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5年01月09日】
明朝中期的衰败
1424年,明成祖在第七次出塞亲征时,因病去世,终年六十五岁。仁宗和宣宗先后即位。他们遵循成祖旧制,尚能维持明朝表面的繁荣。特别在宣宗时期,任用贤臣杨士奇、杨荣和杨溥辅政,使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昌盛。但是自成祖开始的宦官专权,吏治败坏,使明朝从1436年明英宗即位开始走向了衰落,不仅农民起义频发,而且对外防卫也危机四伏。
* 宦官专权和吏治败坏的恶果
明太祖时期,严禁内臣干政。靖难之役,宦官多有军功。朱棣认为家奴可靠,称帝后,不仅对宦官委以出使、专征、监军、分镇等军政大权,而且还设立东厂特务机构,由亲信太监掌管。东厂和锦衣卫一样,只对皇帝负责,不必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开了宦官干政之端。但在英宗之前,皇帝都亲自视政,宦官还不敢擅权。但英宗之后,因为皇帝多昏庸无能,宦官便乘机弄权,开始插手内阁、司法等事务。
到了成化年间,明朝又设立了西厂,后又设立内行厂,比东、西厂尤为酷烈。正德以前,厂、卫分立,更迭用事。正德时,厂、卫合势,特务布满全国各地,连居于穷乡僻壤的人民也受其害。可以说,明代宦官专权的现象在中国历史上相当突出,为后世的专制体制再一次提供了强化专制的范例。
宦官在政治上弄权的同时,在经济上也贪污受贿,搜括民财,巧取豪夺,勒索了大量财富,百姓苦不堪言。
另一方面,朝廷官员中的朋党之争,自宣宗以来更加激烈。吏治已渐趋腐败。
宦官专权和吏治败坏使明朝开始走向衰败。
关于“土木之变”的预言和英宗到世宗的统治时期
1435年,宣宗死。次年,9岁的英宗(朱祁镇)登基,年号正统,太皇太后辅政,并委政于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这开创了明朝的“票拟”制度。但是,明阁臣中只有位高望重的首辅(又叫首揆)才有票拟权,次辅、群辅只能参论而已。于是,为了谋当有权势的阁臣,特别是首辅,朝臣间展开明争暗斗。
预言《推背图》和《烧饼歌》都对英宗时期发生的事件作了准确的预测。
在《推背图》第三十象的图中画着一只老虎在乱石岗上,虎为兽中之王,暗指英宗时掌权的宦官王振,而石指宦官石亨。英宗在王振的引导下整日享乐,导致英宗被蒙古也先俘虏;后英宗被放回,石亨又帮助英宗复位。这幅画隐喻了英宗被俘和复辟之事。
谶文是“半圭半林,合则生变。石则有灵,生荣死贱。”“半圭半林”合起来指土木,暗指在土木堡事变。“合则生变"指英宗在土木堡被蒙古也先俘虏。“石则有灵,生荣死贱”指英宗被俘后,景帝即位,但后来英宗被放回来,石亨发动宫廷政变,使英宗复辟。但石亨因为以功自傲,终被处以极刑。
而明朝的《烧饼歌》预言道:“北方胡虏残生命,御驾亲征得太平,失算功臣不敢谏,旧灵遮掩主惊魂。国压瑞云七载长,胡人不敢害贤良,相送金龙复故旧,灵明日月振边疆。” “天下饥寒有怪异,栋梁龙德乘婴儿,禁宫阔大任横走,长大金龙太平时,老拣金精尤壮旺,相传昆玉继龙堂。”这段话预言了英宗被俘和复辟之事。
历史的真实又是怎样的呢?
1439年(正统四年),蒙古残余势力首领脱欢死,子也先嗣太师位,自称淮王。他北服乞儿吉思,西征中亚细亚诸国;西南取哈密,控制西域要道,与沙州、罕东、赤斤蒙古三卫联姻,设置“甘肃行省”,羁以官爵,破明朝西北屏蔽;东攻兀良哈三卫,席卷女真诸部,進逼朝鲜,数扰明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各边镇,势力开始强盛。也先梦“求大元一统天下”,力图向中原扩张。
1448年(正统十三年),也先分兵四路進攻明朝。1449年七月,也先自率一路攻打大同。当时朝中宦官王振专权,他挟英宗仓猝亲征。八月初,英宗带50万大军刚到大同,王振各路军接连失败,就急忙决定退兵,回师至土木堡(河北怀来县境内),被也先追上,明军死伤过半,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
明军战败的消息传到北京,举朝大震,百官张皇失措,有人甚至主张迁都南逃。这时主张抗击的大臣于谦挺身而出,被皇太后任为兵部尚书,负责保卫北京。于谦提出了"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于九月辅佐英宗的弟弟朱祁钰继位,是为景帝,年号景泰。这使也先企图以英宗作为要挟工具的阴谋不能得逞。十月,也先逼近京师,于谦率军民抵抗,大败瓦剌军,击毙万余,俘将领几十人,夺回被掠的大批百姓和牲畜。
第二年春、夏,也先又对明朝接连進攻,但均遭失败。这时,瓦剌内部脱脱不花汗等不满也先的攻掠政策,主张与明廷议和,放回英宗。八月,英宗被释返京,居皇城南宫,称太上皇。
也先進攻明朝失败后,势力渐衰。1454年(景泰五年),瓦剌内讧。第二年,也先被杀,蒙古各部陷入分裂状态。明朝北部边境的威胁暂时得以缓解。
1457年正月,在宦官石亨等的帮助下,英宗乘景帝病重,重新登极。史称“南宫复辟”。英宗复位后,于谦遭到杀害。英宗从新做了皇帝后,并无善政。
1464年,英宗死,儿子宪宗即位,年号成化。宪宗在位期间,宠信宦官汪直。宪宗死后,孝宗即位,政治还算清明。孝宗死,武宗朱厚照即位,年号为正德。这几个皇帝常常深居内宫,不理朝政,很少与大臣商议国事。而朝政基本由宦官操纵,为宦官擅权、厂卫横行提供了条件,先后出现了宦官头目王振、汪直、刘瑾专政的现象,形成了天下人“但知畏汪直而不知畏陛下”的怪事。这样政治日趋腐败,并导致土地兼并严重,使农民的生活开始恶化。
武宗无子,死后由堂弟朱厚Y屑涛唬?俏?雷冢?旰偶尉浮J雷谏咸ê螅?胱鹕?感讼淄酰ㄖ煊雍迹┪?邸J赘ㄑ钔⒑偷热衔??掏惩?币?趟茫?ψ鹦⒆冢ㄖ斓v樘)为皇考,生父只能为皇叔考。中下级官吏张璁、桂萼、方献夫等为了个人仕途,迎合世宗心意,上疏论应尊兴献王为帝。这就是“大礼议”之争。斗争结果,杨廷和罢官,同派官吏180余人受杖责,134人下狱。张璁当了首辅,恃宠跋扈,颐指百僚。不久,夏言入阁,并为首辅。以后,严嵩攻倒夏言,入为首辅。严嵩操政柄,“遍引私人居要地”。儿子严世蕃任工部左侍郎,因善于揣测皇帝心思,就代严嵩票拟,京师因此有“大丞相、小丞相”之谣。
嘉靖末年,严嵩失宠,御史邹应龙、林润相继弹劾世蕃,世蕃被杀,严嵩也被革职。徐阶继任首辅。
世宗在位期间,虽然没有了宦官专权,但由于世宗醉心于学道成仙,同样不理朝政,出现了严嵩长达二十年的擅权时期。吏治同样腐败。而且此时倭寇大起,沿海七省,无一不遭受倭寇的侵扰。但这一时期,却出了一位留名青史的清官海瑞和抗倭英雄戚继光。
一代清官--海瑞
海瑞(公元1514年~1587年),字汝贤,一字国开,别号刚峰,世称刚峰先生,广东琼山(今属海南)人,回族。海瑞四岁而孤,家境清寒。母谢氏矢志励节,教训惟严。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中举,三十七年开始步入仕途。
海瑞一生刚直不阿,执法如山。他体察民情,革除弊政,积极反对贪污和奢侈;禁馈赠,惩贪官,秉公执法,铁面无私,审理积抑,昭雪了许多冤狱。
公元1566年,海瑞在京城做官时,曾批评嘉靖皇帝沉迷道教,不理朝政。嘉靖皇帝大怒,命人去抓捕海瑞,处以斩刑。可是海瑞毫无畏惧,并已经准备好了棺材等皇帝赐死。正在此紧要关头,宰相徐阶再三为海瑞求情, 海瑞才免一死。
海瑞到南京做官不久,徐阶被免官回家养老。一天,海瑞收到许多百姓的状纸,状告徐阶的儿子。原来徐阶的儿子是当地有名的恶霸,强占了老百姓很多土地,老百姓恨透了他。
海瑞查明情况后,受到很大的震动。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一向敬重的恩人,竟会支持儿子为非做歹,不禁左思右想,思想斗争十分激烈:严肃处理吧,难为了恩人;放任不管吧,违背了国法。他想来想去,还是觉得不能以私恩废了国法,决心依法办事。他毅然亲自来到徐阶家中,说服徐阶正确对待这件事。
徐阶见海瑞竟然来查办自己的儿子,脸上顿时变了色,心里非常气愤。但他自知礼亏,只得忍气说:“我儿子做的事,我一点也不知道,看在过去救过你的面子上,这回就饶了他吧!”
海瑞见徐阶这样讲,便严肃地说:“老相爷当年救过我的命,为的是要我为官公正,多给国家和百姓办好事;现在,我秉公执法,也正是报答老相爷的救命之恩啊!”
对于海瑞的话,徐阶不仅听不進去,反而大动肝火。但海瑞毫不退让,最后终于秉公治了徐阶儿子的罪,并勒令退回霸占的良田。
海瑞不仅为官清廉,生活也十分俭朴,清苦之行举朝第一。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十月,七十四岁的海瑞以老病之身卒于官舍后,死后仅余葛帏旧衣,赖同僚捐治葬具才得葬殓。同乡苏民怀检点其遗物,只有竹笼一只,内有俸金八两,旧衣数件而已。故海瑞深得百姓拥戴,发丧之日,市民送者夹岸,酹酒而哭者百里不绝,被百姓呼为“海青天”。时人王世贞以九字评:“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明.周晖《金陵琐事》卷一)
明代苏州人朱良曾作歌颂海瑞的诗:“披鳞直夺比干心,苦节还同孤竹清。龙隐海天云万里,鹤归华表月三更。萧条棺外无余物,冷落灵前有草根。说与旁人浑不信,山人亲见类如倾。”(清・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二引《座右编》)。这首诗与一般颂诗不同,由于朱良亲眼目睹海瑞如此简朴的行囊,以及士大夫凑钱为海瑞买棺的情景,感慨万分,惟恐后世人不相信有这等事,特地写下这首吊海瑞诗,以期与山河作证,让海瑞的两袖清风,长留人间。事实上,海瑞生前俭朴到一般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他的私章用泥巴刻成,夏天睡在一张破席上,盖着夫人的旧裙……
海瑞成为后世为官者的榜样。
抗倭英雄戚继光
元末明初,日本处在南北朝分裂时期,一些封建主、没落武士、浪人和走私商人,经常在中国沿海進行武装掠夺和骚扰,历史上称为倭寇。明初,由于国家强盛,重视海防设置,因此倭寇未能酿成大患。正统以后,随着政治的腐败,海防松弛,倭寇盛行。如1439年(正统四年),倭寇侵扰浙江台州的桃渚村,屠戮人民,烧毁房屋,“积骸如陵,流血成川”。
到了嘉靖时期,东南沿海一带的官僚、豪富地主与倭寇勾结,为患一方。此时,出了一位抗倭英雄戚继光。
戚继光,山东牟平人,曾用“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来表达自己决心消除倭寇的志向。为了消灭倭寇,他特地招募浙江义乌的矿夫和农民组成“戚家军”。这支队伍经过严格训练,勇敢善战,纪律严明,是抗倭斗争中的主力。
1561年,倭寇几千人焚掠浙江台州一带,在广大人民群众的配合和支持下,戚继光率领精锐军队取得决定性胜利,扫除了浙东的倭寇。随后,在福建的倭寇重新猖狂起来。戚继光又奉命率戚家军入闽剿倭,连战皆捷。不久,戚继光和抗倭名将俞大猷一起,再次平定了在福建的倭寇。
戚继光成为后世人们敬仰的一位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