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箕郑对文公问

沉思 整理


【正见网2009年06月27日】

晋国闹饥荒,晋文公向箕郑(晋大夫)询问:“靠什么救灾?”箕郑回答说:“诚信。”

文公问:“怎样讲诚信?”箕郑回答:“诚信在于君心;诚信在于名分(百官尊卑之别谓之名分);诚信在于法令;诚信在于徭役(古代国家规定人民服劳役的义务)。”

文公问:“做到这些有什么好处?”箕郑回答:“君心守诚信,善恶就能分明;名分守诚信,尊卑就有秩序;法令守诚信,国家的政令宣导、治理措施就不枉费;办事守诚信,民众就能按时守业、依法服役。这时,人民就了解君心是真心恤民、为民的,即便贫困也不恐惧,交出家里收藏的东西就像往自家拿东西一样痛快,又怎么会匮乏呢?”

文公便拜他为箕大夫。到鲁僖公三十一年清原阅兵时,又任命他为新上军副帅。

时至今日,道德瓦解、变异观念污染严重,就笔者所接触到的周遭为例,有很大一部分的父母不重诚信,乱许承诺,过后又因为许多复杂的原因无法兑现,就找了一些似是而非的歪理、谬论为自己辩护、开脱,为自己的不守信用找正当理由,长此下去,这种出尔反尔的不良示范,撼动了自身为人父母者的威信。

因为不守信用,于是说服教育没有立足点,言语无力;因为人无信不立,所以对孩子的要求站不住脚,没有立场,他根本不听你的。孩子可能就有样学样,先是答应了,过后又反悔,依然是我行我素,如此成了恶性循环。我觉得这是当今孩子越来越难管教的原因之一。

今天媒体有一则报导:江西上饶的一位老人,终于在84岁高龄的今天,清偿完了亡父67年前遗留下来的债务。兑现自己的诺言:使父亲清白一世,不留下污点!自古以来,中国五千年的道统,都认为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所以在金钱至上的今日,这老人质朴的行为、诚信的品德,难得的重现了先秦时期的道德水准。

《国语》一书中最具价值的部分,是集中而系统的阐述了先秦时代神传文化中的道德观念,这类言论都是有所为而发,鞭辟入里,就一个“诚信”美德,从箕郑与晋文公的问答中,就能知晓这是关系着国家兴亡、全民福祉的操守规范,上自君臣王侯,下至贩夫走卒都得重视与具备,否则动摇国本。

(取材自《国语.晋语四》)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