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评议:网上通讯



【正见网2007年11月04日】

*正见网2007年10月17日登载“乡间发真相资料”:


山路弯弯听雀鸣 岭南十月草青青 (有声有色,烘托出一派明朗、喜乐的气氛)
千家万户艳阳照 古柏新篁笑脸迎 (此诗为下一首诗制造了很好的氛围)

越野穿山年复年 一花一木系心间 (此两句照应上一首诗,同时又领出下面两句)
几回梦里乘风至 方觉他乡成故园 (这两句的解释可因人而异,不必扣死)

这两首绝句因内涵的反差而用了不同的韵脚,因韵脚不同而用了组诗的形式,但两诗之间的联系较一般组诗远为密切,这表现在第二首的前两句上。两片以上的词(曲)在过片(换头)处最讲究这种承上启下的写法。末两句诗运笔轻灵,为读者留下极大的想象、发挥空间,但无论怎样解释,又都不出某一范围,不至于“脱缰跑马”。

*正见网2007年10月17日登载“党将亡”:

日暮残灯鬼魅嚣,江魔抢把灵幡摇。 (这两句很形象,善造气氛)
恶龙天定阳寿短,癞蟾自恃阴谋高。
“九评”惊现承天意,万众喜逐退党潮。(“喜逐”改为“争掀”)
“太平”盛饰痴人最, (“最”稍觉不通,改为“爱”)
赞歌直作挽歌嚎。 (赞歌、挽歌,应交换位置)

*正见网2007年10月17日审阅“[越调]天净沙・世间行”:

披霜踏寒长歌,(踏霜披寒行歌。披霜踏寒消魔。)
红尘故土耘过,(红尘故地行(今)过。)
大法真相遍播。(善念良知遍播。除恶真相遍播。)
师摇云舸,
银星映满天河。

随师稳舵。
亿帆直上天河。(亿帆戏(逐、扬、划)浪天河。)

如果不用这个曲牌,这样写呢:
世间行
踏霜披寒行歌,
红尘故地今过,
大法真相遍播,
唤醒世人恶破。(唤醒众生恶破。)
师摇云舸,
银星映满天河。

句后的括号内是作者提供的选择,作者的“注”和解释未录。

从以上作者的原文来看,建议作者暂时不要考虑写元曲。作者以前写的都是不考虑平仄的“古风”型诗歌,如果要写合格律的格律诗,就会因平仄的限制而感到掣肘,要达到自由运用平仄规律,需要一个过程;就是会写格律诗了,要填词,又是一关,因为词的平仄格式有些是诗里没有的,句读也比诗歌复杂;而元曲比起宋词来,又有些不同的要求,比如对仄声字里的上声和去声特别强调,而宋词里一般不分辨不同的仄声字。作者现在去学元曲,会限制自己的表达能力,写出一些生硬难解的句子来。现在作者首先要解决的是:怎样根据自己想出的几个句子,选择、合并而找到一个最好的句子,逐渐的改变每次来稿都提供许多选择的现状。因为作者最终还要学会自己定稿,提供选择、由审稿同修帮助定稿的做法只是一个中间过程。审稿同修帮助定稿,实际上是用具体例子向作者演示:怎样从不同的句子中找到、拼凑出相对较好的句子来。能想出许多不同的句子来,发散思维较好;但要从多种可能中找出最佳可能,要靠聚敛思维,这需要一个实践的过程。

另外,顺便解释作者十月七日投稿中几首诗的情况。“念师恩”“盼”“再精進”三首诗,已经于9月24日登载,作者可能没看见,又寄来了。“自省(或静思)”没有登,因为后面两句“为何邪恶没灭尽?我(咱)们做的不够好!”,说的不全对,这里面牵涉到旧势力干预的问题。“秋月夜”本来已于9-21-07准备好登载,但临时漏掉了。发现后已于10月20日登载。)

*正见网2007年10月19日审阅“1. 秋意 2. 求解”:

1. 秋意(秋心)
红尘丽景人陶醉,秋走一夜金笔挥。
轻扫(撒)枯叶漫天舞, (但见漫天枯叶舞。)
阵阵风愁把人催。 (不觉风愁把人催。)

句后括号内是作者提供的选择。作者关于“背景”的两句说明已经略去。这首诗的长处是:自始至终以景述怀、借景说话。这是古人写诗的正传,希望作者坚持这种写法并在其中不断提高。这种写法的诗歌如果不成功,多半失在下述两种极端的作法上:一是写“景”不够,“景”不能表达作者要说的话,于是作者自顾自的说一通,所说内容与“景”联系不上;另一种是写了景,甚至全诗都写景,但所写的景没有明显的喻义,读者即使对景有印象,却不明白作者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此诗属于这种情况。

2.求解: 我模仿以下一诗
正见网2007年7月22日登载“长梦醒:惊涛浊浪红尘险//岁岁年年//年年岁岁//功名利禄尽如烟//// 一朝得法迷雾散//天上人间//人间天上//悠悠万古神路艰”。
写了“观归程:
赤龙肆虐“九剑”现,(铲、悬、斩)
红朝百年,
百年红朝,
毒牙恶爪化(扬)残烟;
苦海度舸载众还,
壮阔涛澜,
涛澜壮阔,
“三退”浪潮拍暖滩。(暖湾。暖岸。恶寒。远湾。)

模仿别人的作品来写自己的意思,是初学者的一种常规方法,和初学写字时的描红一样。但要模仿得好,甚至写出自己的特点来,就要对原作理解得比较深。作者所模仿的作品的作者,就是模仿宋词时做得比较好。作者所引的诗,没有用标点,于是作者就把两个四言句都加上了逗号。其实宋词也好,模仿宋词的同修也好,两个四言句的用法基本上都是上逗、下句,也就是说,分属上、下两个意群。進一步观察,发现第一个四言句多半有收束、总结、概括、结论等意味;第二个四言句(哪怕与第一个完全相同),则往往带有承上启下、提起、前提等意味。以此看作者的第一个四言句“红朝百年”,其前面的第一句就应该写“红朝”在“百年”之间的恶劣行径和罪行,比如“毒牙恶爪”怎么残害人民等内容,而作者却将“九剑”“现”了出来,与下面的“红朝百年”不合拍了。最后一个四言句“涛澜壮阔”下面,应当对“苦海”“载众还”发挥或细节描写,把全诗推向高潮或者完美的结束,作者却把应该在“‘九剑’现”时带出的“三退”浪潮重新提出来了。哪一段写什么内容,这都要求作者有一个计划,不能写到哪算哪,更不能被韵脚拖着到处乱跑。顺便说,“涛澜”不如“波澜”好,没有必要、没有把握时避免造新词;“三退”浪潮“拍”击的对象是“红朝”的现存制度,因此“暖”的东西都不大相宜。由于以前的诗、文都这样处理,作者如果反过来用“暖”,就有可能使读者不理解,甚至产生迷惑。

*正见网2007年10月20日登载“诗十首”:

这十首诗都写得不错,但也没有特别超出作者过去诗歌水平的作品可评。我们对每一位作者的作品评价的高低,没有绝对的标准。如果作者不断的向上走,经常有作品超出自己过去的水平,就可能有更多的机会得到正面的评议。有的作者曾经有诗歌得到较高的评价,但好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得到正面评议了。这不是因为该作者的诗歌写得不好了,而是因为在较长时间内该作者没有什么新的突破了。这也提醒作者,应该在心性上進一步提高,在写作方法上有所改進了。

下面一首小有改动:圆容
你高我低争个啥?条条大路通罗马。(通罗马,此喻不太妥当;改为:证实法)
放下自我依着你,齐心合力证实法。(“证实法”上面用了,改用:邪灵怕)

原作本是十一首,下面一首没有登载:天地祥
大法弟子神通强,正念除恶踏阴阳。(踏阴阳,此说不太好,易与小道相混)
铲除邪灵和烂鬼,解体恶党天地祥。

*正见网2007年10月21日登载“诗八首”:

干扰
干扰为啥会出现?苍蝇不叮无缝蛋。 (此喻形象,喻义贴切)
一定内心有执著,否则谁也不敢干。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成语、熟语、歇后语和俚俗说法,非常形象、生动或者幽默、诙谐,能给读者贴切而新鲜的感觉,因而留下较深的印象。此诗第二句即属此类俗语。作者随手拈来,用得恰到好处。希望其他作者也留心此类语言材料,如能恰当运用,能使自己的诗作增色不少。当然,也必须注意语言风格上的和谐。比如,全诗都用雅语或古汉语词汇,突然加入一个现代俗语甚至俚语,就可能给读者不伦不类的感觉。

*正见网2007年10月21日登载“梦回远古:史前泪”:

夫妻同修,
戏散幕垂, (此喻贴切而微妙,与全诗内涵丝丝入扣)
随众向天归。
俯首红尘,
地崩山摧,
茫茫脚下俱成灰。 (大劫如此,惊心动魄,读之犹似亲临)

伊人愿了,
我志未遂,
佛国泪纷飞。 (悔恨难已,读者同悲)
再立誓约,
菩萨慈悲,
双双下界苦相随! (真乃菩萨心肠,感人至深)

(作者注:“菩萨慈悲”,“菩萨”指前面提到的“伊人”。)

初读此诗,怅然良久;今日再读,仍然胸中翻腾、喉头堵塞,不能自已。远古旧事,一经作者娓娓道来,一幕幕如在眼前,使人有身历其景之感:大劫降临之怵目惊心;宏愿未遂之悔泪交飞!尤其令人感动而且慨叹万千、不能自己者,是“再立誓约”,不成圣果,决不罢休!行文至此而止,但稍一驻想,则知言外有意:若非圣王传法普度,则“菩萨”与作者又当如何?纵有慈悲无限、宏愿齐天,恐怕也要永陷三界、杳无归期了!于无言中翻出此一层必然而显然的结论,则此诗又当以大喜、大幸而作结了!谢师无限洪恩。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诗词曲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