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23年07月13日】
古人与现代人相比,人更淳朴,更懂得仁义道德之理。明代张煌言的这首《绝命诗》,简单明了,却是道尽生命的真正哲理。全诗共二十个字:“我年适五九,复逢九月七;大厦已不支,成仁万事毕。”
“我年适五九,复逢九月七”也许此时的诗人心中已经麻木,也没有时间去考虑其他的。所以这两句也是非常简单的,说自己今年四十五岁,时间是九月七日。诗人这是在记录自己的忌日,可见诗人此时是不畏惧的。古人与今天的人相比,考虑问题似乎简单的多,往往都是从一而终的。清朝也是非常开明的,那些有能力的人也不是随意杀戮的,只要诗人此时想投降,保命是没有问题的。诗人没有这么做,可见诗人是有骨气的。
“大厦已不支,成仁万事毕。”诗人是非常理智的,知道明朝灭亡是天意,也是无可奈何的。“大厦已不支”就有天灭大明的涵义。这不是诗人能够左右的。即使如此,诗人还是选择了杀身成仁,了却一切。或许人们会说“识时务者为俊杰”,这也是不错的,只是诗人不想这样做。或许是心中不想看到亲人朋友以及大明子民被别人奴役吧。
站在人的基点看,“识时务者为俊杰”也没有错。可是站在修炼的角度看,或者站在神的基点看,那就不一样了。中国人常说“一朝天子一朝臣 ”,每一个王朝都是来自天上的,而此时的王公大臣都是天上的护法或者朋友,来保皇帝江山的,一旦皇帝崩塌朝代更替,那这些护法大臣也是要随其去的。他们要同时来同时去的。所以诗人的选择是对的。
很多高人和大法弟子都知道,每个朝代都是来得法的,人生就像是一个大舞台,该换下一个朝代时,这个朝代的一切都将结束的,转生到其他地方等待大法开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