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7年10月22日】
《西游记》可以说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神话小说。书中通过生动的故事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去掉执著心進而升华境界的一个艰辛的修炼过程,从中体现了善恶有报的道理,赞颂了神佛的慈悲。作品以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为主线,运用诙谐的笔调展开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深刻的偈语、精妙的诗句、对仗的章回题目,更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思想性和艺术性。
这里试图通过对几个人物简单的分析,达到对作者思想主旨窥测的目的。
首先看一下玉皇大帝。
悟空出世时,有这样一段描述:(千里眼、顺风耳)须臾回报道:“臣奉旨观听金光之处,乃东胜神洲海东傲来小国之界,有一座花果山,山上有一仙石,石产一卵,见风化一石猴,在那里拜四方,眼运金光,射冲斗府。如今服饵水食,金光将潜息矣。”玉帝垂赐恩慈曰:“下方之物,乃天地精华所生,不足为异。”
悟空初入天庭时,有这样一段描述:玉帝垂帘问曰:“那个是妖仙?”悟空却才躬身答应道:“老孙便是。”仙卿们都大惊失色道:“这个野猴!怎么不拜伏参见,辄敢这等答应道‘老孙便是’却该死了,该死了!”玉帝传旨道:“那孙悟空乃下界妖仙,初得人身,不知朝礼,且姑恕罪。”
悟空大闹天宫时,有这样一段描述:他两个斗在一处,胜败未分,早有佑圣真君,又差将佐发文到雷府,调三十六员雷将齐来,把大圣围在垓心,各骋凶恶鏖战。那大圣全无一毫惧色,使一条如意棒,左遮右挡,后架前迎……当时众神把大圣攒在一处,却不能近身,乱嚷乱斗,早惊动玉帝。遂传旨着游奕灵官同翊圣真君上西方请佛老降伏。
佛陀对玉皇大帝也有一段描述:佛祖听言,呵呵冷笑道:“你那厮乃是个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夺玉皇上帝尊位?他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该多少年数,方能享受此无极大道?你那个初世为人的畜生,如何出此大言!不当人子,不当人子!折了你的寿算!趁早皈依,切莫胡说!但恐遭了毒手,性命顷刻而休,可惜了你的本来面目!”
通过上述几个简单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玉皇大帝并非无德无能,更不像银幕上描述的那样,悟空大闹天宫时被吓到了桌子底下。由此可见,银幕上的《西游记》带有夸张和扭曲原著的成分。因为都要抓住人心嘛,可能古人拜天敬神,猴王再厉害也不过是个妖仙而已。今天的人们可能就要斗天战地了。但是,我想还是要尊重原著的。
再看一下唐三藏。
《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有这样一段描述:
那妇人道:“长老请坐,等我把在家人好处说与你听。”怎见得?有诗为证,诗曰:
春裁方胜着新罗,夏换轻纱赏绿荷;
秋有新慑香糯酒,冬来暖阁醉颜酡。
四时受用般般有,八节珍羞件件多;
衬锦铺绫花烛夜,强如行脚礼弥陀。
三藏道:“女菩萨,你在家人享荣华,受富贵,有可穿,有可吃,儿女团圆,果然是好。但不知我出家的人,也有一段好处。”怎见得?有诗为证,诗曰:
出家立志本非常,推倒从前恩爱堂。
外物不生闲口舌,身中自有好阴阳。
功完行满朝金阙,见性明心返故乡。
胜似在家贪血食,老来坠落臭皮囊。
笔者赞: 好个修行的和尚,真个不忘本的三藏!
女儿国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同携素手,共坐龙车。那女主喜孜孜欲配夫妻,这长老忧惶惶只思拜佛。一个要洞房花烛交鸳侣,一个要西宇灵山见世尊。女帝真情,圣僧假意。女帝真情,指望和谐同到老;圣僧假意,牢藏情意养元神。一个喜见男身,恨不得白昼 并头谐伉俪;一个怕逢女色,只思量即时脱网上雷音。二人和会同登辇,岂料唐僧各有心!
笔者云:前朝还是不恋家,今朝却也能舍国。
不是圣僧洪福广,只因路上考验多。
唐僧在取经的路上也曾犯过错误。《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中,他贬走了忠心耿耿的孙行者。《神狂诛草寇 道昧放心猿》中,唐僧再贬心猿。这两次错误虽然都给唐僧带来了魔难。然而第一次多因妖怪的狡猾;第二次却着实因为悟空犯了错误。从这两次贬心猿中,我们也能看出唐僧的心性确实是提高了,至少是不能轻易被妖精蒙骗了。
唐僧的形象并没有因为取经路上的错误而消损,反而显现出修炼的真实性与人心的可塑性。他進步的过程是人心升华的过程,就凭这一点,他作为西游记中的第一主角是当之无愧的。悟空的神通广大、八戒的憨态可掬都是无法和其相比的。
笔者云:
圣僧也曾动凡心,执著无漏方为真;
修炼路上莫畏难,志大竟成取经人。
最后看一下悟空。
大家可能对于悟空非常欣赏,因为他疾恶如仇、神通广大、忠心耿耿的保护唐三藏。实质上悟空的取经过程不只是保护唐僧,更是他本身的又一次锤炼。
他以前是很爱杀生的。
第十四回《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行者伸手去耳朵里拔出一根绣花针儿,迎风一幌,却是一条铁棒,足有碗来粗细,拿在手中道:“不要走!也让老孙打一棍儿试试手!”唬得这六个贼四散逃走,被他拽开步,团团赶上,一个个尽皆打死。剥了他的衣服,夺了他的盘缠,笑吟吟走将来道:“师父请行,那贼已被老孙剿了。”
第二十八回《花果山群妖聚义 黑松林三藏逢魔》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大圣按落云头,鼓掌大笑道:“造化,造化!自从归顺唐僧,做了和尚,他每每劝我话道:千日行善,善犹不足;一日行恶,恶自有余。真有此话!我跟着他,打杀几个妖精,他就怪我行凶。今日来家,却结果了这许多猎户。”
第五十六回《神狂诛草寇 道昧放心猿》中有这样一段描述:那贼上前来,又打了五六十下。行者笑道:“你也打得手困了,且让老孙打一棒儿,却休当真。”你看他展开棍子,幌一幌,有井栏粗细,七八丈长短,荡的一棍,把一个打倒在地,嘴唇Zt土,再不做声。那一个开言骂道:“这秃厮老大无礼!盘缠没有,转伤我一个人!”行者笑道:“且消停,且消停!待我一个个打来,一发教你断了根罢!”荡的又一棍,把第二个又打死了,唬得那众娄罗撇枪弃棍,四路逃生而走。
直到第五十七回《真行者落伽山诉苦 假猴王水帘洞誊文》中:菩萨道:“唐三藏奉旨投西,一心要秉善为僧,决不轻伤性命。似你有无量神通,何苦打死许多草寇!草寇虽是不良,到底是个人身,不该打死,比那妖禽怪兽、鬼魅精魔不同。那个打死,是你的功绩;这人身打死,还是你的不仁。但祛退散,自然救了你师父,据我公论,还是你的不善。”
悟空这才收敛了杀心。在以后的路途中,我们未见悟空再杀生(妖怪除外)。
笔者云:
世人只羡孙英雄,怎知杀生罪孽重;
取经路上再锤炼,修得慈悲入佛乘。
在此说明一下,这里只是简单的从几个人物的分析中来揣测原著的主旨,对于原著人物的分析并不完全:如八戒和沙僧就没有分析;而对于玉皇、唐僧、悟空的分析也没有面面俱到。但如果本文能够对原著的主旨给予一些正面的澄清,也就心满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