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23年05月19日】
【典故出处】
语本《杜氏新书》(据《三国志.卷一六.魏书.杜畿传》裴松之注引):
喜欲恕折节谢己,讽司马宋权示之以微意。恕答权书曰:“况示委曲。夫法天下事,以善意相待,无不致快也;以不善意相待,无不致嫌隙也。而议者言,凡人天性皆不善,不当待以善意,更堕其调中。仆得此辈,便欲归蹈沧海乘桴耳,不能自谐在其间也。然以年五十二,不见废弃,颇亦遭明达君子亮其本心;若不见亮,使人刳心著地,正与数斤肉相似,何足有所明,故终不自解说。程征北功名宿著,在仆前甚多,有人出征北乎!若令下官事无大小,咨而后行,则非上司弹绳之意;若咨而不从,又非上下相顺之宜。故推一心,任一意,直而行之耳。杀胡之事,天下谓之是邪,是仆谐也;呼为非邪,仆自受之,无所怨咎。程征北明之亦善,不明之亦善,诸君子自共为其心耳,不在仆言也。”喜于是遂深文劾恕。
〔注解〕
1)咨:征询;商量。2)弹绳:木匠弹绳墨以取直。比喻定下准则。
〔典源参考〕
唐.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诗(据《全唐诗.卷七七.骆宾王》引):
寄语天上弄机人,寄语河边值查客。乍可匆匆共百年,谁使遥遥期七夕。想知人意自相寻,果得深心共一心。一心一意无穷已,投漆投胶非足拟。
【释义】
同心同意。亦用于指心意专一,毫无他念。
【典故说明】
出自教育部国家语文资料库「成语典」(进阶版)网站:
“一心一意”出自于《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杜氏新书》。其中记载,三国时魏国大臣杜恕在写给上司宋权的一封信中说到:“若令下官事无大小,咨而后行,则非上司弹绳之意;若咨而不从,又非上下相顺之宜。故推一心,任一意,直而行之耳。”意思是自己虽为下属,但如果做任何事都要先问过上司,那麽上司订定的原则就没有意义了;假使问了又不能按照上司的决定去做,也是不应该。所以在很多事上,就自己作主了。其中“推一心,任一意”是指揣测上司的想法,与上司同心。“一心一意”就表示同心同意的意思,如《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六:“他不拘一文二文,常自喜不吝舍。他妻子见惯了的,况是女流,愈加信佛,也自与他一心一意,虽是生意浅薄,不多大事,没有一日不舍两文的。”
“一”也有专注的意思,因此后世也用“一心一意”表示心意专一之意。如唐.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诗:“一心一意无穷已,投漆投胶非足拟。”指两人的情感浓厚、专一,无穷无尽,用如胶似漆都无法形容。后来“一心一意”这个成语就从“推一心,任一意”演变而出,被用来表示同心同意或心意专一,毫无他念的意思。
参考词语:一心一计。
【近义】
专心致志:用来指专一心思,集中精神。
语出《孟子.告子上》: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参证】
心无旁骛:专心一意而无其他念头。
(资料来源:《教育部国语辞典简编本》)
【评注】
典源中对“一心一意”的诠释分为两个层面。其一,同心同意,“故推一心,任一意,直而行之耳。”;其二,专心一意,毫无他念。这里仅就第二层含义展开讨论,但又非孟子所云的学习中的专心致志,而是讨论在修身、立言或创作中的一心一意,不掺入其它干扰因素,就不是木匠的弹绳墨取直那个层面的准则可循了。
【评析】
一位画家在论述西方传统绘画风格时谈到,文艺复兴之后,古典绘画理念上的“真实”与前苏联的“写实主义”不是一回事。例如:在用笔方面,达-芬奇认为:“应当留心使你的明暗融和起来,象烟雾一般分不出笔触和边界。”新古典主义代表画家安格尔(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也同样主张下笔不留斧凿之痕,对于造型的表达,他说:“要得到优美的形,应尽量避免用方形的或带棱角的轮廓,必须使形体圆润,并且要防止形体结构内部的细节跳出来。”
这种古典绘画讲究柔顺与协调,并且“宁圆勿方”。而从前苏联传入中国的则是“宁方勿圆”、“分块面”、“强调结构”等变异的东西是为了彰显“革命力量感”。这就意味着作画时未做到专心一意,毫无他念,而是一直紧绷着一个充满力量感的绳墨,因此,这样的画作在每一笔触中都会充满了变异的邪恶因素。
在其它文艺作品的创作中也是如此,以纯正的心态进行创作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作品中加入善或恶,创作者的一思一念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中,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不断学习,不断破除旧的观念或执念而提升的过程。不带有其它观念干扰的一心一意的创作中才能创造出纯善纯美的作品,也将走出不一样的人生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