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韦叡攻占合肥(历史故事)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8年08月20日】

【原文】
先是,右军司马胡景略等攻合肥,久未下,叡(1)按山川,夜,帅众堰肥水,顷之(2),堰成水通,舟舰继至。魏筑东、西小城夹合肥,叡先攻二城,魏将杨灵胤帅众五万奄至(3)。众惧不敌,请奏益兵(4),叡笑曰:“贼至城下,方求益兵,将何所及!且吾求益兵,彼亦益兵。兵贵用奇,岂在众也?”遂击灵胤,破之。叡使军主王怀静筑城于岸以守堰,魏攻拔之,城中千余人皆没。魏人乘胜至堤下,兵势甚盛,诸将欲退还漅湖,或欲保三叉(5),叡怒曰:“宁有此邪!”命取伞扇麾幢(6),树之堤下,示无动志。魏人来凿堤,叡亲与之争,魏兵却,因筑垒于堤以自固。叡起鬬舰,高与合肥城等,四面临之,城中人皆哭,守将杜元伦登城督战,中弩死。辛巳,城溃(7),俘斩万余级,获牛马以万数。”
(出自《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六·梁纪二》)

【注释】

(1)叡:韦叡字怀文,京兆杜陵人也。世为三辅着姓。祖玄,避吏隐长安南山。宋武帝入关,以太尉掾征,不至。伯父祖征,宋末为光禄勋。父祖归,宁远长史。
(2)顷之:不久。
(3)奄至:忽然而至。
(4)益兵:增添兵力。
(5)三叉:地名,在今安徽合肥东南,因漅湖水至此分岔为三而得名。
(6)伞(音伞)扇麾(音灰)幢(音床):伞为“伞”的本字。麾,古时用来指挥军队的旗帜。幢,旗帜。
(7)溃:洪水将堤岸冲坏涌入平地;四处散逸。

【语译参考】

早先,右军司马胡景略等攻打合肥,很久未能攻下,韦叡巡视合肥城的山川地形,夜里,率领部众筑堤堵住肥水,不久,堤堰筑成,水路开通,舟只船舰相继到达。北魏军修筑了东、西两座小城以便夹护合肥,韦叡先攻打这两座小城,北魏大将杨灵胤统帅五万大军忽然赶到。众人害怕不能抵挡,请求上奏朝廷派兵增援,韦叡笑说:“敌人到了城下,方才请求增加兵力,怎么来得及呢?况且我们请求增兵,对方也会增兵。用兵之法贵在出奇制胜,哪里在于人数众多呢?”于是進攻杨灵胤,打败了他。

韦叡命令军主王怀静在岸边筑城守卫堤堰,北魏攻占了此城,城里一千多名守兵都覆灭。北魏军队乘胜来到堤下,兵势很强大,诸将想要退回漅湖,有的则想要固保三叉,韦叡发怒说:“岂有此理!”命令取来伞扇和旗帜,将它们树立在偃堤的下面,以示自己没有移动的决心。北魏人来凿毁偃堤,韦叡亲自与他们搏斗,北魏兵退撤了,又趁机在堤上修筑城垒来巩固自己的阵地。韦叡造战舰,高度与合肥城相等,从四面包围合肥城,城中人都哭起来,守将杜元伦登上城墙督战,被弩射中而身亡。十七日,合肥城陷落,俘虏斩杀一万多人,抓获的牛马数以万计。

【研析】

韦叡身体向来瘦弱,从来没骑过马,每次战斗,总是乘坐在板舆上监督激励将士们,可说以儒将之姿于阵前指挥,但他所表现出来的却是极具智谋与勇气。我们单看攻占合肥之役,胡景略久攻不下,他一到战地马上巡视合肥城的山川地形,再决定作战方式。两军对峙时,他站在最前线,指挥若定,稳定军心,当然,部众受其精神感召,全力以赴;再说,他对部下及民众也爱护备至,所以投奔他的人争相前来。如此英勇作战,所以得到敌手的敬重,只要去到前线,敌军连攻击都不敢想,“韦虎”的名声震动敌国。不只合肥之战,在往后多次战役,他都有出色的表现,真是名符其实南朝梁武帝时的名将。

一个儒将在战场却胜于武将,说明作战成败关键在于主帅。主帅能冷静沉稳,因地拟定适宜作战策略,再加上其人格精神感召,使部属愿意为其效力,作战即已成功一大半。毕竟民心的向背及用兵之法是否出奇制胜,于战争中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延伸思考】

1、韦叡虽是儒将,却赢得“韦虎”的名号,请你分析他能得此封号的原因。
2、意志力越坚强,相对地挫折容忍力也较强。而此点也正是时下的人,所最缺乏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培养人的挫折容忍力呢?
3、战争中不论是赢的一方或被打败的一方,总是会波及到无辜的百姓。请你谈一谈你对这些无辜百姓的看法。

【参考资料】

1、《资治通鉴》(34) 李国祥 顾志华 陈蔚松主编 台湾古籍 2001年二月出版
2、《资治通鉴今注》(八) 李宗侗 夏德仪校注 台湾商务印书馆
3、《白话资治通鉴》(第十册) 沈志华 张宏儒 主编 建宏出版社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