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卢琦威惠行于永春境外

正见神传文化编辑小组


【正见网2010年07月26日】

【原文】

泉州大饥,死者相枕籍(1),其能行者,皆老幼扶携,就食永春,永春尹卢琦(2)命分诣(3)浮屠(4)及大家使食之,所存活不可胜计。

先是琦任永春,初下车,即赈饥馑(5),止横敛,均赋役,减口盐一百余引,蠲(6)包银、榷(7)铁之无征者。已而讼息民安,乃新学宫,延师儒,课子弟。邻邑仙游盗发,琦适在彼境,盗遥见之,迎拜曰:“此永春大夫也。为大夫百姓者何幸甚!吾邑长乃以暴毒(8)驱(9)我,故至此耳。”琦因立马谕以祸福,众皆投刃槊(10),请缚其酋以自新,琦许之,酋至,械送元帅府。自是威惠行于境外,故泉民皆来就食。

(出自《续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一卷》)

【注释】

(1)枕籍:杂乱无次序的样子。枕,垫着。籍,形容纵横交错的样子。
(2)卢琦:字希韩,惠安人,登至正二年進士第。十二年(1352年),稍迁至永春县尹。十六年,改调宁德县尹。
(3)诣(音易):到。
(4)浮屠:佛教名词,指佛塔。
(5)赈(音镇)饥馑(音仅):救济饥荒。赈,救济。馑,荒年。
(6)蠲(音捐):除去,免除。
(7)榷(音却):专卖。
(8)毒:凶狠。
(9)驱:逼迫。
(10)投刃槊(音硕):放下武器。刃,刀的锋利部分。槊,长矛,古代的一种兵器。

【语译参考】

泉州发生大饥荒,死者到处都是。还能走路的,都扶老携幼,到永春找食物吃,永春县尹卢琦命他们分别到佛寺及富有人家,由他们提供食物,得以存活的不计其数。

当初,卢琦任永春县尹,刚到任,立即進行饥荒救济,禁止横征暴敛,平均赋役,削减计口分摊盐一百余引,免除无对象可征收的包银和铁专卖税。很快诉讼平息,百姓安定,于是就兴建学校,延请教师,教育县中子弟。附近的仙游县盗贼起事,卢琦当时正好在该境内,盗贼远远看见,迎上来跪拜说:“这是永春的长官呀。有这样的长官百姓多幸福啊!我们县的长官残暴凶狠,逼得我们走上这条路。”卢琦便停下马来告诉他们什么是祸什么是福,众贼都放下武器,请求抓住他们的首领,以表示自己改过自新。卢琦答应他们,首领来到,就抓起来送元帅府。从此以后他的威名和恩惠在县境之外流传,因此泉州百姓都来永春要饭吃。

【研析】

在民以食为天的前提下,百姓一旦得不到食物,则社会易起动乱。元朝末年正是处于此危机之下,当时灾害频传,发生大饥荒,有的饿死,有的到别处谋食物,更甚者起盗贼之心。此时若施政不当,引起之祸害,将一发不可收拾。而永春何其幸运,碰到良吏卢琦,至正十二年(1352年)一到任马上進行救灾及改革赋税弊端工作,等境内没有诉讼纠纷,又兴建学校,教育子弟。故至正十四年,安溪寇数万人,来袭永春,百姓义无反顾地奋勇参与抗敌,卢琦率领他们攻贼,大小三十余战,斩获一千二百余人,而百姓无死伤的。在当时兵革四起,列郡皆汹汹不宁,唯独永春太平。由此可见,卢琦多么深获人心,甚至境外邑民,看到他都自动放下武器,表示愿意改过自新。卢琦不但照顾永春邑民,还充分发挥仁道精神,恩泽惠及泉州邑民,让他们到佛寺及富有人家接受食物,救活人数不计其数。可见凡事只要用心去做,出发点是利他的,依当时的情况权宜变通处理,成效必定佳,且能感动人心,如此一来即符合良吏的要求了。

【延伸思考】

1.你认为执政者如何做才能成为良吏?为什么?
2.基本的民生问题解决了,方有余力从事其它的学习。请你就社会的演進,举例说明此一问题。
3.苛政猛于虎,处在那样的社会,人民如果道德制约力不强,被推向恶的边缘,你想会造成什么后果?

【参考资料】

1.《白话续资治通鉴》(第十二册)沈志华 主编 建宏出版社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