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1年10月17日】
一、闲话丰年时的冯道与明宗
五代时期的后唐明宗(李嗣源)与冯道,在一起聊天,明宗谈到庄稼连年丰收、四方无事的时候,冯道说:“我曾经记得:从前,我在先帝幕府时,奉命出使去中山,路过井陉险道,我怕马栽倒,十分谨慎的抓住马缰绳,幸好没有发生什么失误;等到走上平路,我一放开缰绳,马就狂奔起来,不久就摔下来了。治理天下也是这样。”
明宗认为:冯道这是在提醒自己,比拟的道理很对。
明宗又说:“今年虽然丰收了,不知百姓是否丰衣足食?”冯道说:“年成不好,农民就会流浪饿死;收成好了,就会由于粮价低贱而受到打击。丰收和歉收,全都会遭罪的,只有农户人家,才会这样。我曾经记得進士聂夷中,做过这样一首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为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唯照逃亡屋。’语言虽然通俗,却细致的写尽了种田人家的情况。在士、农、工、商这四种人当中,农民要算是最勤劳辛苦的了,国君不可不知道这一点。”
后唐明宗听了冯道的讲述,受到很大震动,便把那首诗抄录下来,常常朗诵。
臣有冯道如此臣,君有明宗如此君:幸哉!
(注:后唐明宗,沙陀人,本名貌佶烈,为李克用养子,改名李嗣源。同光四年称帝,在位期间,连年丰收,战乱较少)
二、早点离任,遗惠来人
宋人阮长之,他担任武昌太守,当时的郡县规定:分发官吏俸禄的官田收入,以芒种这天为断限,在芒种日以前离职的官员,一年土地的俸禄收入,都归后来继任的人所有。如果在芒种日以后离任,则这一年的收入,归当时在任者所有。
阮长之离开武昌郡时,接任的太守还没有到达,他就在芒种前一天,解下印绶离任,以便让接替他的官员,去收取官田俸禄。
阮长之先后担任各种官职,都有风化政教,受到后人的怀念。南朝宋代谈到苦干为政者,都一致称颂阮长之。
三、袁淑赋诗明志
南朝宋人袁淑,不依附表兄刘湛,认为刘湛为人,心不纯正。结果两人矛盾很深。袁淑于是写了一首诗说:
种兰忌当门,
怀壁莫向楚。
楚少辨玉人,
门非种兰所。
诗的意思是讲:
清纯的兰花不可种错了地方,
莫把宝玉献给楚国的国王,
楚王玉石不分,无知又狂妄,
种兰应该去寻更好的土壤!
过了不久,袁淑就以长期生病为借口,辞去官职,离开了刘湛。
(附注:楚少辨玉人:楚国人卞和,将珍贵的璧玉,先后献给楚厉王、楚武王,都被当作石头。楚王认为卞和是个骗子,并砍掉他的双脚。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怀揣宝玉千万不要给不识货的楚国人,以免遭到迫害)
四、杜慧度理政如治自家
杜慧度,南朝交趾朱载 (今越南海兴省快州附近)人。宋武帝时,進号辅国将军。
南朝宋代的杜慧度,在做交州刺史时,为政仔细而周密,他治理辖区,主持政务,认真负责,就像治理自己的家庭一样,仔细认真,尽心尽力。官员和百姓对他既害怕,又爱戴。
杜慧度治理的地区民风纯朴,以至于夜晚城门不需要关闭,百姓路不拾遗。
别人问他:“治理地方,有何秘法?”
杜慧度回答说:“我视辖地之事,如家事;我视辖地父老,如自家父老……余类推之,而已。”
五、陆襄为政得民心
陆襄,字师乡。南朝梁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历任中散大夫、度支尚书。
陆襄在担任鄱阳内史时,有彭、李两家,起先由于怨恨、纠纷,而发展到互相诬告。陆襄接到他们的告状讼词后,和言悦色的劝解,毫无倦色。两人感恩,深为后悔。
陆襄又为他俩,摆上酒食,让他们尽情欢乐的饮酒。喝完酒,陆襄又用公家的车子,送他们两人,同车而归。
老百姓编了个歌谣:
陆君政,
无怨家,
斗既罢,
雠共车。
歌谣的意思是说:
陆襄热忱为黎民,
百姓互消怨怒情;
争斗之事不再有,
仇家同车如亲人!
六、宋太守离任,百姓痛哭难舍
宋世良,字元友。北齐时期的广平(今河北永年)人,历任清河太守、东郡太守。
宋世良在担任清河太守时,监狱里的稻禾,不种自生,桃树、青草,也遍地都是。官府衙门每天都冷冷清清,没有人前来打官司。人们都称他的衙门为“神门”。
等到宋世良将被调走,要离开清河太守的职位时,有位名叫丁金刚的老人,拉着宋世良太守说:“我今年九十岁了,记得来这里担任太守的人,前后共有三十五位。您这位太守,不仅善于处理政事,而且清廉公正。现在要失去您这位大好人,我们这些老百姓,往后不知怎么过日子了!”
许多老百姓都依依不舍,痛哭流涕。
七、玉浆泉
北周时,豆卢勣任渭州刺史,有仁政,汉族与西部夷羌族人民,都对他心悦诚服。
豆卢勣的仁政,也招致来了许多吉祥的征兆:鸟鼠山,俗称“高武陇”,山下是渭水发源地。鸟鼠山陡峭的崖壁,高达八千尺,向来缺水,当地羌族各部,都因此而感到生活困苦。
有一次,豆卢勣骑马前往察看,马蹄所践踏的地方,有一柱一柱的飞泉涌出。从此以后,这一地区的水源丰富想起来,百姓们欢欣雀跃。又有一只罕见的、俗称神鸟的白乌鸦,飞到厅堂前,翩翩起舞。
于是老百姓编了一首歌谣说:“我有丹阳(北周闵帝时,封豆卢勣为丹阳郡公),山出玉浆;济我人夷,神鸟来翔!”因此就称呼这个泉水为“玉浆泉”。
(均据宋代孔平仲《续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