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悠悠:小庙方丈 大师风范

秦自省


【正见网2009年03月22日】

南宋时代,有位兴慧和尚,是个小庙里的方丈,但是人们很敬重他,称赞他有大师的风范。为什么呢?这事还得从饥荒谈起。

南宋末年,有一次中原大旱,全年庄稼颗粒无收。第二年又赶上阴雨连绵,庄稼全被涝死,又是一个荒年。经过连续两个大灾之年,百姓饿死无数,连平时庙里不愁吃穿的和尚,也不能幸免。饿死的饿死,逃走的逃走,有的寺庙几乎人走庙空了。

嵩山少林寺,平日香火很盛,库房里米面布匹,堆积如山,所以寺里的和尚从来不愁吃穿,就是第一年大旱,寺里也没在意。照常吃喝。

该寺虽说储粮不少,但架不住僧多消费大,光出不進,日渐不支。结果,待到第二年灾荒,更加支持不住。到了六七月份,寺里已饿死五、六个僧人。余下的十之八九,也纷纷逃命去了。寺里住持惠守和尚,也饿得几乎爬不起来。正在走头无路的时候,一个小和尚,来到惠守面前,说:“师父,离咱不远的‘西来寺’的兴慧方丈,你认识吧?听说他们那里米面不缺,何不去他那里借点呢?”惠守一听兴慧这个名字,心里“格噔”一下,因为这其中有个过节儿。

原来,惠守被朝廷指派,当了少林寺的住持后,不勤于佛事,整天讲吃讲穿,寺风日渐松弛。他尤其好讲排场,每年大年初一,都在少林寺大排斋席,请周围各寺庙住持、方丈前来会斋。这一年又是大年初一,群僧齐会少林寺。西来寺的兴慧也来赴斋。

这位兴慧和尚为人正直、仗义,作风俭朴,在群僧中威信很高。这天,他身穿一件浆洗得发白的粗布僧衣,脚蹬一双补了又补的布鞋,显得朴素大方。但这身打扮,在惠守看来,却十分碍眼。他认为这老和尚如此打扮,是对自己不尊重,心里不高兴,脸上也挂了相。席间没和兴慧打一下招呼。

兴慧心里明白,但出于礼节,他主动与惠守搭话,可惠守装着没听见,根本不予理会。在场的众僧,都为兴慧不平,但谁也没挑明说出来。待到下一年,惠守竟不发请柬给兴慧。就这样,好几年也没与兴慧见面了。今天小和尚一提起兴慧,惠守心忆往事,沉吟不语。

“师父。你快拿主意吧,不然我们都得饿死!”

“我们这样大的寺庙都断米绝粮了,他那小寺庙,哪来的粮食?”惠守从沉吟中醒过来,随便问了一句。

“不但有粮,还有人看见他们天天吃白面馒头呢!”

惠守一听,心里虽感奇怪,但为了求生,也顾不得往日的过节,打起精神爬了起来,让小和尚搀扶着,向西来寺走去。

来到西来寺山门前,只见山门紧闭,鸦雀无声。小和尚上前敲门,不一会儿,门“呀”的一声打开了。小和尚向开门人说明来意。开门人说声“请稍等”,便飞跑去禀告兴慧方丈去了。不一会儿,兴慧亲自来到门前,下阶而迎。

“惠守住持,多年不见,今日造访小寺,有失远迎,恕罪恕罪,快请進吧!”兴慧热情地表示欢迎。

惠守急忙还礼。只见兴慧满面红光,十分健康,心里这才相信小和尚的话是真的。進得山门,见寺内清洁明净,花草树木,生机勃勃。和尚们有的打坐,有的念经,井然有序。進了方丈室,落座后,兴慧一面唤小和尚“上茶”,一面向惠守介绍:“连年闹荒,寺院里为了节省粮食,尽量不做大的佛事,让僧人们少做活动,以免消耗太大,所以平时山门不开。不知住持今日光临,让您在外久等,请原谅。”

“贫僧今日前来打扰,一则是多年未见,心存想念之情;二来是向贵寺求救,借点粮食充饥。少林寺僧众现在死的死、逃的逃,所剩无几,请方丈垂怜,救我们一救,”说着,就要跪下去。

“住持千万别如此!”兴慧赶忙扶住惠守,“一切好商量!”说完,吩咐小和尚,“快去厨房端来点吃的,先为住持充饥。”

不一会儿,小和尚端来两大盘杂面馒头,还有两碗面汤。惠守和徒弟二人,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不大功夫就吃完喝光了。

惠守吃完东西,有了精神,问道:“兴慧师,你是从哪儿弄来这么多好吃的东西,简直比山珍海味还香!”

兴慧笑着说:“说来惭愧,这些东西本来是贵寺所有。只是当年粮多面足,不注意节约,顺水流失,被老僧收拾积攒起来。住持今天前来借粮,老僧再把这些东西,归还给你们就是。”

说着,兴慧领惠守师徒二人,来到库房,只见里面堆得满满一库房干馒头、干面条。惠守一见这情景,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完全惊呆了。

原来,往年少林寺,仗着财大气粗,根本不知穷困饥饿为何事,加上惠守一味铺张浪费,上行下效,厨房里师父大手大脚,常把剩饭,顺着水洞眼倒出寺外。兴慧听说少林寺外的水沟里,经常漂着雪白的馒头,觉得可惜,便带着徒弟,天天来水洞口处,用筛子接住流出来的饭菜馒头,拿回寺里,洗净凉干。再经过加工,放進库房。月积日累,越积越多,库房里几乎放不下了。遇到现在这样大灾之年,这些食物就派上用场了。

当惠守知道了如此这般之后,便“扑通”一声,跪倒在兴慧面前,流着泪说:“兴慧大师,您的行为教训了我,今天我甘愿拜您为师,愿听教诲!”

“快起来,不必如此!民以食为天,平时想到欠时,有时想到无时,不暴殄天物,也是我佛门的家风啊!”兴慧说完,让小和尚为惠守师徒,装满两大袋干粮,派人送到少林寺,帮助少林寺度过了难关。

(事据《高僧传合集》)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