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7年08月08日】

编者按:为了弘扬中国神传文化,清除邪党文化的影响,在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见,开始着手编写一套中国正统文化教材。因为是刚刚起步,难免有所不足,我们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的参与和指正。我们诚挚的希望使用这份教材的同修,能将上课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教材的优缺点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不断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实完整。同时,我们也欢迎更多有意愿参与教材编辑写作的同修加入進来,共同完成教材的编著。

◇◇◇ ◇◇◇ ◇◇◇

【原文】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第八》)

【语译】

孔子说:“求学就好像来不及追赶不上那样,学到了又怕把它忘掉。”

【研析】

本章主旨是劝学,探讨的是学习的态度。孔子自我学习的态度是“学而不厌”,他同时也这样要求他的学生。倘若学生学习能抱着“打破沙锅问到底”,及“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的精神,在稳定的温故知新的学习态度之下,学习的路上一定能减少许多坎坷,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延伸思考】

1、在生活的经验中,你可曾对什么事情有过“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精神?
2、学习一件新事物或知识,你用什么态度面对?

【相关资料】

不耻下问

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谦虚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生前的为人配得上那样的谥号。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非常聪明,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谦虚的请教,一点都不因此而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明白了。

“不耻下问”形容人谦虚好学。

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4/4/22/26819p.html

【课后作业】

在学校遇到学习有困难的时候,你如何寻求解决方法?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