我认了。”
李杰看那个儿子的样子,不像是不孝之子,就再三劝导他母亲;母亲坚持要官府把儿子处死。
不久,李杰又召来那个妇女,对她说:“案子已经审好了,你可以买棺材,来取儿子的尸体。”随即,李杰又让人暗中尾随那个妇女。只见妇女出去以后,对一个道士说:“事情了结了。”
不久,妇女便把棺材弄来了;李杰此时,还是希望她能悔悟,仍像起初一样劝导她。妇女执意要杀儿子,态度更为坚决。当时,道士就在门外。李杰密令人捉住他,由于出其不意,一审问他便招供说:“我与那个妇女私通,常常受到她儿子的干涉,因此想除掉他。”
李杰便让人将那妇女和道士杖杀了。
那个儿子,就用刚运来的棺材,载着母亲的尸体,哭着回去了。
【评点】
常言说:虎毒不吃子。这个妇女竟然为了自己的私情,执意要官府以不孝罪,斩杀自己的儿子。她最后的死,也是罪有应得。不过,读罢这则小品,总让人觉得沉甸甸的。
其子可敬。那位官员,也会办案。
八、县令夫人姓伍的故事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记载:
阳伯博(人名)曾在山南道担任一个县的县丞,他的妻子陆氏,是位名门之女。这个县的县令的夫人姓伍。
有一天,县令夫人与县府各位官员的夫人相会。等到见了面,县令夫人便问县丞夫人姓什么,县丞夫人回答说:“姓陆。”随后,她又问主簿夫人姓什么,回答说是姓漆。
这位县令夫人,非常生气地进里屋去了。那几位夫人,都不知道县令夫人为什么突然生气了?都惊疑恐慌,打算离开这儿回家。
县令知道这事后,赶紧进里屋,问夫人:你是怎么回事?夫人说:“县丞夫人说她‘姓陆’,主簿夫人说她‘姓漆’,因为我姓伍,她们都有意戏弄我,压迫我。其他官员夫人,幸亏我还没问,若问,她们肯定会说‘姓八’、‘姓九’都比我大了。”
县令听后,大笑着说:“人各有各的姓,何必这样斤斤计较呢?他又让夫人赶紧出去应酬,应该做到:儍儍乎乎,欢笑如初!
【评点】
旧时一个县里,县令是最大的官儿。县丞、主簿等,都是县令的下属官。县令夫人自然就是一县的“第一夫人”了。
这则笔记中的县令夫人姓伍,可巧的是县丞、主簿的夫人,一个姓陆,一个姓漆(七)皆大于五。县令夫人便在这姓氏上,争风斗气。这则幽默小故事中,有巧合,有偶然,但这巧合中有真实,偶然中又有必然,县令夫人争强好胜的背后,正是平庸而无聊的官太太生活的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