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的少数民族看神传文化(六):天工开物

GZ


【正见网2020年07月09日】

前言:笔者多年从事艺术教学和研究工作,工作中涉及到很多中国少数民族的课题,在研究中发现少数民族有着非常久远古老的历史,但是他们保留下来的很多东西对于现代人来说都难以理解,只是当作神秘文化来猎奇。笔者自修炼法轮大法以来,摆脱了无神论和進化论的毒害,不断的被大法开启着智慧,当重新审视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时,发现很多常人无法理解的东西都在师尊的讲法中一一得到了解答。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同样应证了神的存在,也是神传文化的一部分,但是進化论和无神论却阻碍了世人的回归传统之路。特此把这些领悟分享给大家,个人层次有限,如有不当之处请慈悲指正。

(六)天工开物

前文我们回顾了自上古时期,炎黄子孙们经过不断分化和融合形成了今天这样一个多民族共融的格局。在上万年的历史演变中,众神又不断传授人类各种技能和知识:伏羲创立八卦,燧人氏传播火种,有巢氏构木为巢,神农氏尝百草开农耕,黄帝创造文字,嫘祖养蚕缫丝……正可谓“神授天工,开物成务”,形成了人类社会丰富的各行各业和生机勃勃的景象。

然而,近200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代替了人类沿袭几千年的传统生活,人与自然、宇宙的和谐关系随着技术竞争和资源掠夺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今天人类的生活方式彻底被科学技术改变了。在科技信息充斥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在做什么呢?开启电脑,移动鼠标,用手机收发短信,大多时候我们双手触摸到的都是工业制品。科技的发展使人类双手的功能被抑制的越来越多,我们与自然和传统文化的距离越来越远。然而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传统文化的血脉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依旧世代相传,这些古老的民族在近万年的风云变换中历尽磨难,他们躲过了大洪水、西下昆仑山、挺進中原、渡黄河穿长江,自先秦时代起進入中国西南的群山峻岭中形成了今天少数民族的版图。所幸的是,时至今日他们远离了中原地区的动荡,一些地方仍然维系着较为传统的生活方式。我们发现在他们身上一些看似平凡普通的事物背后都和宇宙、天体、神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闪耀着神传文化的光芒(图1)。


 
图1:云南省阿佤山翁丁古寨

传统文化的表现之一就是人类通过手工技艺来创造生活,这是与工业文明相对立的,这些技艺不光是传统生活的表现,还有其更深刻的内涵。在宇宙末劫之时,假如当一切现代科技荡然无存的时候,人类将如何继续生存呢?也许我们从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中可以找到一些启示。本文仅以少数民族衣、食、住、行中的“衣”为例,列举几个传统的手工技艺,供大家参考。

如今南方很多民族仍然保持着用手工制作衣物的传统,他们眼中最有价值的衣服不是时尚名牌,而是一件顺应天时,完完全全靠手工制成的衣服。所以他们可以耗费4年时间来制作一件衣服,但是它却可以穿其一生、承传几代人。这种理念使少数民族们对待传统服饰的态度非常慎重,衣服就是他们的名片,也是他们的精神寄托。像苗族就拥有一百多种服饰,被称为“中国民族服饰之最”。唐代大诗人杜甫途经五溪地区时(今天湘、黔、渝、鄂地区),看到当地穿着绚丽衣裳的少数民族,写下了“五彩衣裳共云天”的千古绝句。而这正是宇宙天象的人文对映,《史记.天官书》中写道:“七星为员官,辰星庙,蛮夷星也。”这讲了南方诸民族和天上星宿的对映关系:四象之一的南宫“朱雀”,由“井、贵、柳、星、张、翼、轸”七宿组成,第四宿“星”又叫“七星”,她从属于朱雀,是辰星的庙宇,对映的是人间南方诸民族。《开元占经》又写道:“七星,赤帝也,主衣裳帝冠被服绣之属。”七星是赤帝的象征,赤帝为南方的天帝,五行中属火德,又称“炎帝”,号神农氏,共传17代。在上古时期,最后一代炎帝榆罔和黄帝一起组成华夏部落。七星在天上的职能就是掌管衣裳被服刺绣等手工艺,又司管南方诸族,所以这就是南方很多民族擅长刺绣、印染、纺织等手工技艺的原因。在少数民族女性的服饰上经常可以看到“朱雀”的形象,是其“天格”的身份象征(图2),羌族、京族、苗族等民族皆以炎帝供为先祖。

 
图2: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收藏的苗族“朱雀”银冠

1.纺线工艺

在四川大凉山深处,彝族妇女们转动着纺轮纺羊毛,这种工具可能已经使用了30,000多年,在世界各地的古老文明遗址中都找了纺轮的身影,当人们将纤维捻成纱线时,实际上是在形成螺旋,这正是制作一件衣物的开始。在浩瀚的宇宙中,从外太空俯视我们的星系时,看到的也是一个螺旋,螺旋形是宇宙创造的姿态(图3)。我们在自然界许多地方都发现了螺旋,人类的头顶上和双手的指印上也都有螺旋,恒星的周日视运动也形成螺旋,而甲骨文中的螺旋就是回家的“回”字。回家——是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最深沉的记忆(图4)。从自然界、人类社会乃至整个宇宙,一切有着内在联系的事物都遵循着相同的秩序,而人类的文明正是在这种秩序中诞生的。

 
图3:古老的螺旋来自宇宙和自然的形态
 
图4:甲骨文中的“回”字。回家——是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最深沉的记忆。

2.刺绣工艺

苗族少女们自7、8岁时便开始和母亲学习刺绣,制作女红。到了14、5岁时几乎每个女孩都掌握了纯熟的技艺,而后终其一生刺绣直到手拿不稳针线、眼睛看不清针脚为止。贵州黔东南州施洞镇的 “剖线绣”是苗绣中的极致工艺,刺绣时要把一根正常的丝线均分成8-16根细线再進行刺绣,通常一件上好的绣衣耗时4年以上(图5)。这种精益求精的心态体现了苗族人对刺绣工艺的极致追求。当地女孩在出嫁前要和家人缝制好3-5件绣衣作为嫁妆,这是证明女性具有“贤惠和勤劳”品德的重要资本。


 
图5:施洞苗族的“剖线绣”是苗绣中的极致工艺

针如笔,线如墨,苗族这个没有文字的民族把他们的历史用丰富的纹饰语言绣在了衣服上。祖先神灵、史诗古歌、神话传说以及先人的迁徙之路都变成了苗族女性身上的一个个精美的图案。每逢重大节日庆典便是苗族女性展现自己的时刻,她们有太丰富的精神世界需要表达,而一身华丽的盛装胜过千言万语,这种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使这些古老的苗绣具有不可复制的特质(图6)。

 
图6:身着盛装的台江苗寨妇女欢庆苗年

3.银饰工艺

苗族的祖先们是最早掌握了金属冶炼技术的古老氏族,所以苗族人承传了制作精美银饰的手工艺。苗族女性尤其喜爱佩戴多种银饰,她们认为银子是可以避邪的神物,家里银饰越多,财富和幸福也就越多。因此从苗族女孩一出生,父母就开始为她攒银子制作银饰,直到出嫁那天,新娘子全身佩戴几十斤重的银饰出嫁,那是证明自己生存地位的象征。此外,不同的银饰还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贵州雷山地区苗族女性的“大牛角”头冠代表着对祖先蚩尤的怀念;黄平地区苗族女性的“朱雀冠”对应天上的四象之一朱雀;革一地区的银衣则嵌满太阳、神龙、凤凰、大象、莲花等吉祥图案的银片。这样一件嵌满银饰的盛装在少数民族眼中是与祖先同在的神衣,他们认为祖先就是来自天上的神灵,所以下手的每一针、每一线都是在神灵的注视下完成的,那里面富含了整个民族的宇宙观、以及对天地、自然和生命的认识。(图7)

 
图7:贵州省黄平谷陇县,头顶朱雀银冠、身穿银衣的苗族妇女儿童参加传统节日芦笙会

4.背扇工艺

在少数民族眼中,背扇不仅仅是母亲背着婴儿的工具,还是母亲连接孩子生命的纽带,是护佑孩子成长的护身符,更是神灵的化身。少数民族的女性,无论贫富贵贱,对她们后代的繁荣昌盛都怀有无限美好的期盼,因此她们从姑娘时就开始一针一线精心缝制着充满情感的背扇。苗族人制作背扇时极为慎重,一般要在农闲时选一个安静的环境,避开闲杂人员静心的缝制。如果遇到春播季节青蛙开叫就必须停工,否则将来生下的娃娃爱哭不好带。许多少数民族对背扇的使用有严格的规矩,在日常生活、节日庆典和走亲访友时要使用不同的背扇。像贵州省镇宁县布依族的织锦背扇,平常不能随便使用,按照布依族的规矩,只有在人生命的两头——幼童时期和死亡时才用。当吃满月酒时,家人会用准备好的背扇把婴儿背出来与亲友见面,并接受祝福。从这一天起这件背扇就是孩子的保护神,一直妥善保存直到生命的结束(图8)。

图8:贵州省镇宁县布依族的织锦背扇

背扇上的图案有着深刻的内涵,它们是连接宇宙和神灵的纽带,体现了少数民族的神性思维和古老宇宙观。毛南族的背扇上绣有古老的洛书符和八卦,用以保佑孩子平安(图9);布依族背扇上连续的万字符代表着生命永恒和吉祥连绵不断(图10);水族背扇上的蝴蝶和代表生命初始状态的“混沌花” 是护佑族人的生命之神(图11);侗族背扇上的十个太阳是远古十日齐出的神话记忆(图12);壮族背扇上盛开的莲花象征着圣洁的品德(图13)。


 
图9:毛南族的背扇“扇心”
 
图10:布依族的背扇
 
图11:水族的背扇


图12:侗族的背扇


图13:壮族的背扇

还有些民族用精湛的手工艺在背扇上记录了当地的风俗,比如下图这件广西环江地区毛南族在祭祀大典中使用的背扇,在只有25厘米见方的丝绸上绣出108个人物,表现了毛南族的“肥套”还愿活动,描绘了人们祭祀天地祖先的整个过程,可谓匠心独具,巧夺天工(图14)。

图14:广西环江地区毛南族背扇的“扇心”

5.印染工艺

 少数民族的染色工艺遵循自然之道,染料取自植物,表现的是白、青、黑、赤、黄五色,对应的是金、木、水、火、土五行。苗族一百多个支系,以颜色区分又分为白苗、青苗、黑苗、红苗和花苗;彝族以颜色区分,分为黑彝、白彝和红彝,自然之色转换为传统的观念和制度,这是“天文和人文”的对应,是古人传统的宇宙观。玄色和青色是少数民族特有的颜色。什么是玄色呢?“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玄色是指宇宙之初天地闲鸿蒙状态的颜色,是一种特殊的黑色。在《说文》中解释为“黑而有赤色者为玄”,在古代玄色是代表尊贵身份的高级颜色,其染色工艺极为复杂繁琐,在中原地区久已失传,而贵州省黔东南州的苗族仍然保留着这种古老的染色工艺。一匹上好的玄色布料首先需要熟练的织工用手工织出极为细密紧实的平纹或斗纹棉布,再用复杂的染色工艺经过两个月不停歇的反复染色方可制成一匹上等的玄色布料。经过这种工艺制作的布料挺阔而又平整,黑中透红,在阳光下泛着微微的光泽,散发出阵阵的植物清香,显得高贵而古朴。当玄色布料完成后,苗族妇女们首先用布料制成中国传统的“右襟”式制衣,再用精湛的“剖线绣”工艺在丝绸上耗时4年進行刺绣,最后再将这些绣片拼接在玄色衣服上,这样一件可以传承几代人的盛装才最终完成。(图15)

 
图15:古老的颜色——“玄色”

青色也是少数民族喜爱的颜色,古人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可见青色的独到之处。用菘蓝、蓼蓝、马蓝、板蓝根等中草药制成青色的靛蓝染料,不仅气味芳香,而且还具有防虫驱邪的功能。很多少数民族女性都喜欢在棉布上用融化的蜡液绘制出丰富的图案和纹饰,再用靛蓝染布,显得古朴而典雅(图16)。

 
图16:贵州贵定地区的苗族蜡染头帕

6.编织工艺

为家人制作衣物是每一位少数民族女性的基本职责之一,所以她们的嫁妆中必然有台织布机。人类使用织布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在浙江河姆渡和良渚等史前遗址中都出土了踞织机的零部件,海南的黎族女性至今仍然使用着这种最古老的踞织机進行编织(图17)。除此以外,少数民族女性还保留了踏板提综织机、提花织机、竹笼机、丁桥织机、侗锦机等几十种古老织机的编织工艺,这些精美的织锦都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璀璨光芒(图18)。

 
图17:海南的黎族女性至今仍然使用最古老的踞织机進行编织

 
图18:广西毛南族满“卍”字底纹的朱雀真丝织锦

时至今日,当您走進西南地区的村落时仍然可以看到当地妇女家家织布的情景,我们发现这些在当地看似平凡的日常行为,背后其实蕴藏着传统文化的伟大智慧。这不禁引起我们思考:究竟什么才是人类应该有的文明?古人对此有着精审的认识: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蕡.彖》)

刚柔交错即阴阳运转,这种变化的规律形成时间和空间的系统。而人们面对天象的变化,反而需要保持思想和道德的相对不变。其表现为恒守不变的传统文化,这样才能把传统的人文制度和思想道德观念传承下去,人类的文明才能长久。“文明以止”是在告示人们:文明的发展不是建立在人类技术進步的基础上的,物质的过度追求,对自然资源无限度的开发反而是导致人类文明衰败的原因。因此人类的文明应该是重精神而轻物质的,这也许就是少数民族文化在几千年的风云变幻中能传承至今的原因吧。

李洪志大师在讲法中说:“在高层次上就是这样看的,你觉的往前進,实际上是往后退。人类觉的在发展科学在進步,其实也只不过是按着宇宙规律在走。八仙中张果老倒骑驴,很少人知道他为什么倒骑驴。他发现往前走就是后退,他就掉过来骑。”(《转法轮》第三讲)

文字在漫长的岁月中也许会遗失,家园也许会迁移,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服饰就像一本无字天书,用图案和符号记载了那些被封尘的历史和神话。他们怀着古老的信仰,坚信神的存在,用传统的生活方式在当代社会中延续着远古的智慧。

结语

本系列文章立足于“民族”的基点,简要回顾了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万祖归宗”,中华文明其实是由炎黄子孙分化出的多个民族历经各朝代所共同演绎而成的,在这五千年的民族发展过程中,神所铺陈的一切文化都是为今天大法的洪传而奠定的,我们看到的少数民族所传承的文化也是神传文化的一部分,其神性思维、古老宇宙观和精神内涵都和佛、道、神是相连的,只不过中共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不断的破坏传统文化和篡改真实历史,为了达到独裁专制的目地,刻意制造出其他民族和汉族之间的矛盾。在一场场蓄意制造的冲突中,不断去除各民族神传文化的精神特质和内涵,这种“假、恶、斗”的党文化最终将使国家分裂直至崩溃。近年来中共又加速了对物质资源的开发和掠夺,在名利的刺激下,整个社会物欲横流,传统的生活方式被抛弃,因此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传统文化”在中国成了一个形式上的空壳,背后的精神内涵和道德体系荡然无存。同时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对中国西南地区的生态和人文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尽管如此,在一些偏远地区我们仍然可以找到传统文化的踪迹,那里人们怀着对祖先神灵的信仰,维系着天、地、人之间的平衡关系,虽然生活简朴但仍然精神富足,这与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些少数民族背负着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一代代传颂着来自远古的史诗,传承着神所给予的手工技艺,他们的存在应证了史前文明的意义,这是对无神论和進化论最有力的抨击,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史前文明的活化石”。

(全文结束)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今日神州

神传文化网专题

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