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评议:网上通讯



【正见网2007年10月05日】

*正见网2007年9月7日登载“普度众生大圆满”:

原诗一百句。作者以前完全不懂诗歌,也没有写过诗歌。向正见网投了两次稿后,便从阅读他人诗歌和“诗歌评议”中摸索出押韵的基本概念,很快就能将诗歌写到如此水平,实属难能可贵。作者的诗不以文彩和格律见长,而是以丰满的内涵、朴实的文风见重;作者的字词俗而不庸、构句平而不淡,让人想起白居易的诗风。原诗较长,此不全录,只将诗中表现出的、作者应该改進或应该明白的地方着重谈一下,希望对其他读者也有些帮助。

长诗与组诗:当诗人要写的内涵比较多,不是一两首小诗所能容纳时,他就会考虑写一首长诗或者组诗。长诗本身只是一首诗,但又比较长,就必定有谋篇布局、前后照应、互相支撑、协调全局等不可避免的问题,韵脚的转换也要考虑到内涵的变化,使其表现的情绪、色彩与内涵相配合。组诗则只是把内容相关的一些诗歌放到一个标题下,让读者对该标题所要表达的内涵有更广泛、深刻和全面的认识。由于组诗的每一部分都是独立的诗歌,只考虑自身内部的完整和协调,因此处理起来就容易得多。从学习诗歌写作的目地来讲,最好是先写组诗。等到自己写的组诗明显的有相关性时,再仔细考虑各诗的逻辑联系,安排其恰当的顺序,建立各部分之间的照应和支持,自然就成为一首长诗了。作者这一首诗,由于内涵上没有紧密的联系和照应,最宜写成一首组诗(特别是考虑到下面要说的转韵问题时)。

转韵与守韵:任何一首长诗都存在转韵的问题。诗写得越长,守韵也越难;不但难,也不必要,甚至不应该!因为不同的韵部是有不同的色彩、情绪的,长的诗歌,其色彩、情绪也肯定是有变化、甚至变化很大的,那么韵脚也必定要有相应的变化,所以长的诗歌很少有一韵到底的。除了色彩、情绪外,作者对自己喜欢、不愿改变的句子的保留,也在决定着韵脚的选择。转韵的方法,通常是在起句(即不带韵脚的句子,通常是单数句)的句尾就用一个作者希望转换的韵脚,但因起句的尾字平仄通常与韵脚相反,因此转韵时往往出现一平一仄的两个尾字(在《词韵简编》中属同一韵部)。如果在起句尾字没有用自己要转的韵,下一句韵脚却变了,就给人突然、不顺畅的感觉。比如作者诗中的前四行:“岁月悠悠几十年,只为真爱而缠绵。迷恋红尘这点事,结下人世这段缘。身为人父做人夫,顾妻教子费思考。社会工作要做好,家庭琐事要操劳。”韵脚从“缘”变到“考”,就转韵了,但该行的起句“身为人父做人夫”的尾字“夫”却不与“考”同韵,因此没有起到“引导转韵”的作用。而下一个起句“社会工作要做好”的尾字“好”却和韵脚“劳”同韵部,而且是一仄一平,刚好满足我们所说的要求。不妨把转韵的四句重新安排一下次序:“社会工作要做好,家庭琐事要操劳。身为人父做人夫,顾妻教子费思考。”从转韵这个角度来讲,这样就合要求了,读起来也比较连续和平顺。转韵比较极端的情形是“一韵一转”,也就是每一行的韵脚都不一样。在这种情形,起句如果不入韵,那就不单是“读起来不顺畅”的问题,而是完全失韵了:一个孤零零的尾字,前后左右没有和自己相押的字,也就没资格称为“韵脚”了,那一行没有韵脚了,当然就“失韵”了。再看下面的三行:“打针吃药平常事,花钱遭罪不管用。感觉人生真是苦,生老病死挡不住。稀里糊涂混春秋。迷迷茫茫向何处?”从韵脚“用”到“住”是转韵,转韵行的起句“感觉人生真是苦”的尾字“苦”和韵脚“住”是同韵的,因此起到了引导转韵的作用,这个转韵就算合格了。由于构成组诗的诗歌通常都不长,有许多是四句的小诗,因此转韵的问题要简单得多。如果一首组诗全部由四句的小诗构成,那就根本不存在转韵的问题了,因为每首诗的第一句是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韵的。

删节与添加:一般的说来,诗词文章在繁冗的地方应该删繁就简,不必要的文字尽可能删去;说得太简略、甚至读者完全不明白的地方,应该适当增添词句,使读者能明白和理解。但实际上诗词和散文在这个问题上往往呈现出各走一端的趋势:写散文时往往可以多写一两句,读者不会挑剔,说这两句非得删去才好;写诗歌时,评论家往往会挑出一个字来,说这个字是“闲字”,必须删节或者改成别的某字。而初学写诗的人也确实绝大多数都有“写得太多”“当删不删”的毛病,当然自己写的句子读者确实看不懂这种经历也在起这种作用。比如作者诗中的几行:“购买电脑打印机,同修帮助装软件。学习上网和打印,看到明慧和正见。上网下载再打印,看到经文心里明。”这样写就未免太细致、乃至有繁琐的感觉了,因此删了四句,只留下“同修帮助装软件,看到明慧和正见。”这两句就够了。这样删去后,下面的两句“信师信法有正念,正法路上坦荡行”就失韵了,因此把上面六句最后的三字“心里明”去换上面起句中的“有正念”三字,构成一行一韵的格式。另外,在以前发表过的诗中已经用过了的句子或整个小诗,就最好不要再用到长诗或组诗中来。如果作者特别想强调其中的内涵,也最好改变一下句式或说法,使人读起来有新鲜的感觉。诗歌是一字千金的艺术,不但把别人的句子拿来用很令读者扫兴,就是把自己的东西拿来重复,也不是个好主意。由于这个原因,作者诗中那些原来发表过(没有修改或者修改得很少)的句子,我们也都删节了。

其它的修改:值得一提的是涉及到韵脚平仄的修改。虽然四句之上的诗歌我们不强调“平仄不通押”,但有些情况下,韵脚的平仄能明显的影响到声韵的和谐、内涵的表达,这时,只要可能,我们还是尽量把韵脚改一下,以便读起来感觉好一些。比如下面的两行:“难忘一九九二年,法轮大法开始传。佛恩浩荡度众生,返本归真能圆满。”首句入韵,“年”和“传”都是平声,末句韵脚“满”是仄声,读起来总有些不相称的感觉。其实,单看这四句,就是我们说的“四句的小诗平仄不相押”的情形。因此把最后三字改为“回家园”,感觉就好多了。

*正见网2007年9月7日审阅“殊胜”:

原文:“龙飞凤舞腾五洲,亿万法徒散阴霾。感叹人间今更美,红尘法净殊胜来。”首句是很明朗的图形,但“龙飞凤舞”是用得太多、因而通常情况下都缺乏新鲜感的一个成语,而且近世用法多指书法上的笔势活泼。第二句就突然晦暗下来了,与前一幅图放不到一起。“法徒散阴霾”的“散”是动词,却没有具体形象,本来具体的动作写成抽象的了。后面两句显然是完成式,但“红尘法净”并未完成。末三字“殊胜来”把形容词“殊胜”当名词用,也没有具体形象。把形容词当名词用,最好是它代指的名词是确定的、具体的,这才可能产生具体的形象。从上所述,这首诗有些给人凑合的感觉。从格律上讲,首句不入韵,但尾字是平声,这也是谈过许多次的小问题了。作者写的诗是不少了,但原来存在、并反复评议过的这类小问题,看来还是没有解决。向正见投稿诗歌的作者中,有好几位都不经常写,但每写一首都能看到一些進步和改進,有的改進还很大,让人感觉得到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在往上走。俗话说,“不怕慢,就怕站”,持续的一点一点的提高,与时俱進,天长日久自见功夫。急急忙忙的写,对于基本的问题总是不细想、不解决,未免让人惋惜。另外,作为大法弟子,诗歌的内涵日见稀薄,可能就要从修炼方面去改進了,在修炼上做好了,往往又能写出内涵饱满的作品来。祝愿作者在修炼和写作上都更上一层楼。

*正见网2007年9月8日登载“诗三首”:

“天梯:法轮大法是天梯,人间天上各一端。站在梯下向上望,云雾缭绕渺无边。过去世人修不成,没有梯子怎上天?如今有了《转法轮》,天梯矗立天地间。不想做人想成仙,那就顺梯向上攀。转变观念去执著,全力攀登不怕难。所有人心都放下,就能攀到梯顶端。天上人间两相望,站在梯顶就是仙。”将大法比作天梯,虽然师尊已经讲过了,但用诗歌具体的加以描述,还是有写头的。只是这首诗的写法稍嫌琐碎,有的意思还有重复。删去一些重复和太细节的部分,将原来的首句作为标题,就成为“法轮大法是天梯:天梯矗立天地间,人间天上各一端。站在梯下向上望,云雾缭绕渺无边。转变观念去执著,全力攀登不怕难。所有人心都放下,攀到梯顶就是仙。”只有最后一句的前两个字“站在”改为“攀到”,其它都是作者的原句,只不过次序上面重新安排了一下。

“众生未救誓不休”:此诗原有三十二句,删去了八句,似乎显得精练一些。另外一首没有修改。

*正见网2007年9月8日登载“诗二首”:

“劝善:回头是岸”,此诗一共有六十四句,照原作登载,未作任何修改。由于前面已对作者一百句的长诗作过细评了,这里就略而不评了。

原稿中还有一首“法浴:恭恭敬敬捧起法,一字一句仔细读;法海遨游浴身心,尘世污染全清除。”此诗内涵是好的,但“读”和“除”两个韵脚一仄一平。对于四句的小诗,我们一般是要求韵脚要平仄相同的。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诗词曲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