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5年01月13日】
文学、史学和音乐篇
明代小说
明代的小说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产生了大量的以历史、神怪、公案、言情和市民日常生活为题材的长篇章回小说和短篇的话本、拟话本。其中《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堪称一代巨著。
元明之际,文学家罗贯中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参照历史,写成了《三国演义》这部巨作。作者在描写东汉末年三国相争的历史画卷的同时,还用浓墨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比如刘备、曹操、诸葛亮等,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南宋以来,在民间就流传宋江起义的故事。在民间群众创作的基础上,施耐庵加工写成了《水浒传》。《水浒传》描写了晁盖、李逵、鲁智深、武松、林冲等不同的经历和悲惨的遭遇,以及从个人反抗到聚义梁山,形成强大起义队伍的斗争过程。
《西游记》,共一百回,是一部长篇神话小说。它描述了唐初僧人玄奘不避艰险,赴天竺(印度)取经的历史。《西游记》还塑造了孙悟空等非常鲜明的形象,同时向人们展示了佛的庄严、神圣和伟大。
明代短篇小说的创作也很兴盛。一些文人加工改写了宋元话本,还创作拟话本。“三言”、“两拍”就是这种话本和拟话本的代表作。三言是《喻世明言》(《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短篇小说集的合称,编著者冯梦龙。“两拍”是《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两部短篇小说集的合称,作者凌蒙初。
诗文
明代诗文创作数量虽不少,但成就却不大。永乐至正统年间,文坛上出现了以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为首的“台阁体”诗派。他们的作品都是唱和应酬,粉饰太平,艺术上呆板平庸。明中叶,在反对台阁体冗沓文风的斗争中,先有弘治、正德年间的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崛起,继而又有嘉靖、万历间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雄踞文坛。他们以复古为号召,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企图以摹拟古代优秀文学,取代充满官僚习气的台阁体。
在前、后七子复古运动兴起时,文坛上又相继迭起“唐宋派”和“公安派”。"唐宋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归有光等。他们提倡唐宋古文,认为秦汉与唐宋文章各具时代特色。“公安派”以湖广公安人袁宗道、袁宏道和袁中道三兄弟而得名。他们与复古派针锋相对地提出,文学是发展变化的,各有时代特点。
杂剧
明前期的杂剧作品鲜有优秀的作品。明中叶后,随着城镇经济的繁荣,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戏曲又出现了新的发展,如康海的《中山狼》、李开先的《宝剑记》、王世贞的《鸣凤记》、梁辰鱼的《浣纱记》和徐渭的《四声猿》等。但是,明代剧作中最负盛名的是《牡丹亭》。《牡丹亭》作者是汤显祖(1550年~1616年),江西临川人,曾任南京礼部主事,因抨击当权者的腐朽昏庸,被弹劾罢官,隐居著述。他的代表作《牡丹亭》描述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神奇爱情故事。
辞书
永乐年间,明成祖敕令大臣解缙,组织三千名文臣儒士,历时五年,编纂成《永乐大典》。它辑入了明以前图书七八千种,内容包括经、史、子、集、戏剧、评话、天文、地理、医卜、农工技术以及道教、佛教等各方面的著作,全书共22937卷,约3.7亿字,装成11095册,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类书。
《永乐大典》是按韵目编纂的。它依照《洪武正韵》韵目,分列单字,在每一单字下,随类辑入有关著作。辑入古籍时,是整部、整篇或整段抄录,因此,保留了古书的原来面目,使宋元以前许多佚文秘典,赖以保存流传。
《永乐大典》有永乐正本一部,嘉靖副本一部,都是缮写本。正本不知毁于何时何地。至今国内外仅存三百余册副本,在国内的约有二百余册。
音乐
在明代,流行的戏曲唱腔中,主要有弋阳腔和昆腔。弋阳腔源于江西弋阳,流行于赣北、皖南一带。昆腔本局限于吴中。嘉靖年间,著名音乐家魏良辅对昆腔進行改革,使它既集中表现了南曲的清柔婉转的特点,又保存了部分北曲激昂慷慨的声腔,成了当时最有影响的一种戏曲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