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鉴今:唐高祖赦免盗贼(数文)

慧淳


【正见网2019年05月24日】

一、诚实受人敬信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记载:
   
宋代, 晏殊未成年时,张知白把他推荐到朝廷,召至宫殿。正巧赶上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便让他参加考试。晏殊一见试题:写一篇《赋》,说:“我十天前,已作过这篇赋,赋作的草稿都还在。请另外出题。”皇帝非常喜欢他的诚实。
    
等到晏殊在史馆任职的时候,天下太平无事,皇帝允许臣僚挑选游览胜地,进行宴饮。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们,各自举办宴饮集会,以至于市楼酒店,往往都供帐作为游玩休息的处所。晏殊当时很贫困,不能出门,独自呆在家中,与兄弟一起读书。

有一天,朝廷挑选辅佐太子的官员,忽然从宫中传出真宗皇帝的御批,授官晏殊。宰相和吏部等执政官员,不明白皇帝这一决定的根据。第二天,执政官进见真宗,提向:“为何选晏殊辅佐太子?”真宗告诉他们说:“近来听说馆阁臣僚,无不嬉戏游玩,宴饮无度,常常夜以继日。只有晏殊闭门不出,与兄弟在家读书。这样谨厚的人,正好适合做辅佐太子的官。”
    
晏殊已受命,真宗皇帝问他:“你为何不喜燕游?”并对他说明了授官的用意。晏殊却又讲了老实话,他非常质朴、老实的说:“其实我不是不喜欢燕游,只是因为贫困没法参与。如果我有钱也会去的,只是没钱不能出去罢了。” 皇帝更赞赏他的诚实,不顺杆爬高和粉饰自己。越发爱惜、重视他。到仁宗朝,晏殊终于被委以大任。

【评点】

诚实无欺,是最让人信赖的。宋真宗看中的,正是晏殊的忠诚。

从写作的角度看,作者善于集中笔墨,突出人物性格的某一侧面,两件事情,都是说明一个问题。这样,虽着墨不多,但人物性格鲜明突出,令人难忘。

二、宋真宗“恶人奔竞”

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
    
宋真宗曾面谕执政大臣,称赞一位外补郎官品行和才能都很不错,打算等到他免去外放的职位,回到朝廷时,提拔他为监司。到那位外补郎官还朝后,真宗又再次提醒执政大臣。执政大臣拟写奏章,准备第二天呈送给皇帝。

大臣晚上,回到家里后,那个外补郎官正巧来拜访了他。第二天,执政大臣正式上奏推荐那人,皇帝却默然不许。察其原因,才知那郎官夜访宰相家之事,被密探得知,上报了皇帝。真宗在位期间,那个郎官,一直没有再被任用。真宗就是这样厌恶朝臣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奔走钻营。

【评点】

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了一官半职、为了金钱名利等四处奔走、钻营。这种不走正道走邪道、不走大门走后门的人,实在让人讨厌。宋真宗就非常厌恶这类人。一个本来是他很欣赏、并准备提拔的人,因为晚上去了一趟宰相家,便从此断了那人的前程。应该说,真宗这种“恶人奔竞”的正派作风,是十分重要的。    

三、陈执中不徇私情

宋代吴处厚《青箱杂记》记载:
    
陈执中,宋代洪州(治所在今江西南昌)人。他在担任宰相时,他的女婿找他谋个差事,陈执中却说:“官职是国家的,不是我私有之物,哪能随随便便给女婿呢!"最后竟没给女婿一官半职。

因此,仁宗朝时,虽然谏官屡次在皇帝面前,说:陈执中不学无术,不是宰相的材料。但宋仁宗仍坚持己见,更加重用陈执中。后来,谏官又当着仁宗的面,批评他(陈执中)用人不当,说“陛下之所以眷顾陈执中,不肯让人替下他的相位,是不是因为执中在先朝时,曾乞请立陛下为太子?再说先帝只有两个儿子,而周王已经去世了,立太子不立您,还有谁呢?陈执中哪值得您这样器重?”宋仁宗说:“我重用陈执中,不是为立太子之事,只是陈执中对国家、对百姓一片忠诚,不徇私情罢了。”
    
看来,做官,为臣子,事奉君主,均应当以忠诚为先,以不徇私情为重。

【评点】

人们常常奇怪:一些不学无术的平庸之辈,往往官运亨通,并能成为官场不倒翁;而那些胸有大志,才华出众的人,反而仕途艰难,不得重用。这则小品,也许能使我们有所感悟。宋仁宗看重的是臣属的忠心耿耿,不徇私情。而并非看其是否有真才实学,灵活精明。仁宗记住陈执中讲的“官职是国家的,不是我私有之物,哪能随随便便给女婿呢!"而重用不变,算是个正直明智、有德政的皇帝!    

四、唐高祖赦免盗贼

宋代王谠《唐语林》记载:
 
唐高祖李渊时期,有个武功人,名叫严甘罗。他因为行窃,被官吏抓住了。唐高祖问他:“你为什么要当贼呢?”他回答说:“因为饥寒交迫,不得已才当盗贼。”

唐高祖说:“我是你的君主,却使你这样贫穷,这是我的过失。”于是赦免了那个盗贼。

【评点】

古人讲:“饥寒起盗心。”在封建社会,因为生活所迫,而不得已去当盗贼、当绿林好汉的人,代代不绝。唐高祖没有不问青红皂白,去严惩盗贼,而是从盗贼那儿看到自己的过失,作为帝王,这是很不容易的。

这当然也与高祖刚从隋末乱世中,得到天下,要安抚民心有关系。但他这种认识问题的思想高度,是十分卓越的。

五、唐宣宗强记人名

宋代王谠《唐语林》记载:
 
 唐宣宗李忱,记忆力很强,宫廷中那些职位很低、地位卑下的仆役一类,几乎上百人,他一见面问起,就能记住他们的姓名。有时要支使人,他必定说:“召某某让他置办某件事。”他叫人的名字,从来没有差错。宦官宫婢,都觉得很神奇,并受到感动(皇帝还记得我的名字!)。公文簿册上刑狱卒吏,这些小人物的姓名,又多又杂,只要是宣宗皇帝看过的,大多也能记住。

【评点】

皇帝也是人,皇帝的记性也有好有坏。宣宗皇帝记忆力极强,尤其擅长记人名,这倒是挺有意思的事!

大人物能记住小人物的姓名,常会使小人物受宠若惊,不胜荣幸。而某些并不大的领导,总是叫不出几个部下的名字,过了很久还老叫错人名,总让人觉得他心不在焉。有个一官半职的人,无论记忆力好坏,用心记记人名(尤其是下属),是很有必要的。

尊重人,就从记住他的姓名开始。学会把人,放在心上。

 六、宋太祖以诚收吴越

宋代叶梦得《石林燕语》记载:
    
吴越王钱俶(字文德,五代时为吴越国王),首次来朝拜宋太祖。然后,准备回去时,北宋朝臣中,有几十人都上疏,请求把钱俶扣留下来,不要放他回去。太祖都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说:“不用担心。钱俶如果不肯归顺我,肯定不会自己来,来了再放他回去,正好可以筘住他的心。”
    
到钱俶辞行时,他极力表示愿意把自己的藩国,奉送宋廷。太祖说:“尽我一世,尽你一世,到那时,归顺也不迟。”太祖还把自己亲自封好的一个小匣子,交给钱俶,并说:“回到你的藩国以后,再打开看,路上不要拆开。”钱俶带着那匣子往回赶,每天烧香拜祭。到了钱塘,钱俶才打开匣子看,原来里面装的是太祖的群臣,请求扣留钱俶的章疏(信件、字条)。钱俶看后,流着眼泪说:“官家(指宋太祖)力排众议,独自让我回来,我哪能背负他的恩德呢?”等到太祖的儿子宋太宗即位,为了尽“一世”之言,钱俶便考虑把自己管辖的地盘,献给赵宋王朝。

【评点】

对人心的征服,远胜过武力的征服。宋太祖深谙此理,让他归顺得口服心服。这是帝王韬略,也是他的仁厚与大度。也与普通的人情事理,是相通的。
    
七、 “意不在马”

宋代洪迈《容斋随笔》记载:
    
西汉人 上官桀,担任未央宫掌管养马的官,汉武帝曾经身体不适,病愈后,见马大多瘦弱,大发脾气道:“你是要我不再见到这些马吗?”想把他交给法官治罪。上官桀磕头说:“我听说皇上身体欠安,日夜忧虑、恐惧,我的心思确实不在马上。”话没说完,流下几行眼泪。武帝认为他忠诚,从此宠爱他,最后遗令他辅佐年幼的皇帝。

义纵(人名)任右内史。汉武帝到鼎湖,病了很久。病好后,到甘泉宫去,道路没有修好,武帝生气道:“义纵认为我不再走这条路了吗?”心怀怨恨,就用其他事情,判他的罪,把他杀头示众。

这两个人,开始冒犯汉武帝的情形,是一样的。上官桀以一句话得到破格任用。而义纵被杀了头。可以说一人幸运;一人不幸运。

【评点】

上官桀与义纵,起初都冒犯了皇帝,前者化险为夷,因祸得福。后者则从此让皇帝怀恨在心,招致了杀头之祸。皇帝还是喜欢那些善于应变、说话乖巧的人。
    
我们也注意到有这样一种现象:同样一个意思,有人说出来让人听了很厌烦,有人说出来则让人听了很舒服。看来,只要不是心术不正、有意哄人,说话注意对象、讲究分寸、体察听者的心情,还是十分必要的。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