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8年10月28日】
【原文】
岐州刺史,安定梁彦光有惠政,隋主下诏褒美(1),赐束帛及御伞,以厉(2)天下之史,久之,徙相州刺史。邺自齐亡,衣冠士人,多迁入关,唯工商乐户(3),移实州郭(4),风俗险诐(5),好兴谣讼(6),目彦光为着帽饧(7),帝闻之,免彦光官;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自请复为相州,帝许之。
豪猾(8)闻彦光再来,皆嗤(9)之,彦光至,发擿(替)(10)奸伏(11),有若神明,豪猾潜窜(12),阖境(13)大治。于是招致名儒,每乡立学,亲临策试(14),褒勤黜怠(15),及举秀才,祖道(16)于郊,以财物资(17)之,于是风化(18)大变,吏民感悦,无复讼者(19)。
新丰令房恭懿,政为三辅之最,帝赐以粟帛,雍州诸县令朝揭,帝见恭懿,必呼至塌前,咨(20)以治民之术。帝谓诸州朝集使曰:“房恭懿志存体国(21),爱养我民,此乃上天宗庙(22)之所佑(23),朕若置而不赏,上天宗庙,必当责我。卿等宜师范。”因擢为海州刺史,由是州县吏多职称,百姓富庶。 (出自《资治通鉴今注》)
【注释】
(1) 褒美:褒赏赞美。
(2) 厉:鼓励。
(3) 乐户:官妓。
(4) 郭:城外。
(5) 险诐(音为必):险诈不止。
(6) 谣讼:谣:谣言的意思。讼:告诉、冤枉的意思。
(7) 目彦光为着帽饧(音为糖):目:称的意思。饧:饴,也被称为是糖浆的意思。
(8) 豪猾:豪强狡猾的歹徒。
(9) 嗤:笑的意思。
(10) 擿(音为替):举发的意思。
(11) 奸伏:奸诈伏藏的意思。
(12) 潜窜:潜藏逃窜。
(13) 阖境:全部的环境。
(14) 策试:命题、考试。
(15) 褒勤黜(音为处)怠:褒奖勤奋的人,惩罚怠惰的人。
(16) 祖道:饯行的意思。
(17) 资:资送的意思。
(18) 风化:风俗教化的意思。
(19) 咨:询问的意思。
(20) 体国:对国家忠心的意思。
(21) 上天宗庙:指神灵及祖先的意思。
(22) 佑:福佑、保佑的意思。
【语意参考】
岐州刺史安定人梁彦光治理有政绩,隋文帝下诏书予以表扬,并且奖赏给他一束绢帛和一把御伞,以勉励天下的官吏。过了一段时间,又调梁彦光到相州当相州刺史。但是相州邺城自北齐灭亡以来,衣冠士大夫迁入关中居住,只有那些手工业者、商人和乐户迁入邺城,因此民生险诈刻薄,人们喜欢造谣诉讼,称梁彦光为“戴帽的饴糠”。隋文帝听到了这些传闻,便命免除梁彦光的官位。一年后,又要任命他为赵州的刺史时,梁彦光却请求隋文帝再任一次相州刺史,于是文帝便允许了。相州的豪强狡猾的官吏听说梁彦光要再次来到相州任职,都纷纷嗤笑他。
梁彦光到相州后,开始惩治不法的人,亲自审理案件,料事如神,因此豪强狡猾的官吏纷纷潜逃,之后相州境内的社会秩序大为好转。梁彦光又招聘了一些名儒,在各地建立乡学,亲自主持考试,表扬奖励勤奋的好学生,并开除那些懒散不求上進的学生。对于被州郡荐举的秀才,他亲自在邺城郊外设宴替他们送行,并资送路费。于是相州的社会风气大变,官吏百姓们都非常感激和爱戴着梁彦光,再也没有打官司的人了。
新丰县令的房恭懿的政绩是三辅地区中最好的,于是隋文帝赏赐给他粟米绢帛。每当雍州所属县令觐见天子的时候,文帝见到房恭懿,一定把他叫到坐榻前,向他征询关于治理百姓的方法。隋文帝还对各州朝集使说:“房恭懿一心想着国家,爱护黎民百姓,这实在是上天和祖先保佑我大隋王朝。朕如果视而不见,不加奖励的话,那么上天和祖先一定会责备着我。你们都应该向他学习。”于是提升房恭懿为海州刺史,就因为这样,当时州县官吏大多称职,能够勤政爱民,致使社会安定,百姓富庶。
【研析】
本则故事内容描述着隋文帝对于底下的臣子所作所为有所赏赐,而且还向一位臣子请教如何管理百姓的方法,从这篇故事可以知道,对于文帝而言,如果表现优良,必得重重赏赐。相反的,表现不好,必定会有惩罚,就如同梁彦光一样,虽然因为谣言让文帝免了他的官位,甚至要调他到别处去,但梁彦光并没有因此而离开相州,因为他了解到相州的风气是多么的不好,因而必须要自己去处治相州的环境,再次的请文帝恢复他相州的官位,就因为这次的机会而立下大功,也深得相州百姓们的爱戴。虽然底下有良吏,但是文帝了解到自己的不足,知道底下的臣子房恭懿的政绩优良,竟放下自己皇帝的身位,来请教房恭懿,如此宽大的心,也坦然接受臣子细心的指教。文帝了解到房恭懿的表现必须要让底下的官吏引以为鉴。
【延伸思考】
1. 从本篇故事可以了解到一个人做事态度应为如何?
2. 如果你是梁彦光,会因为谣言而被误会免官位,从此丧志?如果不会,有何做法?
3. 从文帝对房恭懿的态度来看,自己是否曾文帝一样,放下身段请教别人问题?
【参考数据】
1. 中华丛书资治通鉴今注 宋‧司马光 著作者 李宗侗夏得仪等 校注 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55年10月初版 67年8月三版
2. 白话资治通鉴精选为政篇 《通鉴》今译系列编委会 编译 陈圣元 编 鸿态图书公司出版部 83年11月初版第1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