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刘知远伺机称帝

正见神传文化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9年04月13日】

【原文】

刘知远(1)闻何重建降蜀,叹曰:“戎狄凭陵,中原无主,令藩镇外附,吾为方伯(2),良可愧也!”于是将佐劝知远称尊号,以号令四方,观诸侯(3)去就。知远不许。闻晋主北迁,声言欲出兵井陉,迎归晋阳。丁卯,命武节都指挥使荥泽史弘肇集诸军于球场(4),告以出军之期。军士皆曰:“今契丹陷京城,执(5)天子,天下无主。主天下者,非我王而谁(6)!宜先正位号,然后出师。”争呼万岁不已。知远曰:“虏势尚强,吾军威未振,当且建功业。士卒何知!”命左右遏止(7)之。

己巳,行军司马潞城(8)张彦威等三上笺(9)劝進,知远疑未决。郭威与都押牙冠氏(10)杨?入说知远曰:“今远近之心,不谋而同,此天意也。王不乘此际取之,谦让不居,恐人心且移,移则反受其咎(11)矣。”知远从之。

(出自《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六.后汉纪一》)

【注释】

(1)刘知远:生于唐昭宗干宁二年(895年),卒于后汉干佑元年(948年)。初事后唐明宗。后佐石敬瑭起兵建后晋,封太原王。坐观契丹灭晋,旋称帝于晋阳,改名刘皓,迁都于汴,改国号汉,史称后汉。
(2)方伯:泛称地方长官。因后晋任命刘知远为北面行营都统,为各藩镇之首领,因此他自称方伯。
(3)诸侯:当时诸藩镇。
(4)球(音球)场:习武场。球,通“球”,是古代一件习武用具,用皮制成,中间实毛,用脚踢或杖击为戏。
(5)执:俘虏。
(6)非我王而谁:当时刘知远被封为北平王,故称之。
(7)遏止:阻止。
(8)潞城:潞,古邑,隋置潞城县,唐属潞州。即今山西省潞城县。
(9)笺(音尖):同“笺”,信札。
(10)冠氏:冠氏县在魏州东北六十里,即今山东省冠氏县。
(11)咎(音就):灾害。

【语译参考】

刘知远听说何重建投降后蜀,叹息说:“戎狄前来欺凌,中原没有君主,使得藩镇依附外邦,我作为各藩镇的首领,实在惭愧得很!”于是手下将领劝刘知远称尊号,以便号令天下,观察各藩镇的动向。刘知远不同意。

听说后晋主迁往北方,刘知远就扬言要从井陉出兵,迎接后晋主回晋阳。十一日,命令武节都指挥使荥(音营)泽史弘肇在球场集合各军,把出兵的日期告诉他们。军士们都说:“现在契丹攻陷京城,俘虏天子,天下没有君主。做天下君主的人,除了我们大王还能有谁!应该先即帝位,称尊号,然后再出兵。”于是大家不停地争着高呼万岁。刘知远说:“胡虏的势力还很强大,我军声威还没有振作,应当暂且先建功立业。士兵们懂得什么!”命令左右的人阻止士兵们的行动。

十三日,行军司马潞城张彦威等人再三上表劝刘知远即帝位,刘知远迟疑不决。郭威与都押牙冠氏杨?進见刘知远并劝他说:“现在人心不论远近,都不谋而合,这是天意。大王不乘这个时机取得天下,而谦让不即帝位,恐怕将来人心转移,人心一变,反而会遭受灾祸。”刘知远听从了他们的意见。

【研析】

后晋出帝和契丹结怨以后,刘知远估计他必然凶多吉少,但从来不加以评论、劝谏。契丹纵兵深入,也没有阻拦或派兵入援。因为出帝与他互相猜忌,只是给他一个虚名表示尊敬而已。所以等到契丹占据大梁,刘知远还一直存着观望态度,不知该投降契丹或将出帝迎归晋阳,但部下则劝他称帝,经过几次不断劝進,终于在公元947年正式即皇帝位。其中能够说服刘知远最重要的因素,是告诉他天意所然,如果不掌握时机,恐怕日后反受其害,换句话说要他顺天而行。的确时机与顺天意,是不可逆的,一旦时机错过,将不复来,逆天而行将不成大事,两者配合的恰到好处,方能水到渠成。刘知远最后掌握了机会,建立后汉王朝。但司马光评价他不仁,不信,用刑不当,所以皇位无法延续长久,后汉只传二帝,历时四年,是五代史上最短命的王朝。

【延伸思考】

1.机不可失,一旦错过,可能就永远失去了。你曾经有此种经验吗?请与大家分享。
2.五代十国是一个纷扰割裂的时期,不断的战乱与争斗,最大的受害者是谁?为什么?
3.乱世中想称霸一方者比比皆是,为何有的如愿了,有的却惹来杀身之祸?

【参考资料】

1.《资治通鉴》(69) 李国祥 顾志华 陈蔚松主编 台湾古籍 2001年二月出版
2.《资治通鉴今注》(十五) 李宗侗 夏德仪校注 台湾商务印书馆
3.《白话资治通鉴》(第二十册)沈志华 张宏儒 主编 建宏出版社
4.《资治通鉴轻松读》4 欧惠章编写 希代书版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