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曹丕速登王位(历史故事)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8年03月10日】

编者按:为了弘扬中国神传文化,清除邪党文化的影响,在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见,开始着手编写一套中国正统文化教材。因为是刚刚起步,难免有所不足,我们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的参与和指正。我们诚挚的希望使用这份教材的同修,能将上课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教材的优缺点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不断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实完整。同时,我们也欢迎更多有意愿参与教材编辑写作的同修加入進来,共同完成教材的编著。

◇◇◇ ◇◇◇ ◇◇◇

【原文】

春,正月,武王(1)至洛阳;庚子(二十三日),薨(2)。

是时太子在邺(3),军中骚动。群僚欲秘不发丧。谏议大夫贾逵(4)以为事不可秘,乃发丧。或言宜易诸城守,悉用谯、沛人(5)。魏郡太守广陵徐宣厉声曰:“今者远近一统,人怀效节,何必专任谯、沛,以沮宿卫者之心!”乃止。青州兵(6)擅击鼓相引去;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贾逵曰:“不可。”为作长檄(7),令所在给其禀食(8)。鄢陵侯彰(9)从安来赴,问逵先王玺绶所在。逵正色曰:“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凶问至邺,太子号哭不已。中庶子(10)司马孚谏曰:“君王晏驾,天下恃殿下为命;当上为宗庙,下为万国,奈何效匹夫孝也!”太子良久乃止,曰:“卿言是也。”时群臣初闻王薨,相聚哭,无复行列。孚厉声于朝曰:“今君王违世,天下震动,当早拜嗣君,以镇万国,而但哭邪!”乃罢群臣,备禁卫,治丧事。孚,懿之弟也。群臣以为太子即位,当须诏命(11)。尚书陈矫曰:“王薨于外,天下惶惧。太子宜割哀即位,以系远近之望。且又爱子(12)在侧,彼此生变,则社稷危矣。”即具官(13)备礼,一日皆辨(14)。明旦,以王后令,策立太子即王位,大赦。汉帝寻遣御史大夫华歆奉策诏,授太子丞相印、绶,魏王玺、绶,领冀州牧。于是尊王后曰王太后。(出自《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九・魏纪一》)

【注释】

(1)武王:即曹操,他死后,谥号为武。
(2)薨(音轰):诸侯死称为薨。
(3)邺:旧县名,汉所置。东汉袁绍镇此,后来封给曹操,三国魏置邺都。在今河南省临漳县西。
(4)谏议大夫贾逵:根据《后汉书》记载,贾逵,字景伯,弱冠即能诵左氏传、诸儒为之语曰“问事不休贾长头”。
(5)谯(音桥)、沛人:就是曹操的家乡人。曹操沛国谯县人。谯,县名,秦置,汉属沛郡,在今安徽省毫县。
(6)青州兵:汉献帝初平三年,投降曹操的青州黄巾军。
(7)檄(音息):古代用来征召、声讨或传军令的文书。
(8)禀(音凛)食:由公家发给粮食。
(9)鄢(音烟)陵侯彰:即曹彰,表字子文,曹操儿子,武力高强,根据传说能徒手杀虎,为曹营一流猛将。
(10)中庶子:续汉志:“太子中庶子,秩六百石,职如侍中。”
(11)当须诏命:应当等待汉帝的诏命。
(12)爱子:指鄢陵侯曹彰。
(13)具官:配备应有的官吏。
(14)辨:同“办”。

【语译参考】

春季,正月,魏武王曹操到达洛阳;二十三日,曹操去世。

当时太子曹丕正在邺城,驻守洛阳的军队骚动不安。大臣们想先保守秘密,暂时不公布丧事。谏议大夫贾逵认为事情不可保密,才把丧事公之于众。有人说,应该把各城池的守将,都换用谯县人和沛国人。魏郡太守广陵人徐宣厉声说:“如今不论远近都一样,人人都怀有效忠之心,何必专用谯县人和沛国人,以伤害各城守卫将士的心!”撤换之事才作罢。青州兵擅自击鼓离去,大家认为应加以制止,不服从命令者就讨伐。贾逵说:“不可以这样做。”于是他写了一篇长长的文告,命令青州兵所经过的地方,官府要给他们提供粮食。

鄢陵侯曹彰从长安赶来,询问贾逵魏王的印玺在何处,贾逵严肃地说:“国家已确定正式的继承人,先王的印玺,不是您应当询问的。”噩耗传到邺城,太子曹丕恸哭不已。中庶子司马孚劝谏说:“君王去世,举国上下依赖殿下作主;您应上为祖宗的基业,下为全国的百姓着想,怎么能效法一般人尽孝的方式呢?”曹丕过了很久才止住悲哭,对司马孚说:“你说得对。”当时,大臣们刚听到曹操去世的消息,相聚大哭,一片混乱,连上朝的行列也无法保持。司马孚在朝中高声说:“如今君王去世,全国震动,应当早拜立新君,以镇抚天下,难道你们只知道哭泣吗!”于是命令群臣退朝,安排好警卫,治理丧事。司马孚是司马懿的弟弟。大臣们认为太子曹丕即位,应当有汉献帝的诏令。尚书陈矫说:“魏王在外去世,全国惊惶恐惧。太子应节哀即位,以安定远近人心。况且魏王的儿子曹彰在这里,他若在此时有不智之举,生出变故,国家就危险了。”随即召集百官,安排礼仪,一天之内,全部办理完毕。

第二天早上,宣布王后的命令,册封太子曹丕继承王位,下令大赦天下罪犯。不久,汉献帝派御史大夫华歆带着诏书,授予曹丕丞相印绶和魏王玺绶,让他兼任冀州牧。于是曹丕尊奉母后卞氏为王太后。

【研析】

群龙无首,大家莫衷一是,无法形成整体力量及决策,是国家最担心的事。一来无法统一形成共识,二来担心野心勃勃者趁此篡位,所以曹操一去世,有些大臣们就乱了方寸,各种主张都出现了,幸好朝中尚有一些理智清醒者,能独排众议,从乱中理出头绪。如贾奎、徐宣、司马孚、陈矫等这些大臣,他们适时的提出非常时期的建议,让曹丕速登王位,化解了一场国家危机。值此紧要关头,也可看出谁才是智慧者,能居危不乱,能从容不迫的指挥群臣去做合宜之事,将纷乱的场面秩序化,顿时一切進入常轨,此乃国家重臣也。

“仁义礼智信”,是传统所歌颂的美德,无非是希望人人能朝此目标去自我修为。在本文中,我们看到的是大臣们是否有智慧的表现,在慌乱中能沉着冷静的思考问题,并提出合宜解决问题方法,即合乎智慧的表现。

【延伸思考】

1.你遇到危急之事时,是不知所措抑或能思绪镇定的谋求解决之道呢?为什么?
2.扮演军师(幕僚)角色的人,需要有临危不乱的能力,你自忖是否有此能力?
3.国家一旦進入空窗期,你想会产生哪些危机?

【参考数据】

1.《资治通鉴(16)》 李国祥 顾志华 陈蔚松主编 台湾古籍 2001年2月出版
2.《资治通鉴轻松读2》 欧惠章编写 希代书版
3.《资治通鉴今译(四)》 李宗侗 夏德仪校注 台湾商务印书馆
4.《三国志的故事》 郭丰伟编辑部 添翼文化出版1994年出版
5.http://www.twseasea.idv.tw/viewthread.php?tid=269&extra=page%3D12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