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0年06月13日】
一、不受秽物
钟离意,东汉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子阿。初任郡督邮,在疾病流行中救活了很多人。明帝时任尚书,敢于诤谏。后任鲁国相。
钟离意任尚书时,交趾郡(治所在今越南河内东)太守张恢,因贪污被抄了家。明帝下诏将没收来的张恢的财产,分赐给群臣。钟离意分得一些珠宝,扔在地上,并不向皇上拜谢,更不去把那些珠宝,拿起来带回家去。
明帝奇怪地询问是何缘故,钟离意回答说:“孔子在‘盗泉’旁边,宁愿忍着干渴,也不去喝那盗泉的水;曾子来到“胜母”那个地方,马上掉转车头,原路返回去。因为他们都讨厌这些与礼仪不合的名称。那些珠宝都是肮脏的东西,就是秽物、脏物,我不敢拜受。”
明帝感叹地说:“钟离意尚书,的确清廉啊!”
二、一门清风真御史
杨溥,明代石首(今属湖北)人。曾任太子洗马、翰林学士、武英殿大学士等官职,在朝中辅政多年,以廉正著称。
明朝的刘仁宅,是刘大夏先生的父亲,在瑞昌(今属江西)担任县令时,曾经和高安(今属江西)县令严某,一同入朝觐见杨溥。
当时杨溥,执掌朝政,因刘、严二人,虽为邻县,却有矛盾。杨溥特派一名仆人,前去察看刘仁宅县令和严某县令的情况。仆人回来汇报说:“严县令非常富贵,有气派,是个很称职的官员;刘县令用的是草席、布被,瓦盆、煤灶,就好象是个穷人。”
杨溥默默地在心中,记下了刘仁宅。
刘、严二位县令,到了京城,去拜见杨溥时,严县令为了算计刘仁宅,特意抢先一步進见,献上金币为礼物,杨溥挥手让他出去了。
刘仁宅稍后去進见杨溥,献上一袋茶叶、一罐蜂蜜,作为礼物,杨溥高兴地收下了。
不久以后,杨溥就提拔刘仁宅入朝,担任了监察御史。在刘仁宅任监察御史时,他与六、七个人共用一匹马,大家轮流使用、出行。
到年终宴请同僚时,刘仁宅所用于招待的食品,最好的也只是一些干鱼而已。
后来,杨溥在为亲人上完坟归朝时,在半途,顺便造访了刘仁宅,他见到刘大夏,问道:“你父亲在家吗?”刘大夏回答说:“正在路上。”杨溥又问他:“你母亲在哪儿?”刘大夏回答说:“在邻居家磨面。”杨溥便巡视刘仁宅的家中摆设,進入卧室,看见床上只有草席和布被,高兴地说:“你父亲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合格的御史啦!”
唉!刘仁宅孝敬给显赫的同乡前辈(指杨缚)的,是茶和蜜两样东西;招待同僚的,是一樽干鱼;仆人去他老家,看到的是瓦盆煤炉;杨溥亲自去他家,看到的是草席布被。刘仁宅的夫人,不辞辛劳,亲自到邻居家打水、舂米。刘仁宅的儿子,当时年龄尚幼,并不隐讳自家的简陋和贫穷。一门清风,实在令人敬佩!
近世的官员,到民间走动的人,越来越少;而各种各样的享受,却越来越多。为政的声誉,一天比一天低;可嚣张的气焰,却一天比一天高。老百姓的日子,愈来愈难过;官员们的贪欲,却愈来愈放肆。难道这些,还不令人感到十分痛心吗?
三、作官要廉,莫求人知
杜衍,是北宋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世昌。進士及第。历知外郡,仁宗时任御史中丞兼判吏部流内铨、枢密使、同平章事等官,封祁国公。卒谥正献。
杜衍曾说:“做官首先要公正廉明,但不可让别人知道;如果让别人知道了,同僚中那些不遵纪守法的人,必定要诬告自己,而上司又不加详察,正好给自己招来灾祸。只要默默地做,无愧于心,就可以了。”
四、小告示起了大作用
王恕,是明代三原(今属陕西)人,字宗贯。孝宗时官至吏部尚书。为官五十余年,刚正清廉,始终如一。卒谥端毅。有《王端毅文集》等。
王恕就任云南巡抚时,未带一名仆人。只有一套行军灶具,一个竹食箩。每天吃豆腐乳两块,菜一小把。另用有酱油、醋、水等物。
他曾张贴告示,表明自己的态度,说:
“我本想携带家眷、仆人,一同前来,但恐怕增加百姓的负担,因此不顾年迈体衰,只身而来赴任,目的是为了洁己奉公。我绝对不会听任不法之徒,为非作歹!”
王恕巡抚的这一张小告示,简单,朴实,但却深深的打动了百姓的心。
老百姓都抄录了他的这张小告示,贴在家中,烧香供奉,视若神明。
这样以来,地方风气淳正,百姓安康。这张小告示,还真起了大作用。应该说:这张小告示,是王恕巡抚用他自己的一颗心,写成的呀!
五、将军与仆人
山云(人名),是明朝徐州人。初袭官金吾左卫指挥使,多次随成祖出征塞北。宣宗时佩征蛮将军印,镇守广西,战功卓著。官至右都督同知。卒谥忠毅。
山云将军,沉着冷静,富有韬略,而且廉正无比。
广西帅府有个叫郑牢的.是一名老仆人,性情直爽,敢于说话。
山云问他说:“世人都说为将的人,贪婪一点不算什么,何况广西一向商业发达,物资丰富,我也可以贪一点吗?”仆人郑牢回答说:“您刚到任,就象是一件崭新、干净的白袍,一旦沾上点墨,就永远洗不干净了。”
山云又说:“听说本地人给别人赠送东西时,如果不被接受,他便必定要产生疑虑,非常恼怒。怎么办呢?”郑牢说:“做官如果贪财,则国家自有重法。难道您不怕国法,反而害怕本地送礼的几个人吗?”山云笑着接受了他的意见。
山云镇守广西十年,廉操始终不改,这固然是山云本人十分正直;但是郑牢也确实值得钦佩。
(数篇均据明代郑瑄《昨非庵日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