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25):和穆萧尹

正见神传文化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9年04月30日】

和(ㄏㄜ?)。(he)

【历史来源】

1、以官职为姓。源自祝融氏重黎的后代。遂成和氏。《通志•氏族略》载:“羲和,尧时掌时天地之字,和仲、和叔因以为氏。”唐尧时,重黎原后人羲和为掌管天地四时的官,所以后人便以祖先所当的职官为感到荣耀,故以首任此官的祖先羲和的名字命姓。

2、源自于卞氏。春秋时期的楚国,当时有人名卞和,是一位有名的玉工,他曾以在荆山得璞玉而闻名,后来,卞的子孙有的便以祖先的名字命姓。

3、由他姓改为和姓。源自后魏。根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后魏有素和氏,改为和氏。”素和氏,本来是代北复姓,鲜卑族檀石槐的支裔,以其本为白部,所以号素和氏。据《魏书•官氏记》记载,在南北朝时期时,北魏鲜卑族的贵族素和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阳。也改姓“和”,和姓后来在代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代郡望。

【郡望】

汝南郡:西汉高帝二年(前205年)始建汝南郡,郡治在上蔡(今河南省汝南市东南),辖地包括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历史人物】

和峤

和峤,字长舆,晋朝汝南西平人。晋武帝时为黄门侍郎,迁中书令,为政清简。和峤家富但生性节俭,他的家里种了非常美味的李子树。有一天,王武子向他要李子吃吃,但是,和峤只给了他数十颗李子,王武子觉得太少,认为和峤太过于小气,所以王武子就趁着和峤上朝值班的时候,带领一批年轻力壮又很能吃的少年,手持斧头来到和峤的园子,众人大吃一顿,吃掉和峤家所有的李子,然后也把树给砍了,他们还将树枝装满一车送给和峤,而后问他说:“比起你们家的李子树怎么样?”和峤收到了这些树枝后,也只是笑了笑而已。

王戎、和峤同时遭遇到大丧。王、和二人都是重孝道之人,而此时的王戎因伤恸瘦得只剩皮包骨头,几乎无法支撑住自己的身体。和峤则伤心哭泣,丧葬的一切都合乎礼仪。晋武帝对着刘仲雄说:“你常常去探视王戎、和峤吗?我听说和峤悲伤过度,这真是让人替他担心。”刘仲雄回答道:“和峤虽然极尽礼数,但是其精气神并没有受到损伤。王戎虽然没拘守太多的礼法,却是因为哀伤过度已经到了形销骨立,所以我认为和峤是尽孝道而不毁身,王戎却是用伤身的方式去尽孝道。陛下您就不必去担心和峤,而应该去担心王戎呀!”

《世说新语》中记载着“实话实说”的由来与典故。和峤受到晋武帝的重用,每回事都会和他商量,有一次晋武帝对和峤说:“太子最近好像很有长進了,你前去看看怎么样?”当和峤探视后回来,晋武帝问他如何,和峤回答说:“太子的才智还是和当初一样的。”

穆(ㄇㄨ?)。(mu)

【历史来源】

1、以谥号为氏。穆姓起源于殷商王室之姓子姓。历史上可追至商朝末年的微子。微子启是商王帝乙的儿子,他十分关心国事,但不被纣王所接受,微子无奈之下便离开纣王。周武王起兵攻灭商朝之后,便让微子官复原职。为了延续殷商后裔,周王朝将微子封在宋(辖有今天河南省东部和山东、江苏和安徽交界的一些地方),以商丘为都城(今商丘市睢阳区),从此微子的后裔开始在宋繁衍。直到宋宣公,他没将君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与夷,而是传给了弟弟“和”,也就是宋穆公。宋穆公去世后,底下的群臣们便根据他的遗愿拥立了与夷,即宋殇公。宋穆公因此受到国人称赞,死后谥号为“穆”,宋穆公的支庶系子孙便引以为荣,有的就以“穆”为姓,这是穆姓的最早起源。

2、出自于外族的改姓。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在南北朝时期时,北魏鲜卑族的丘穆陵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在洛阳,便改汉姓“穆”,成为穆姓家族中重要的一支;北齐人穆提婆原本姓骆,由于跟随母亲進宫后,很受当时皇帝的宠幸,因为皇后姓穆,他便跟皇后的姓,改姓穆。穆提婆曾担任侍中、尚书左仆射,领军大将军,被封为城阳郡王;回族中的许多经名的汉译都有“穆”字或“木”字,这些后来有许多改为穆姓;宋朝时赐一部分定居中国的犹太人穆姓;外国人来华后起中国名时以穆为姓。

【郡望】

1、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2、河南郡:汉高帝时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历史人物】

穆宁

穆宁,唐朝怀州河内人。穆宁个性刚直,为官奉公守法。他中明经科后调任盐山尉时,正值安禄山谋反,他便联合各州县之力捍御,并和颜真卿共拒安禄山。

穆宁好学,善于教育孩子。穆宁的家法很严,他常常撰写家训,要求他的儿女一言一行都不可失礼,并让儿子从小就熟读礼法。他的四个儿子穆赞、穆质、穆员、穆赏都平和纯朴,有成就,有的做到了尚书给事的官职。当时有人以美味比喻他们:穆赞如酪,穆质如酥,穆员如醍醐,穆赏如乳腐。成语“韩穆二门”说的就是他和韩休两人因家教严格出名,形容有家教的人家。

穆宁也常告诫儿女:“有德行的君子侍奉双亲,是以培养志向为关键,而我的志向是正直之道。”

萧(ㄒㄧㄠ)。(xiāo)

【历史来源】

1、源出于赢姓。出自大禹贤士伯益后裔。根据其它资料记载,古代各部族首领伯益之后作士于萧,便以萧为姓,其后代延续姓萧。根据史籍记载,伯益是位很能干的人,舜时曾负责掌火,使禽兽逃匿,因此开辟许多农田。后来又跟随禹跋山涉水疏通河道,救万民于水火。伯益的巨大功绩使他的子孙得到封赏,其中一位叫孟亏,被分封到萧地(今安徽省萧县西北),建立萧国,并以国为氏。萧孟亏是萧姓第一人。

2、出自子姓。以国为姓。据《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记载,是周代宋国微子启的后裔。《通志•氏族略》记载:“萧氏,古之萧国也,其地即徐州萧县,后为宋所并,微子之孙大心平南宫长万有功,封于萧,以为附庸,宣十二年楚灭之,子孙因以为氏。”由于宋微子是殷商后裔,而萧国是由微子之孙大心所建,故萧姓源流可追溯到上古圣君商汤。后世萧姓大多认可此一说法。

3、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或被赐姓。据《续通志•氏族略》、《姓氏词典》、《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所载,汉朝时巴哩、伊苏济勒、舒噜三族被赐姓萧,两晋南北朝时契丹巴哩、伊苏济勒、部噜三氏改姓萧。据《辽史•列传•后妃》记载:“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辽人的后族以兰陵为郡望,并自称其祖先是兰陵人,把自己附为西汉宰相萧何的后裔。据《续资治通鉴》记载,有辽一朝“姓氏止分为二,耶律与萧而已。”可见契丹各族中萧姓群体的规模是相当可观。

【郡望】

1、兰陵郡:萧氏望出兰陵。历史上有两个兰陵。“北兰陵”,在今山东省枣庄市一带,西晋元康元年(291年)置郡,汉、晋数百年间,西汉丞相萧何的后裔多聚居于此。隋时废此郡。“南兰陵”,在今江苏省武進县一带,东晋初年置郡,为东晋时萧姓南迁后主要聚居地。

2、广陵郡:治今江苏省扬州。

3、河南郡:治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

【堂号】

1、定汉堂:汉代陪人萧何,从汉高祖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到建立汉朝即皇帝位,始终帮助汉高祖,功居第一,位列丞相,汉朝一切律令典制,都是萧何定的。“定汉堂”,是夸耀萧何追随刘邦有功,汉朝一切律例典制均为他制定。

2、主要堂号有:“定汉堂”、“制律堂”、“师俭堂”、“友爱堂”等,前两个堂号亦均与萧何有关。

【历史人物】

萧衍

萧衍(西元464年~西元549年),字叔达,南北朝南兰陵中都里(今江苏省武進县西北)人,梁开国君主。

据说,东晋后期兴国寺里,有一条有灵性的白颈蚯蚓。大通禅师闭关坐禅时,诵经三载,而这蚯蚓也听经三载。当禅师闭关期满出来时,见房前草高数尺,便唤小沙弥来锄草,小沙弥无意中把蚯蚓砍死了。

蚯蚓因听经文积下修炼的佛缘,得以转生人身,做樵夫。有一次,他路上遇大雨,无处躲身,就跑到破庙避雨。这座庙因长年失修,佛像也被风吹雨淋,他看到后就把自己的草帽戴在佛像头上。此后,他常到这座庙里,有时会顺手摘花供佛,但他发现一只猴子常常将花弃置一旁,他就去追逐猴子,那猴子逃進洞中,樵夫便搬块大石头堵上,而猴子就饿死在山洞里。原来那猴子是兴国寺的小沙弥转世。

后来,樵夫投胎到南齐兰陵王萧顺家中。此子生下时便会啼啸,状貌奇伟,虎目龙颜,颈项有一道圆光,右手有纹印曰武,取名萧衍。萧衍在八、九岁时,身上异香不散,聪明才敏。他亦擅长谈兵,料敌制胜,谋无遗策。萧衍稍大时,博学多通,好筹略,有文武才干,时流名辈都十分推崇他,见到他的人都不由自主地肃然起敬,连长辈都不敢随意和他开玩笑。

齐明帝在位五年就病死了,无能的宝卷即位,宝卷治国无术,妄加杀戮功臣。因此萧衍策议起兵,其他大臣响应,带兵夜入皇宫杀死宝卷,萧衍被拥戴为王称梁武帝。宝卷死的那天,一个叫侯景的人出生了。

梁武帝十分信佛,在全国各地修建寺庙。后来侯景在梁作乱,攻占建业,武帝被囚禁台城饿死。据传,侯景就是那只猴子转世的。

尹(ㄧㄣˇ)。(yǐn)

【历史来源】

1、出自于少昊的后代,以邑为姓。根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所载,少昊是古代东夷族的首领,号金天氏。东夷族以鸟为图腾,相传他曾以鸟名为官名,设有工正和农正。管理手工业和农业,少昊之子为工正,主制工失,被封于尹城,世称尹殷,子孙世掌其官职。殷的后代大多用封邑名作为姓氏。周朝时尹氏子孙的封地一直在尹这个地方,是为河南尹氏和山西尹氏。

2、以官名命名。根据《风俗通》所载,尹氏商、周时的官名,职位相当于宰相。商汤时有伊挚为尹,周宣王时有兮伯吉莆为尹,他们的后代中都有以尹为姓的,也称为尹氏。除此之外,周之列国中亦有尹氏,如晋国的尹河,晋国有尹驿,秦国有尹喜。二作为南方的楚国,其长官也多有称尹的。

【郡望】

1、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境内),西晋移到今天水市所在地。北魏时相当于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市县地。此支尹氏为晋时尹纬之族所在。

2、河间郡:汉高帝置郡,治所在乐城,平帝时相当于今河北献县、交河、武强等一部分地方。其后或为国,或为郡。此支尹氏,为东汉尹敏的后裔所开基。

【堂号】

1、和靖堂:宋时尹淳是程颐的学生,终生不应科举,赐号“和靖居士”。金兵攻陷洛阳,他的全家被害,只剩他一个人流落到四川,以布衣任太长少卿,不久改任礼部尚书、侍讲。
2、天水堂:尹姓又以天水为号。

【历史人物】

尹喜

尹喜,字公度,战国时秦人。据传,尹喜的母亲在怀胎时,睡梦中她看到天上降下美丽的紫霞,环绕其身。当尹喜出生的那一天,人们看到在尹喜家地上冒出一朵朵美丽的莲花来,到处都是。尹喜成人之后,其相貌堂堂,目光炯炯,身材修长,臂长及膝,姿态优雅。他修德养身,仁义善良,不求显达。尹喜从小就很聪明,很爱学习,喜欢钻研修行之术,特别擅长观察天象。

当尹喜任函谷关关令时,一天早晨,尹喜从家里出来,在门前的一个土台上向远处眺望。当他往东看时,只见一团紫气就像飞龙一样,由东方滚滚而来,紫气有白云缭绕,紫气的前面还有一颗青牛星,景色美丽壮观。尹喜喜极了说:“紫气东来,神仙就要来了!”于是他快快下了土山,吩咐手下打扫庭院,清扫街道,准备迎接圣人,并告诉守关士兵,凡有与众不同的人来要马上向他报告,并好好招待此人。

一天,一个白发老人倒骑青牛来到函谷关前。老人的眉毛很长,白胡须一直垂到膝盖处。守门关吏见此人与众不同,立刻报告关令尹喜,尹喜高兴极了说:“我今天终于可以见到圣人了!”尹喜盛服出迎,跪拜叩首,苦苦挽留老人,并将老人迎到客舍,共進餐膳,二人边吃边叙,谈得很投机。原来坐在青牛车上的老人就是老子。老子于是特意为尹喜留在函谷关一百多天,传授他修炼之法,并写下约有五千字的《道德经》后才离关西去。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