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评议:网上通讯



【正见网2007年12月20日】

*正见网2007年11月7日登载“八声甘州・神州吟”:

看红尘滚滚乱纷纷,匆匆没黄昏。
正西风凄惨,残烟袅地,败叶突奔。(袅--欠妥,改--笼;突--当平,改--争)
危在人间险处,游子正迷津。
一簇金光照,直射家门。(此行改: 轮转金光射,直照家门;照、射,二字易位)

原是一出大戏,问神州大地,多少来人?(“出”应视作入声;改为“场”)
忆来时洪愿,岂可忘归根?
想家人、琼楼急盼,梦几回、曼舞庆归魂。(“急”视作入声;改为“遥”)
寻真相、识邪灵恶,天地欢欣! (“寻”改作“传”;“识”改作“揭”)

上面句后括号内的修改主要涉及到声韵和词义,修改的理由比较明显,或者稍微想一想就能明白。另外,倒数第二行“梦几回、曼舞庆归魂”,为家人想得太多、太细。有了前面的“想家人、琼楼急(遥)盼”,就够了,太多细节就可能出错,因为天上的事情我们所知甚少,任何发挥都是用人的思想在猜度神。况且这样写,此行与末行间明显的有些脱节。因此将上面八字改为“谅我忙、正法伴师尊:”起到很好的连接作用。句尾用冒号,因为末行是“正法伴师尊”的具体内容。

此词首行写“红尘”乱象,看似写景,实为写“意”:主要诉诸心理感觉,而不强调视觉形象。虽然“红尘滚滚”也有模糊的形象,但“乱纷纷”“匆匆”等形容词加上“黄昏”的喻义才是构成读者强烈印象的主要因素。因为“红尘”没有一个典型的代表形象,这样写也算一个较好的解决。第二行写景,集中了“西风”“残烟”“败叶”等典型形象,再以“凄惨”“笼”“争奔”加以描述,给人寒冷、凄迷和“难以预料”的恐惧感,为第三行“危在人间险处,游子正迷津”塑造具体的形象作为诠释。第四行是大的转折:法轮大法传出,将万古不遇的宇宙大法直送到有缘人的门口!

下片首行(第五行)再一转:不说大法怎样宏传、多少人得法(这些已经被多次叙述过),而以设问形式指出:伴随大法传出的同时,有无数高级生命来到人间,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大戏中纷纷登场。他们来之前立下“洪愿”,以宏传大法、助师正法为己任,一刻不曾忘记在正法完备后返归自己的天国(第六行)。遥远天国的家人时时在期盼着他们,但同时也理解他们“伴师尊”“正法”的忙碌与艰辛:他们正在这险恶的人间传播真象、揭露邪灵的恶行,迎接使“天地欢欣”的法正人间的到来。

此词在内涵上跳跃稍大一些。对于大法弟子或比较了解大法的读者,会觉得全词简洁明了、概括力强;但对于不了解大法的读者,可能会觉得理解起来比较吃力,要反复读、想才能明白其大概,看出其逻辑线索。

通过模仿前人的名作来学习诗词结构,不但是可以的,而且实际上是一种学习诗词写作的好方法,任何创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但在摘用前人作品中的词、句时,就必须非常小心。特别是那些非常有名的作品,人们对其中的每一个词都可能很熟悉。如果我们用同样的词牌,又用了原作的词、句,就可能使读者立刻想起原词。对于这样的作者,我们作品的价值和可读性就降低了:可能一个词的借用就给人不太好的印象。这是所有诗词作者都应该谨慎从事的。

*正见网2007年11月7日登载“乡间送福音”:

(一)

昨夜骑车发资料 山村处处闪光辉 (第二句实为隐喻真相资料,用得巧妙)
偶遇一人路灯下 笑阅传单久不归 (生动形象,历历如在眼前)

此诗后两句以特写手法,赋予偶然性事件典型、一般的意义,是诗词文章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二)

一份二份三四份 五份六份七八份
九份十份份份飘 家家户户各一份

此诗结构显然来自乾隆皇帝的“数花瓣诗”(宰相刘镛称,最关键的末句是他为乾隆续上的)。由于其结构太特殊、太易于辨认,因此不宜模仿。当然,对于不知原诗的读者,仍然是可读的。因此我们也就照登不误了。

(三)

挥剑向恶灵 泊舟载众生 (“剑”该是指正念吧;“载众”用“救众”可能更好)
纯净心一颗 堂堂世间行

*正见网2007年11月7日登载“自古英雄”:

自古英雄多奇才 万苦不辞独登台 (第二句中“独登台”改为“各登台”)
寻师得法平生志 只为助师正法来 (末句中“助师”改为“今天”,点明时间)

*正见网2007年11月7日登载““九评”赞”:

“九评”是照妖镜,
它照得共产党无所遁形。 (此句太散文化,改为:照得邪党难遁形)
“九评”是九道天符, (这两句易生误解,删去)
它捉住了共产党这个邪灵。
“九评”是黄金绳,捆妖绳, (“黄金绳”改为“捆妖绳”,有来源、有意义)
它缚住了共产党这条恶龙。 (太散文化,改为:缚住赤龙这邪灵)
“九评”是判决书,
它宣判了共产党的死刑。 (太散文化,改为:宣判邪党之死刑)
“九评”是盖棺论定, (“是”属多余;改为:“九评”盖棺定论)
它敲响了共产党的丧钟。 (太散文化,改为:耻辱柱上邪党钉)
“九评”是掘墓人,
它把共产党推進了墓坑。 (太散文化,改为:专为邪党掘墓坑)

*正见网2007年11月8日登载“和《临江仙・世上曲》”:

漫忆轮回多少事,
英雄贼寇纷争。
情牵名扰苦飘萍。
前生仇未了,
后世业重生。

损尽身心初醒悟:
蝇头蜗角财名。
圣贤箴语悔该听。
若非师普度,
万世盼归程!

这是一首唱和词,即针对别人的词,自己写一首来与之呼应。因此两首词在内涵上必定是相关的,在观点上可以是相同、相反或互相补充的关系。诗歌的唱和有四个等级:1-和诗,只是内涵相关,两诗可押不同的韵;2-依韵(或同韵)唱和,两诗必须押同一个韵;3-用韵唱合,和诗的韵脚要和原诗一样,但次序可以不同;4-次韵(亦称步韵)唱和,和诗的韵脚和每一韵脚的位置都和原诗一样。因此从难度上来讲,是一个比一个难。这首和词也是属于次韵唱和。

由于此词的词、句和全词的内涵都比较明白,几乎不经讲解也能读懂,我们就不再逐句解释了。下面主要谈一下两词之间在内涵上是怎样互相关联的。为了方便读者对照,我们将原词附在下面。

原词开篇感叹古往今来,世事纷纭,人间斗争不息,尘海波浪滔滔;在这苦海中,人们不能自主,有如浮萍一样随波逐流。和词对此响应,但选择了个人、而不是整个社会的现象来加以描述:人在生生世世无休止的轮回中,经历了多少尘世的事故,扮演了多少不同的角色啊!其中包括受人崇拜的英雄和被人痛恨的贼寇,激烈的争斗,归根到底,多半是受著名利情的牵扯而劳心费力、甚至拼命。在这种痛苦的争夺中,人们心不能定,正似浮萍无根,随风浪飘移。两词都用了浮萍的比喻,但也是分别从整体与局部、概括与具体的不同着眼点来写的。原词以设问句探寻历史现象后面主宰人类社会進程的本质的因素,和词则明确指出每一个人在业海沉浮中,业滚业越来越难于解脱,因而众生的业力共同造成了人类不断下猾的趋势。这里仍然是宏观和微观的区别。原词下片以“万般皆幻”、“梦里虚名”劝世人回头;和词则以个人对名利的醒悟和对忽略圣人教诲的悔恨而暗示世人应该倾听圣者的救世箴言。原词以助师正法、救度众生的壮歌表达自己的乐观和信心,并为世人带来美好的希望。和词则以感谢师尊的救度,代表了广大弟子、众生感戴佛恩的诚挚心情。

对自己喜欢的诗词曲作品写和诗、和词、和曲,不但是一种同修间交流思想和修炼体会的好方法,同时也能对写诗词曲的作者在提高写作能力方面起到促進作用。当然不是提倡大家都来写。如果自己觉得在押韵、平仄方面都已经比较自如了,就不妨妨试着写一写。开头的时候可以选择比较容易的唱和方式,写得好了、轻松了,再去写难一些的。

附原词:
临江仙・世上曲 (正见网:http://www.zhengjian.org/zj/articles/2007/11/3/49141.
html)

大浪滔滔今古事,
几多斗斗争争。
茫茫苦海叹浮萍。
千秋谁导演?
潮落又潮生。

世上万般皆幻影,
莫求梦里虚名。
壮歌一曲愿君听。
扬舟何处去?
救众上归程。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诗词曲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