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6年12月19日】
编者按:为了弘扬中国神传文化,清除邪党文化的影响,在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见,开始着手编写一套中国正统文化教材。因为是刚刚起步,难免有所不足,我们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的参与和指正。我们诚挚的希望使用这份教材的同修,能将上课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教材的优缺点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不断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实完整。同时,我们也欢迎更多有意愿参与教材编辑写作的同修加入進来,共同完成教材的编著。
【原文】
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第四》)
【注释】
1终食:一顿饭的时间。
2造次:仓卒、紧迫。
3颠沛:比喻世道衰乱或人事挫折。
【语译】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若是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就不会去享受;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若是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依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秉持仁德去办事的。”
【研析】
人大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希望得到的是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如果人以不义之方式取得富贵或躲避贫穷,人人为所欲为,无恶不做,终将造成私心充塞的社会乱象,及人类道德毁灭沦丧的境地!
【延伸思考】
1、文中提及我们要如何正确面对“富贵”与“贫贱”?
2、你对于“富贵者”与“贫贱者”的看法又是为何?
3、你对“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这句话的体悟?人在关键时刻往往一念之差,却差之千里,你可以举例说明吗?
4、你听过“一失足成千古恨”这句话吗?可见人的一思一念是很关键的,你平时如何自我要求做一个好孩子,好青年(不论你所处的环境好坏)?请举例分享。
【相关资料】
《论语》中记载:孔子与弟子们在陈国某地断绝了粮食,随从的人都饿坏了,不能起身行走。子路满脸恼怒,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厄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固然也有穷困的时候,但能安守节操。不过小人困厄了就不约束自己而胡作非为了。”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原宪居住在鲁国时生活贫穷,房屋简陋、门窗不全,遇雨漏水,他却端坐在里面鼓琴。接待子贡时,他头戴破帽,脚穿破鞋,拄着木杖倚在门边。子贡问:“先生生病了吗?”原宪答道:“我听说,没有钱财叫做贫,学道而不能去实践者才称病。我现在是贫,不是病。”
南宋的刘少伯,小时候很贫穷。后来担任武陵太守,却更加贫穷。曾有一次,他在家中盘算着钱财问题的时候,突然看见旁边有一个鬼在拍掌大笑。刘少伯叹道:“贫穷本来就是命定的,我却不懂,现在被鬼耻笑了。”于是不再盘算,仍然守穷。
常言道:“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孟子说:“贫贱不能使他改变志向,这才叫大丈夫。”面对贫穷时,能做到象孔子的弟子颜渊那样箪食瓢饮仍能安贫乐道的,才是真正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