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8年07月05日】
【原文】
训曰:子曰:“志于道①。”夫志者,心之用也。性无不善,故心无不正。而其用则有正不正之分,此不可不察也。夫子以天纵之圣②,犹必十五而志于学。盖志为進德之基,昔圣昔贤莫不发轫乎此③。志之所趋,无远弗届④;志之所向,无坚不入。志于道,则义理为之主⑤,而物欲不能移,由是而据于德,而依于仁而游于艺⑥,自不失其先后之序、轻重之伦⑦,本末兼该⑧,内外交养⑨,涵泳从容?纷猎(10),不自知其入于圣贤之域矣。
【注解】
①“子曰”句:见《论语•述而》。志:志向,立志。
②夫子:孔子。天纵:意为上天所赐。
③发轫:拿掉支住车轮的木头,使车前進。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轫,刹车木。行车必先去轫,故称“发韧” 。
④届:至,到。
⑤义理:经义名理。宋以后称理学为义理之学,简称为义理。
⑥游于艺:即游艺。《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游于艺。”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游于艺,言置身于六艺的活动,后来泛指学术修养。
⑦伦:道理,次序。
⑧本末:指主次、先后。 兼该:包括两方面或两方面以上。
⑨交: 交互。养:陶冶,修养。
(10)涵泳从容?纷猎: 品味陶冶。
【语译】
孔子说:“立志于修道。”所谓“志”, 就是心的功用。人性没有不善的,所以人心也没有不正的。但人心的功用则有正和不正之分,这一点我们不能不清楚。 孔圣人有着天赋绝顶的圣明,尚且在十五岁时就立志于学。 这大概因为“志”是提升道德修养的起点之故吧,昔日的圣贤修道无不是从“志”开始的。无论多远,没有“志”达不到的:无论多坚,没有“志”攻不破的。立志于修道,首先必须以义理作为根本,这样物欲就改变不了修道者坚定的志向。在此基础上再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活动,自然不会失掉修道的先后轻重的次序,使道德之本和才艺之末都能得以照应,内心、外事交互得以陶冶,从容不迫的去品味熏陶,这样自然就会不知不觉的進入了圣贤的境界。
【心得】
近几年,我们看到中国大陆有些教授将《论语》、《老子》等典籍進行通俗化解释,搞些道德教育,尽管那些解释自然免不了离道甚远,有说金成铜之嫌,但中国人似乎也很是欢迎。由此观之,中国人求道之心还是很迫切的。令人痛心的是,马恩列斯毛的流毒还在我们大陆人身上和心中,这就不能不引起重视了。如果《论语》、《老子》等原著是精金美玉,那么为什么大陆的专家学者们只能把原著炒成粗铜碎瓦呢,如果《论语》、《老子》等原著是原汁原味,那么为什么我们大陆人就只愿意品尝人工制品呢?不是专家学者们不想洞悉经典奥义,不是大陆人不想直接感受真经,是多年来的党文化的教育把人搞糊涂了,一刀切一锅煮的教育模式,教育模式中无孔不入的党文化,党文化中对唯物、经济基础的大肆宣扬,整个的教育就是颠而倒之、倒而颠之的:“义理”不能为主,“物欲”足以移人, 教育原则上“失其先后之序、轻重之伦”,“本末”不能“兼该”,“内外”不能“交养”,大陆人自然离“圣贤之域”渐行渐远。名为专家教授讲不清本民族先哲之理,身为炎黄子孙听不懂本民族圣贤之言,不折不扣的在自己的国土上做了文化上的亡国奴。其实人们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人们说:“就连搞个奥运,我们都没有一套本民族的礼仪拿出来,实在是悲哀。”是呀,如果到现在,到这个份儿上,还不退出这个邪党,后果就更加可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