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佳句赏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舍微


【正见网2023年04月02日】

【原文及出处】

出自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背景及注释】

见《全唐诗》卷二五三。“雀”一作“鹊”。诗题又作《鹳鹊楼》。

鹳雀楼原址位于山西蒲州(现永济市蒲州镇),有说在旧城西南城上者;也有说在黄河中流的高阜处者。或谓因有鹳鹊栖其上,故名之。北周时期将军宇文护为抵抗北齐进攻而修建的一座军事戍楼。因为经常楼宇之上可直接俯瞰黄河,故鹳雀楼不乏历代许多文人登楼吊古抒怀。金元光元年(1222年),金兵与元兵争夺蒲州,“焚楼、橹,火照城中。”从此,鹳雀楼毁于战火,只留故基残瓦存世。明初,由于黄河泛滥,故基被淹没,鹳雀楼彻底消失于世间。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沈括《梦溪笔谈》记:“河中府鹳雀楼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诸三篇能状其景”。后人评价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意境最为深远而列其为第一。畅当的诗境壮阔而列为第二。这样三首《登鹳雀楼》就有了“王一畅二李三”的排名,成为诗坛的一段千古佳话。

【赏析】

王之涣的这首五言绝句表面上是登楼远眺的观景之作,却揭示了一个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首句中“白日”虽“依山”而“尽”,可能蕴含流光入逝水之感,相较夕阳却有白日的璀璨和无垠遐思。第二句俯瞰黄河远去的景象,视线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由西向东,跟随河水向远方延伸,令人心旷神怡。 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从天边美丽景色引出深沉的思索:只有不断向上攀登,才能望的更远的哲理。

这首诗全诗情、景、理三者兼胜,对仗工整,气盛骨高。 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一联的是正名对;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且没有对仗的痕迹。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 王之涣的这首五绝作为“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而被千古传诵,也被后人誉为五言绝句之首。

再看李益的《同崔邠登鹳雀楼》:“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萧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还有被称为第二的畅当作的《登鹳雀楼》:“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宋人沈括称赞畅当诗和王之涣诗都“能状其景”(《梦溪笔谈》),都是情景交融的好诗。由于时代和境遇的不同,因而两诗的意境不同。王之涣适逢盛唐时期,而畅当则处于经历战乱的中唐时期,景色描写气势犹在,缺少了深远的理趣。

从王之涣的这首诗中,不少人找到了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诵读起来既抒怀,又励志。然而,登高望远其实更为重要的是视野的开阔和境界的提升。如何打开一层又一层的视野,让自己的思维方式同时升维,突破不知道自己哪里不知道的困境?试想一下,那时候人渡黄河是用羊皮筏,而鹳雀从楼上展翅即可,达摩来中国时一根芦苇过江。人如何释放出自身的潜能?这就需要人不断修炼自己、净化心灵才能做到,这也是那些诗人怀才不遇,“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根源。那种为了个人名利不择手段的进取和拼搏,恰恰与境界提升背道而驰。因此,人类的真正境界的提升,凭借层层高楼还是难以实现,一步登天也难以做到,唯有寻到天梯才有机会和实现的可能。天梯又在哪里呢?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诗词曲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