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乐舞:《柘枝伎》

茹之


【正见网2008年01月16日】

唐时有一种源于西域、风格健朗的舞蹈,名为“柘枝舞”。诗人白居易在《柘枝伎》一诗中描绘了这种舞蹈的特点。诗中写道:

平铺一合锦筵开,连击之声画鼓催。
红蜡烛移桃叶起,紫罗衫动柘枝来。
带垂钿胯花腰重,帽转金铃雪面回。
看即曲终留不住,云飘雨送向阳台。

在华美的宴席上,舞伎即将开始表演柘枝舞。表演前,先响了三声鼓,然后舞者从莲叶中出场,开始跳舞。舞者身穿紫色罗衫,腰间束着有金银饰物的长带,头上戴着饰以金铃的帽子。因为舞动时,旋转如风,所以帽子上的金铃随之摇动,发出美妙的声音。舞蹈结束时,其飘逸之态让观者产生了无限的遐想。看到如此美妙的舞蹈,诗人忍不住写下了上述文字。

从唐诗的描述中,可以知晓柘枝舞的伴奏乐器是鼓。正是在欢快的鼓声中,柘枝舞的表演者出场、起舞、谢幕,因此舞蹈节奏鲜明欢快,风格健朗。此外,根据在阿斯塔出土的唐墓中的舞乐绢画以及史料,可知柘枝舞是双人对舞,称为“双拓枝”。

柘枝舞最初发源于西域石国。史书载:“石(国),或日拓支、日拓折、日赫时,汉大宛北鄙也。”后在隋唐之时传入中原。唐代“拓枝舞”流行很广,除京都长安外,常州、杭州、洪州(南昌)、潭州(长沙)、四川等地均有人表演“拓枝舞”。最早的舞者是石国的舞伎,后来中原一带的舞伎也学会了,还出现了专门的“柘枝伎”。如唐朝宫廷中著名的舞伎萧炼师,就是以善跳柘枝舞闻名。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