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9年08月30日】
一、次非刺蛟救众人
《吕氏春秋•恃君览》记载:
楚国有个人名叫次非,他在干遂地方,得到一把宝剑,回来的时候,乘船渡长江,船到江心,有两条蛟龙,从两边缠绕住他乘坐的船。次非对船夫说:“你曾看见过两条蛟龙,缠绕住船,而船上的众人,都能活下来的吗?”船夫说:“没有见过。”
次非捋起袖子,伸出胳膊,脱下衣服,拔出宝剑,说:“我这个身体,不过是腐肉、朽骨罢了!丢弃宝剑来保全自己,我哪能这样爱惜自己的生命呢!”于是跳入江中,去刺杀蛟龙。杀死蛟龙后,他又回到船上。船上的众人,都活了下来,齐声感谢他的仗义和勇敢。
【赏析】
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可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自古以来,舍生取义,就成为我国仁人志士的一条行为准则和人生信条。次非刺蛟救众,则与仁者舍生取义,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次非眼中,宝剑难得,它的价值远高于人的生命价值,为了保住宝剑,更为了救同船众人,免遭于难,他毅然赴江刺杀蛟龙,而置生死于度外,视自己的生命如腐肉朽骨。这种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英勇行为.令人肃然起敬。
三、薛谭学唱歌
《列子•汤问》记载:
薛谭向秦青老师学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唱歌的本领,却自以为都学好了,便向秦青告辞回家。
秦青也不阻止他,还在城外的大道边,为薛谭饯行。秦青在席上,按着节拍,动情地歌唱,歌声振动了路边的树木,留住了天空飘荡的云彩。这时,薛谭意识到自己还没有学到老师的本领,便向老师道歉,请求回去再学。一辈子再也不敢说学成回家的话了。
【赏析】
薛谭自以为已学到老师的歌唱本领,急不可耐地要辞别回家,但当他听到老师“响遏行云”的歌声,终于意识到自己浅薄无知,决心继续再学。这说明学无止境,自满者往往是浅薄的。千万别满足于一知半解,浅尝辄止。老师是一条河,一条江,你只是一个从江河中取水喝的人。
四、悄换岑鼎
刘昼《刘子•履信》记载:
从前,齐国攻打鲁国,要索取鲁国的国宝岑鼎。鲁国国君暗中换了另一个鼎,献上齐王。并要求与齐国签订和约。齐王不相信鲁君会献真鼎,说:“如果柳季说这鼎是真的,我们就接受它,并与齐国签订和约。”
鲁君便去请柳季帮忙,柳季说:“您把岑鼎,当作国家的象征。而我把信用,看成是做人的根本。现在,您要我为您弄虚作假,破坏我的根本,保全您的国宝,这是我难以办到的。”
鲁君无法,只得献上岑鼎,并与齐国签订了和约。
【赏析】
言而无信非君子。上至王公大臣,下到平头百姓,都应当把真诚守信,视作治国修身、安身立命的根本。
如此,人与人之间,才会有凝聚的粘合剂,国与国之间才会有沟通的桥梁,整个社会也就会健康地发展,否则,奉“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为信条,尔虞我诈,相互欺骗,那么,社会上,心与心将永远隔膜,这个世界将永远是捏不拢的一盘散沙。所以,鲁君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五、应有大志,勿恋柔情
《孔丛子•儒服》记载:
子商游历,来到了赵国,平原君的两个门客:邹文、季节,都与子高相处得很好。等到子高准备回鲁国时,各位朋友都来向他送别。送别过后。邹文、季节,又伴送了子高三天。分别时,邹文和季节,泪流满面,子高却只是拱手作揖而已。
分手后,各自上了路。子高的弟子,问子高说:“老师与那两位朋友,关系很好,他们有依恋不舍的真情,为不知何时再能见面,而感伤得眼泪纵横。而老师却高声说话,只是拱了拱手,这恐怕不能说是对朋友感情深厚吧?”
子高回答说:“起初,我还以为他们两人都是大丈夫,现在才晓得他们与女人差不多。人生在世,应该志在四方,岂能像鹿或猪那样,总是围聚在一块儿?”
那个弟子又问:“这样看来,那两位哭泣,就不对了?”
子高回答说:“这两位都是好人啊!他们有仁慈之心,但是在去留、决断问题上,就肯定做得不够了。应有大志,勿恋柔情!”
【赏析】
子高不愧是一位好男儿,伟丈夫!他胸怀远大,志在四方;懂得珍重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然而也更知道:不能在脉脉的温情之中,缠绵徘徊,而庸碌无为。古代志士讲:“万古纲常担上肩,脊粱铁硬扛苍天!人生芳秽有千载,世上荣枯无百年。济民当挺直,义烈存高远!”何去何从,不作妇人优柔之状;离合聚散,不为儿女沾襟之情。提得起,放得下。志当强毅,意当慷慨;四海为家,好男儿当有如此阳刚之气。留恋于鹿豕般的团聚亲热,沉湎于儿女般的卿卿我我,软弱寡断,是成不了大事的!
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韩婴《韩诗外传》卷六 记载:
从前,楚国的熊渠子,夜行在外,看见地上躺着一块石头,以为是一只睡着的老虎。他拉开弓,一箭射去,这箭头箭尾,竟一同射入了石头之中。熊渠子下马仔细一看,知道是块石头,于是又射出一箭,但箭不仅没射入,还反弹得无影无踪了。
熊渠子先发之箭,神情贯注,诚心聚集,金石都为他开裂。更何况于人事呢?
【赏析】
熊渠子在把卧石当作伏虎的时候,竟一箭射穿了石头,创造了一大奇迹。奇迹的出现,当然靠熊渠子情急之下,用心精诚专一,用力强劲猛烈。所以,汉人王充用“畏惧加精,射之入深”八个字,来点破熊渠子一箭穿石的奥妙。卓有见地。
由此看来,世上无难事,只要人认定目标,全部身心地投入,全力以赴地追求,执着强毅,坚定不移,则不愁事不遂愿。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七、见两头蛇,小儿哭泣
刘向《新序•杂事》记载:
孙叔敖小时候,有一次,出外游玩.看见一条长有两个头的蛇,便把它杀死,埋了;回到家中,他见到母亲,想起来后果可怕,就哇哇哭了起来。他的母亲问他哭什么?
孙叔敖回答说:“我听说,人见到了长有两个头的蛇,一定会死。我刚才遇见了两头蛇。因此,我担心我会离开母亲死去。”
母亲问:“蛇现在在哪儿?”
孙叔敖说:“我怕别的人,又看见它。就把它杀了,埋了起来。”
他母亲说:“我听说:积有阴德的人,老天爷会以好处,报答他的。你为别人好,杀了那蛇,你是不会死的。”
等到孙叔敖长大成人后,做了楚国的令尹。他还没到任,人们就已知道他是一个仁义之士了。
【赏析】
孙叔敖为人杀蛇,而担心自己会死时,其母便劝慰解释说:“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汝不死也。”的确,在社会生活中,与人为善,为人多做好事,终究是会得到“善报”的,因为世事就是如此:有一份付出,终究是会有一份收获的。
八、天神帮鹦鹉灭火
刘义庆《宣验记》记载:
有一只鹦鹉,飞落到了别的山上,山中的禽兽都十分敬重它,鹦鹉自己想,在这里虽然很快活,但毕竟不是久留之地,于是离开了这里。几个月后,山中起了大火,鹦鹉在远处看见了,就飞入水中。沾湿自己的羽毛,然后飞去,把水洒在大火上。
天神见后,说:“你虽然有灭火的坚强意志,但仅凭你洒的这点水又怎么能扑灭大火呢?”
鹦鹉回答说:“虽然知道自己不能扑灭大火,但我曾在这山上住过,山中的禽兽,都很友善,待我如兄弟一般,我不忍心看见他们被大火焚烧。”
天神被鹦鹉感动了,就帮它浇灭了大火。
【赏析】
这只鹦鹉很有些知恩图报的人情味。那山中的禽兽曾有恩于它,一日山中失火,这只存情义的鹦鹉,却没有忘记山中的那些禽兽,连忙飞去救火。
鹦鹉更令人感动的是它那救火的精诚。鹦鹉以翅膀沾水,去浇灭森林大火,虽然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但是,它救火报恩之情,却是无比赤诚,正因如此,才感动了天神相助。
九、“浪子回头金不换”
刘义庆《世说新语•自新》记载:
周处年轻时,粗暴好斗,被乡里人看作祸害。义兴县河里,有两条蛟龙,山中有一只猛虎,都共同侵害老百姓。于是,义兴县里的人,把周处连同这蛟、虎一齐,称作“三害”,而其中又以周处之害最大。
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斩掉蛟龙,其实是希望“三害”之中只留下一个。周处就去山中,杀了老虎,又去河中,斩那蛟龙。蛟龙忽而浮出水面,忽而沉入水底,游了几十里,周处一直跟着它走。经过三天三夜,乡里的人,都以为周处死了,便互相庆贺。
谁知他竟杀死了蛟龙而游出水面。他听说乡里人都互相庆贺,才知道大家都把他当作祸害,于是,产生了改过自新的念头。
接着,他又到吴郡去寻找陆氏兄弟。陆机不在家,却正碰见了陆云。他就把义兴人以他为患的情况全说了,还说自己想改正错误,而年纪已大,终究不能有所成就。
陆云说:“古人认为早晨懂得真理,即使晚上死了,也值得。何况你的前途还远大!而且,人怕的就是没志向,有了志向,又何愁美名不能远扬呢?”
周处听了这番话,决心改过自励,终于成了忠臣孝子。
【赏析】
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周处年轻时横行乡里,是个头上长疮、脚下流浓的角色,但是,一旦有所感悟,有了改过自新的决心,他就重新做人了,后来终于成了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人一生免不了要犯错误,正如人吃五谷杂粮要生病一样。有了错误能够改正,有了劣迹敢于根除,最后还是会获得一个全新的自我,正如人有了病,能够及时疗救,仍可获得健旺的体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