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韵”展现的文化内涵--白山黑水造就的文化

萧风


【正见网2008年02月06日】

神韵艺术团的《大清仕女》表现了大清格格的端庄典雅、恬静贤淑的气质,和高贵脱俗的风韵。展现了满族文化的一个侧面。演员们曼妙的舞姿、超凡脱俗的气质令中西方观众赞叹不已。

在传统的宫廷式建筑背景前,端庄秀丽的满族“格格们”身着深蓝色旗袍,头戴“大拉翅”头饰,脚踩“花盆鞋”,伴随着清代宫廷风格的优雅音乐,轻歌曼舞,意境悠然,表现出东方女性的高雅。演员们整齐划一,曼步轻摇,飘飘欲仙,舞姿内敛典雅,展示了生活在宫廷华贵生活中的格格们的高雅气质。

来自长春的刘女士观看了全球华人新年晚会在费城的演出,说“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演出”。她说最喜欢满族舞,边说边高兴得走起了满族舞的步子。

满族是一个古老的、能歌善舞的民族。热情豪放。

历史概况

满族历史悠久。其族源可追溯到3000年前的肃慎人。肃慎人生活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东临大海。到了周武王与周成王时,史书上曾记载他们進献过“楛矢石始砮”。汉代称为“挹娄”。到了北朝被称为“勿吉”,隋唐时称“靺鞨”。他们与中原王朝不仅有密切的经济联系,而且也有了密切的政治联系。隋炀帝曾封其首领突地稽为“辽西太守”,唐太宗封其为“右卫将军”。

公元7世纪末,因战乱一部分?砣人东迁,定居于松花江上游、长白山之北,建立了“震国”,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自此以后便以“渤海”为号。唐朝中期,渤海统一了拂涅、号室等部,统辖地域北至松花江下游、南至朝鲜半岛北部、东临大海、西南达今辽宁省北部及东部。渤海建国200多年,后被辽政权所灭。

宋、辽时期则称“女真”。生活在长白山以东、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广阔地区。

12世纪初,以完颜部为核心的女真人,在首领阿骨打领导下,建立了金国政权,不久灭辽与北宋,成为与南宋对峙的王朝。

1234年金国被蒙古所灭。

16世纪后期,努尔哈赤崛起,建立了后金政权,努尔哈赤成为后金国汗。1626年(后金天命十一年),努尔哈赤去世,由八子皇太极继位。

1635年11月22日(后金天聪九年十月十三日),皇太极颁布了一项命令:“我国原有满洲、哈达、乌喇、叶赫、辉发等名,向者无知之人往往称为诸申(女真)。夫诸申之号乃席北超墨尔根之裔,实与我国无涉。我国建号满洲,统绪绵远,相传奕世。自今以后,一切人等,止称我国满洲原名,不得仍前妄”(《清太宗实录》卷二十五)。自此以后,“满洲”作为正式的民族称谓被固定下来并统一使用。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盛京(沈阳)为京城,改元崇德。追尊努尔哈赤为清太祖。

1638年,皇太极去世后,由其六岁的第九子福临继位,年号顺治。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自缢身亡。旋即,八旗铁骑入关。康熙年间,平定“三蕃之乱”,收复台湾,经过雅克萨反击战,阻止了沙俄侵略者对我国东北边疆的蚕食。清俄双方缔结了《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建立起辽阔的大清帝国。

满族习俗

满族人孝敬长辈,注重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过年时要拜两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年。

满族的服饰

满族服装从款式上来看是很统一、很简洁的。男女服装款式基本以袍型为主。

男款:因满族早期长期从事狩猎生活,其服饰显示了骑射生活的特点。男子穿无领、箭袖长袍,这种长袍紧身束腰,前后两侧四面开衩至膝,既保暖又便于骑射。箭袖即在窄袖口上加一个半圆形的袖头,形似马蹄,因此,俗称“马蹄袖”。

男子在长袍之外,还要套穿马褂,马褂有短袖、长袖之分。

女款:满族妇女服装最有代表性的外衣是旗袍,满族妇女传统的旗袍特点是,直腰身、宽袖、袖口平而大,袍长至脚面,甚至可以掩足,整件旗袍从上到下由整块衣料剪成,任何部分都不重叠。其线条简练优美,造型质朴大方。

女式旗袍特别讲究装饰,在领口、襟边、袖口都镶有多层花边,特别著名的有:“京城十八镶”。认为镶有十八道花边的旗袍最美。旗袍几经变化,收紧腰部,缩短袍长,比以前更加称身合体。

一般妇女衣装也以袍褂为主,有别于男装的短马褂,而是与袍齐长的长褂。此外,满族妇女还喜爱在长袍外套穿立领短坎肩。女式坎肩也有对襟、斜襟、琵琶襟等各款。

满族歌舞

满族在历史上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隋朝时,满族祖先?砣人派使者去长安见隋文帝“高祖(文帝)厚劳之,令宴饮于前,使者与其徒皆起舞,其曲折多战斗之容”。到努尔哈赤兴起后,也继承了满族能歌善舞的传统。每逢佳节、喜庆、婚嫁筵、出征、凯旋、祝寿、祭祀等都要歌舞尽兴,其中“莽势舞”最具代表性。这种民间舞多在新岁和喜庆之日跳,一人领唱,众人以“空齐”之声相和,加强节奏。舞蹈粗犷有力,动作幅度较大,多是骑士步,这与满族先民尚武有关。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旁人拍手而歌,以击堂鼓伴奏。

莽势舞進入宫廷后,由自娱性舞蹈变成表演性的庆典舞,改名为庆隆舞,场面壮观,规模宏大。往往司琵琶、三弦、奚琴、筝等乐器的就有六十多人,伴唱的十三人,舞蹈者五十八人。服饰有严格规定,伴奏的穿石青金寿字袍豹皮褂,伴唱的穿蟒袍豹皮褂,舞蹈者穿黄画皮套,黑羊皮套,朝服等。并戴有各种假面具,做骑马射击等动作。这种舞多由满族狩猎和戎马生涯演变而来。

大五魁舞:又称“五魁舞”,是满族民间一种庆贺舞蹈。源于满族早期的狩猎生活,多于丰收、狩猎归来时表演。该舞蹈由五人分别头戴虎、豹、熊、鹿、狍的面具做拟兽的跑跳动作,欢快有趣。

腰铃舞:满族民间舞蹈。由数名腰系铜铃男子表演。表演时打着响板,扭动腰铃,使板声、铃声相和。源于满族早期骑射生活。

单鼓腰铃:单鼓腰铃系艺人们口头的称呼,亦称“打单鼓子”或“耍腰铃”。是一种腰缠许多小铃,手持“单鼓”(或“抓鼓”)而舞的祭祀舞蹈。祭祖内容一是悼念祖先功德,二是保佑天下太平,三是祝愿风调雨顺,四是祈祷病除灾消。

此外民间还有“野人舞”、“笊篱姑姑舞”、“童子舞”、“秧歌舞”、“萨满舞”等。

  满族民歌也丰富多彩,如劳动号子、山歌小调、风俗歌曲、儿童游戏歌和爱情歌。满族人从小就在母亲唱的“悠车曲”中长大,“巴补哇,俄世啊!悠悠小孩巴补哇……”这首歌世代相传,家喻户哓。

至今,在边远的满族聚居区爱珲等地,仍保留着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传统民族歌舞。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今日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