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评议:网上通讯



【正见网2007年06月15日】

*正见网2007年6月13日登载“不要拒绝--听《为何拒绝》曲有感”:

原诗较长,而且没有重要的修改,就不引录了。修改的地方基本上都只是压缩词句,使句子的长度和节奏比较归整一点。新体诗的句子因为没有字数的限制,往往容易写出不必要的长句子来,也往往容易打乱节奏,如果再加上韵脚太稀甚至没有韵,那就和散文没有区别了。此诗在押韵上守得比较严,但节奏上没有有意识的修整,在文字的精炼上也须更加注意。旧体诗“炼字”是很充要的一环,写新体诗的人多数没有这个概念,但写得很好的新体诗都有炼字的痕迹。这些地方就体现出“业余”和“专业”的区别、表面的模仿和有意识的运用的区别。

作者来函提出一个问题:对于“机缘莫失--听《明思》曲有感”一诗,“通讯”中提到“此诗押仄韵,第三句(非押韵行)的尾字宜用平声”,但按照“诗词常识(三)平仄”中说的:“凡是现代汉语中读音声调为阴平和阳平(即第一、第二声)的字,就算平声字,其余的就算仄声字。”,我理解这首诗应该压的是“平韵”,所以非押韵行我用的是“仄声”,不知道这样的理解对不对,还希望和你们切磋。

“诗词常识”的说法没有错,你的想法也没错,不同的结论是因为所用的标准不同。刚开始接触到“韵”和“平仄”概念的人,都把它们当成绝对的概念,认为押韵就押韵、不押韵就不押韵,是平就是平、是仄就是仄,其实它们都是相对的概念。在作出结论前,都必须明确你的结论是根据哪一个标准。不同的标准就反映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对同一个字的读音的不同,这个不同就可能是平仄不同或韵部不同,即使这两方面都相同,也还可以是读音不同或声调不同。中国历史上有过许多韵书,为当时写诗的人提供一个大家共同遵守的标准。在今天,写旧体诗的人大体上有不同的三个标准:第一种是沿用以“平水韵”为代表的旧韵,要这样做的人当然得文字功夫好一些才行;第二种是用以“词林正韵”(把冷僻字删去后就叫“词韵简编”)为代表的标准,它是由“平水韵”合并韵部而来的,因此用起来比“平水韵”容易;最后一种就是完全按普通话读音的“新韵”,最容易,也用不着韵书,查字典上的拼音就成。但真正懂旧体诗的人大多不接受这个标准。采用每一种标准的都有自己的理由。“诗词常识”当初针对的大多是完全没有“韵”的概念的作者,只能把最容易的让大家先做起来,不能让大家停下来学会了韵书的使用再写。里面的定义也是对的,只是略去了时代、地域差别带来的不同标准这一个事实。要边做边学,似乎也只能这样。随着诗歌投稿的水平的提高,我们明确了正见网采用的标准是“词韵简编”,因为它能被多数旧体诗作者所接受,同时又比较容易。普通话的新韵不被接受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有些不懂音韵学的人,想把韵部大大压缩,让押韵更容易,于是连“东冬”和“庚青”都合成一个韵了(有相当一部分投稿带有这个错误,可能与这个“新韵”有关)。这就走到反面去了,连原来支持搞“新韵”的诗人都反对了,因为这两个韵大多数地方的人(特别是南方人)都能一听就区别开来。大概情况就是这样了。因为作者是按普通话标准,审稿的人是按“词韵简编”的标准,而作者这首诗又刚好用了两个入声韵脚“织”和“失”。北方话里没有入声,全部入声字一到北方话里都被派入其它三声里去了,这就是音韵学上的“入派三声”。刚巧,这两个字都被派入了平声,这就产生了作者不能理解的问题。因此也有一定的偶然性。建议作者到网上打印一份“词韵简编”,以后写诗(特别是词)时检查一下。值得指出的是,我们现在也是根据不同作者的情况而可能采取不同标准。刚学的、文字上差一点的,如果押普通话韵但不合“词韵”,我们也可能发表,要给作者一个不断改進的机会。但已经写了相当数量诗作的或文字上有些根底的,我们就想把他尽快推上去,因为我们写旧体诗不就是要救这些懂旧体诗的人吗?如果人家根本不承认你写的是旧体诗,那就没有这个作用了。

*正见网2007年6月13日登载“中土”:

原文:“中土出大觉/乾坤易扭转/土中能修炼/金猴分身展/大穹无限美/土中蕴真仙”。这六句诗里,前两句是主体,写得也比较好,按照这个主题,把后面不相关的两句“金猴分身展/大穹无限美”去掉,把末句的“蕴”改为“出”,就成一首可读的小诗。即使这样,韵脚“炼”和“仙”也是一仄一平,平仄不相押的。我们这样做,是想在作者起步的时候扶一把,如果作者自己努力,学一点基本概念(押韵、句读),读一点其他同修写得较好的诗,或许就能一步步上来了。

*正见网2007年6月14日登载“亡共石”:

原文:“云贵平塘,神机露、亿年石碣。籍石运、官升财发,救星金贴。天遣奇石宣国运,拙搬五字吸人血。令古枫自断识天机,邪党灭。//九评出,画皮揭。三退涌,灾星别。喜法船普度,世人逐觉。文化神传红祸坏,中华锦绣邪党窃。入亿张立掌净乾坤,邪灵绝。”第一个句号前的“碣”,是圆顶的碑,和“平塘石”形状相差太远,改为“揭”。“宣国运”容易给人的印象是作者把“党”“国”等同起来了,因为共党就希望人们把他们当成国家的代表。再说,现在的“国运”和“党运”刚好相反:共党倒台了,“国运”才会彻底好起来。因此把“宣国运”改为“示天意”。“令古枫自断识天机”一句,按这样写,是“古枫”“识天机”,当然不是作者本意,因此改“识”为“现”。“世人逐觉”,作者大概想说“逐渐觉醒”,改“逐”为“渐”。“入亿张”不知是什么意思,改为“大法徒”。此诗用词的句式来写这些内容,是比较好的。但有些句子读起来不够流畅,甚至不好懂:“官升财发,救星金贴”“拙搬五字吸人血”“三退涌,灾星别”“文化神传红祸坏”等。

*正见网2007年6月14日登载“忠孝双全--观《木兰从军》而作”:

原文:“英武贤德女儿身,田园茅舍自甘心。替父从军明大义,为国百战建奇勋。凯旋解甲归故里,忠孝令人赞到今。”第二句“自甘心”的说法与全诗没有必然联系。如果作者想说木兰安于“田园茅舍”的清贫生活,则可说“安心”,“甘心”就带有选择的意味了。

作者同稿寄来的还有一首儿童诗“小莲花:小莲角尖尖,心装大誓愿。助法世间开,净化一片天。”第一句“小莲角”应该是一读,不能把“角尖尖”读在一起,因此就不是五言诗的正确读法。“心装大誓愿”与荷花没有任何关系,这是抛开荷花来说人了。后面的两句也是这样。本诗标题是写“咏物诗”的,实际上却是直接写人,但又没交待是写谁。另外“愿”和“天”一仄一平,平仄不相押。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诗词曲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