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9年06月12日】
杜(ㄉㄨ?)(dù)
【历史来源】
1、源出祁姓。根据《通志.氏族》记载:“杜氏,亦曰唐杜氏,祁姓,帝尧之后,建国于刘,为陶唐氏,裔孙刘累以能扰龙事孔甲,故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成王灭唐,而封叔虞,乃迁唐氏于杜,是为杜伯,居杜城者为杜氏,又后魏有独孤浑氏,改为杜氏,实虏姓之杜也。”
据考证,唐尧的后裔在周武王初定天下时,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名为唐杜氏,直至周成王时才被灭,并入周室的领域。唐杜氏的后裔从此被改封为杜。杜国,位居现在的陕西长安,即汉代的杜陵。后来,杜国灭,杜姓子孙出奔,杜姓自此问世。
2、出自于外族之改姓。根据《魏书・官氏志》记载,鲜卑族原有三字姓独孤浑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今属河南)后,改为杜氏。
【郡望】
京兆郡:此郡秦朝设置内史官,管辖京师(今陕西省咸阳一带),汉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魏改建京尹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三国魏时改称京兆郡。
【历史人物】
杜如晦,大唐王朝一位举足轻重的开国功臣,唐太宗李世民的左膀右臂,名垂青史的一代贤相。杜如晦从小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卓越才华:聪明伶俐,悟性极高,喜好读书,好与旁人谈文论史,临机处事果断,志向远大。
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李渊平定京师时,杜如晦投到了大唐阵营,在李世民的秦王府当了名府兵曹参军。当时的太子李建成对齐王李元吉说:“秦王府里最令人害怕的杜如晦和房玄龄二人。”
于是李元吉便到李渊那里,编造了些理由,请求将杜如晦和房玄龄调出秦王府。李渊同意了李元吉的请求,将杜如晦调任陕州长史。此时的李世民对杜如晦认识不足,也就同意了。
房玄龄得到消息后非常吃惊,慌忙跑去对李世民说:“秦王府里人才很多,调谁出去都不足惜,但就只有杜如晦才有辅佐大王的才能。假若大王您只满足于当一个藩王,那么将他调出去也就算了;假如大王想经营四方,非此人莫属!”李世民一听,大吃一惊道:“不是你.趟呶遥?揖褪?フ飧鋈瞬帕耍 庇谑歉辖羯媳恚??湃缁蘖袅讼吕础?p>从此,杜如晦成了李世民的主要谋士之一,随军征讨,参与机要。特别是他和房玄龄结成了一对很好的搭挡。 房玄龄主意多,但却优柔寡断,每次出了主意,又总放心不下,要等杜如晦来作决定。
杜如晦从小就表现得临机处事果断,而他对房玄龄出的主意,也总是采用的多。因此,在李世民手下就有“房谋杜断”之说。杜如晦得到了李世民的高度信任,成了李世民的左膀右臂。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时任天策上将军的李世民设了文学馆,收聘贤才。杜如晦时任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他以本官补选入文学馆,并任文学馆十八学士之首。
贞观初年,社会初定,如何保持一个安定的社会以利于百姓安居乐业,就成了大唐朝廷必须解决的问题。杜如晦和房玄龄一道,以隋朝的典章制度为基础,制定了大唐王朝的典章制度,不仅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还东传日本,影响了日本的社会发展。
正是这些典章制度为后来的贞观之治提供了国定民安的保证。杜如晦不仅自己对大唐王朝尽职尽责,而且在相位上能礼贤下士,广招人才。在他和房玄龄同为宰辅期间,朝中言路畅达,人才济济。 遗憾的是,杜如晦去世太早。贞观四年,正当李世民急需用人之际,他却撒手西归了,时年46岁。
阮(ㄖㄨㄢˇ)(ruǎn)
【历史来源】
1、以国为氏,是皋陶氏之后。根据《通志・氏族略》记载:"阮氏,商之诸侯,国在岐渭之间。周文王侵阮徂共见于诗,子孙以国为氏。"商代有阮国,是商的诸侯国,汽笛在今甘肃省泾川县境内。商末,西岐诸侯王姬昌灭阮国,原阮国王族相约以国名为姓,成为阮姓。后来,阮姓族人为避仇杀,分散到了各地。
2、出自于偃姓,亦属皋陶之后。据传,皋陶生于曲阜,偃姓,其后亦有人以阮为姓。
3、出自于外姓之改姓。根据《南史》记载,东晋末期,有石姓人改姓阮姓。又当代少数民族如回、彝、苗、傣、京、蒙古、朝鲜、锡伯、僮等族中都有阮姓。
【郡望】
太原郡:战国时秦国初置,治所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
【堂号】
竹林堂:三国时候,阮籍为竹林七贤之一,曾官至步兵校尉。
【历史人物】
阮籍(210年─263年),字嗣宗,出生于陈留(今河南开封),三国时期魏的诗人,“竹林七贤”之一。阮籍的父亲阮?曾任曹魏丞相,为“建安七子”之一。阮籍崇尚道家思想,他本人以潇洒和不拘礼节而出名。他常常待在家里读书,数月不出,或者出游,数月不归。此外他好酒,往往大醉,曹爽曾召他为参军,但他称病拒绝。后来曹爽被杀,司马懿召他为从事中郎,封关内侯。司马懿死后司马师继续用他为从事中郎。
后来司马昭想让阮籍的女儿作为司马炎的王妃,阮籍为了避免这场婚事,醉六十天,别人无法与他通话,最后司马昭取消了这个打算。司马昭派钟会问阮籍对世事的看法,来试探他,但阮籍总是大醉,无法发表任何看法。
司马昭想進为晋王,但假意推脱,他的士僚们就让阮籍写一篇《劝進文》,阮籍不愿,又采取了喝酒大醉的手段来推脱,但最后被逼迫得没有办法,立地写了一篇《劝進文》,连改都没有改,而且文辞清壮,当时颇受重视。因此,即使他行为放诞,有很多不容于世俗的行为表现,例如“青白眼”、“大醉六十日”等得罪其他官僚,但司马昭并不以为忤。
阮籍的儿子阮浑长大后,风度气质颇有乃父之风,他也想学父亲那样任情放纵。没想到阮籍并不鼓励,反而说:“仲容(阮咸,阮籍外甥)已经像我这样放达了,你不能也这样。”
阮籍并不以为无视礼节、任性放纵是好榜样,所以他不要儿子有样学样。他有《咏怀诗》留世。
蓝(ㄌㄢ?)(lán)
【历史来源】
1、出自于嬴姓。根据《姓氏考略》、《竹书纪年》记载,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为蓝君,蓝即蓝田(今属陕西),又根据《战国策》、《通志・氏族略》所载,中山大夫蓝诸之先祖食采在蓝田,子孙便以此地为姓。
2、出自于芈姓。根据《百家姓考略》记载,楚公族食采在蓝邑,子孙便以邑名为姓。
3、出自于他族。今壮、佘、回、满、瑶等民族均有此姓。
【郡望】
1、中山郡:汉代设置,治所在卢奴(即今河北定州),辖境相当今河北狼牙山以南,保定、安国以西,唐县、新乐以东,滹沱河以北地区。
2、东莞郡:汉为城阳郡,晋改称东莞,治所在莒(即今山东莒县),后改名东安,辖境相当今山东临朐、沂水、蒙阴、沂源等地。
3、汝南郡:汉代设置,治所在平舆(故城在今河南平舆北),辖境相当今河南淮河、颖河之间。
【堂号】
“汝南”、“蓝田”、“蓝玉”、“中山”、“戒君”等。
【历史人物】
据近日发现的《蓝氏族谱》记载:“蓝采和,唐高宗开德元年癸酉科進士,受谏议大夫。因触怒权臣杨国遂,后解印别妻离子,修炼白日飞升,称为大罗仙者,即公也。有歌曰:“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梭”。
中国神话人物八仙,大都能找到其真人的历史背景,惟独蓝采和的真人背景无从考究,这本族谱对研究我国道教传说有很大价值。
据《续仙传》记载,八仙之一的蓝采和,不知道是哪里的人。总是见他身穿一身破烂的蓝色衣衫,腰束一条三寸宽镶嵌有六颗黑木扣板的腰带,一只脚穿着靴子,另一只却打着赤脚。夏天时他在衣衫里加上棉絮,冬天则又睡在雪地上,呼出的气像蒸汽一样。
蓝采和每天都手持三尺多长的大拍板,踏着节拍,在城中唱着歌谣沿街乞讨,走起路来,脚上的靴子总是嘎嘎作响,带着醉意歌不离口,和着节拍,边走边唱,每次都吸引着无数男女老少跟着看热闹。
蓝采和思维敏捷、机智幽默,虽然表现出一副癫狂的样子,但言语充满了智慧,人们向他提问,他往往随口答来,话语幽默,让人忍俊不止。他唱的歌词很多,其意思都是如何修真养性,其中最著名的是“踏歌”:
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梭。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纷纷来更多。朝骑鸾凤到碧落,暮见桑田生白波。长景明晖在空际,金银宫阙高嵯峨。
乞讨时,人们给蓝采和钱币,他就把钱币用长绳串起来,拖在地上走,散落到地上也不管不问。如果见到贫穷的人,他就会拿去救济别人,但更多时候是买酒喝。蓝采和一生游历天下,走了很多地方。
有人自小就看到蓝采和,等他们都年老后,却见采和还是那么年轻。后来蓝采和游玩到濠梁,醉卧于酒楼中,这时听见有云鹤笙萧之声,他忽然轻轻地升起,飘向云中,将身上的衣衫腰带脱下,然后冉冉而去。
闵(ㄇㄧㄣˇ)(mǐn)
【历史来源】
出自姬姓,以谥号为氏。上古周朝时,鲁国君鲁庄公死后,他的儿子名叫启,后继位为君,是为泯公。启继位不到两年便被庆父所弑,因年纪尚轻,谥号鲁闵公。古代闵与悯、o∽忠逑嗤??加辛?е?狻B炽晒?暮笫雷铀镆云溱趾拧般伞蔽?眨?莆?墒希?来?啻??p>【郡望】
1、鲁郡:治所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一带。
2、陇西郡:秦代设置,治所在今甘肃省临洮县。据。《路史》记载:“鲁后有闵氏”。一曰,周大夫闵子马之后。望出陇西。
【历史人物】
闵子骞,名损,字子骞。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在孔门中以德行和颜渊并称。为人大孝。闵子骞年纪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父亲娶了后母,后母再生了两个弟弟。有一年冬天,天气寒冷,父亲要外出,就叫闵子骞驾车,在途中,闵子骞突然掉落了驾马的缰绳,父亲以为儿子太粗心,就责怪他的不是。谁知一接触儿子的衣服,才发现闵子骞穿的布袍里面,全是不保暖的芦花。
回家后,再摸摸另外两个孩子的衣服,却是暖和的棉花。父亲的心里明白了,是后母虐待了闵子骞,一气之下,就要赶走后母。这时闵子骞跪下来哀求父亲,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母亲在家,只有孩儿一人受冻,如果母亲走了,家里就有三个孩子要受寒。这两句话感动了父亲,留下了后母,也使后母知道反省改过而变成了慈母。
闵子骞的孝行是发自天性的,他不管父母对他是疼爱,或是憎恶,他始终都是用心尽孝,他不在意自己的委屈,让一家人各安其分,各得其所,因而保全了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所以孔子在教学时,还特别称赞闵子骞说:“真是难能可贵的孝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