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8年03月02日】
编者按:为了弘扬中国神传文化,清除邪党文化的影响,在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见,开始着手编写一套中国正统文化教材。因为是刚刚起步,难免有所不足,我们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的参与和指正。我们诚挚的希望使用这份教材的同修,能将上课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教材的优缺点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不断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实完整。同时,我们也欢迎更多有意愿参与教材编辑写作的同修加入進来,共同完成教材的编著。
◇◇◇ ◇◇◇ ◇◇◇
【原文】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1),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2)。”(《论语・子张第十九》)
【注释】
(1) 俨然:端庄貌。
(2) 厉:严正。
【语译】
子夏说:“君子的容貌仪态有三种变化:远远望着他,他的样子容貌端庄;接近他后,发现他温和可亲的一面;听他说话,语言严厉不苟。”
【研析】
一般人无法集“俨然”、“ 温”、“ 厉”三者于一身。其实,子夏以此形容孔子,也正好体现孔子“圣之时者也”的风貌。就像一块玉,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都能体现不同的色泽变化。身为一名教师,若能让学生起敬畏之心,专业不失亲切的风貌,容易让学生打从心底尊敬。因为“有为有守”的为人态度,也正好是身教的一环。
【延伸思考】
1、回忆你学习过程中遇到过的老师,哪一位最令你印象深刻?请你描述一下老师的个性。
2、一位老师要兼具“俨然”、“ 温”、“ 厉”于一身,基本上也需要具备相当的修养内涵,你认同吗?你认为一位好老师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相关资料】
神传汉字之谜:解“师”字
武汉仁
“师”字的繁体字是“師”。常人认为“师”就是传授知识的老师。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韩愈所说的“道”是指儒家的“道”。老师能够给学生传授儒家做人的道理,教给学生知识和技术,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问。一个老师如果能做到韩愈所说的,当然就已经很不错了。
“師,二千五百人为师。从匝、从(“阜”字的上半部),(“阜”字的上半部),四匝众意也。師,古文師。”(《说文解字》)这是说,“师”就是古代军队的一种军事建制单位,那时以每2500人为一师。
老子告诉我们,古代是个“小国寡民”的时代。“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 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80章)在那个时代,世界上有上万个这样的小国家。他们互相都很少来往,哪里有什么战争?哪里需要那么多的军队?那时,“什伯之器”、“ 舟舆”、“ 甲兵”等等,都没有什么作用,几个自然村落就可能是一个国家。那时王后和公主可能在家里纺织,国王和王子可能在田头插秧。到了军队有2500人为一师的正规建制的时代,恐怕已经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了,国家、军队、法律 等已经和我们现在很近了。所以,我认为这不是“师”字的本义,而是其转意。
但许老先生在书里却给我们留下一个古文“师”字。从古文“师”字 看,活活勾画出一个人的脸部线条,旁边两个朝下的小三角形如其双目,中间一个朝上的大三角形如其口,该人多须。一该字中间是“木”字和“本”字迭在一起。 所以这个古文“师”字从“木”、从“本”。老师有如树木之根,为后人知识的根本和来源。师父、老师、导师等,才是“师”字的本义,其它(如军队2500人 为一师)皆为其转义也。现在的这个“师”字,左边的(“阜”字的上半部)是那两只眼睛变形而来的,右边的“匝”字是口(即“一”)和胡子(即“巾”)变形而来的。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古文“师”字会不会是狮子的“狮”呢?不像,这个古文“师”字刻画了一个苦口婆心的很善良的形象,而狮子是百兽之王,形象很凶。
我以为,对于修炼人而言,“师”是个最尊贵的称呼,修炼的人常把“师”称为“师父”,“师父”是度人的觉者,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老师。从字面上看,师父就是既是导师又是父亲的意思,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其实远不止此也。修炼人的师徒关系用我们现在人类的语言很难形容。未遇明师的常人,满身业力,浑浑噩噩,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就像一具行尸走肉。师父度人是不讲条件,不讲代价,不计报酬,既不讲名,也不图利,完全是一种博大的慈悲。师父并不一定是弟子的生身父亲,但是他启发弟子的正念正觉,给予每个弟子以新的生命,这一点,每个弟子都会明白,每个弟子心里都会有感觉的。师父要启发、指导和督促弟子开始修炼,走上返本归真之路,直至弟子修炼圆满。所以,修炼人的师父不是父亲,胜似父亲。
(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5/7/19/33150.html)
【课后作业】
你如何要求自己做到尊敬你的师长(或你的师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