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管仲与鲍叔牙(历史人物故事)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6年09月29日】

编者按:为了弘扬中国神传文化,清除邪党文化的影响,在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见,开始着手编写一套中国传统文化教材。因为是刚刚起步,难免有所不足,我们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的参与和指正。我们诚挚的希望使用这份教材的同修,能将上课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教材的优缺点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不断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实完整。同时,我们也欢迎更多有意愿参与教材编辑写作的同修加入進来,共同完成教材的编著。


◇◇◇ ◇◇◇ ◇◇◇

【正文】

管仲,春秋时齐国的名相,辅佐齐桓公,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的霸主。鲍叔牙,又称鲍叔,春秋时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

据《史记・管晏列传》记载,管仲少年时就与鲍叔牙交好,鲍叔非常了解他的贤能。管仲家境贫困,还常常欺负鲍叔,鲍叔始终善待他,不曾有怨言。

西元前686年,齐襄公逝世,他的侄子公孙无知篡位。前685年春天,齐国大夫雍廪杀了公孙无知。当时公子纠在鲁国,由召忽与管仲辅佐他,公子小白在莒国,由鲍叔牙辅佐。齐国的大臣们商量讨论立新的齐君。

于是鲁国派人送公子纠回国,莒国派人送公子小白回国。管仲怕小白先回国,就追上公子小白,射了他一箭,却恰好射中小白的带钩。公子小白假装中箭,骗过管仲,然后与鲍叔牙快马加鞭先回到齐国,当了国君,即齐桓公。

鲁庄公听说公子小白当了国君,十分生气,就派兵攻打齐国,结果大败而还。桓公给鲁君一封信说:“公子纠是我兄弟,我不忍心亲自杀了他,请鲁君你杀了他吧!召忽与管仲是我的仇敌,请把他们交给我,让我亲自杀了他们。不然的话我将攻打你们鲁国。”在齐国的压力之下,鲁国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而管仲没有自杀而选择让鲁国囚禁。

齐桓公即位后,立刻请来鲍叔牙,让他做宰相。但是鲍叔牙却向齐桓公推荐还囚在牢中的管仲。“如果桓公您只要治理齐国,那么由高傒与我来辅佐您就可以了,可 是如果您要称霸诸侯,就一定要请管仲来辅佐您。”齐桓公接受了鲍叔牙的建议,请管仲来做宰相。后来管仲在齐国执政,使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都是因为管仲的谋略。

管仲后来回忆道:“我贫穷时,与鲍叔一道做生意,分财利时,总是多拿,鲍叔从不以为我贪,他知道我是因为贫穷的缘故。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顿不堪,陷于窘境,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运有时顺,有时不顺。我曾经三次作官三次都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肖,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机。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小,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赡养。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之殉难,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鲍叔不认为我无耻,知道我不因小节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临终前,齐桓公问管仲,鲍叔牙可以不可以接替他的相位,管仲说不行,认为鲍叔牙善恶分明,不能包容坏的一面。如果把政权交给他,既害了你齐桓公,又害了他自己。鲍叔牙知道这件事后,不但没有因为管仲不推荐自己接替相位而不满,反而高兴,只有管仲最了解他。

司马迁称赞道: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其中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知道管仲之贤的不多,而都知道鲍叔能识别人才。

【辨析】

(一)从管仲自己所谈的内容中,你认为鲍叔牙能知人的原因是什么?比如说,当你有困难时,一个你信任且钦佩的朋友为你筹划事情,不仅没有带来成功,反到带给你更大的麻烦与更深的困境,你认为要维持对这个朋友的体谅与信任的难处有哪些?

(二)文章最后一段太史公所叙述的内容,与中国人常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有何关联?你认为太史公认为鲍叔牙是一个有德行的人吗?

(三)在《论语》“八佾篇”中孔子批评管仲“器小”;而在“宪问篇”中孔子说“齐桓公九合诸侯,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功劳。”又说“管仲担任齐桓公的宰相,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定天下,人民到现在都享有它的好处。没有管仲的话,我们现在可能都要披散着头发穿着胡人的衣服了!”因此还称赞管仲“如其仁”,从这两段叙述中,你认为孔子是如何评价管仲的?孔子如此评价背后的道理与标准是什么?

(四)孔子认为管仲不同于匹夫匹妇,所以遭遇各种挫折与屈辱仍不减志向。你认为管仲所经历的挫折,哪一点对你而言是最大挑战,为什么?

【延伸阅读】

汉朝刘向的《新序》有这样一个故事。齐桓公时代,在江淮之间,有两个小国家叫做江国、黄国,这两个国家都靠近楚国,楚国几次都攻打他们,想要把他们灭掉,所以这两国都深以楚国为患。这时齐桓公正与诸侯商量讨伐楚国,在“贯泽”進行盟约,江黄两国也来参与。管仲劝齐桓公说:这两国离齐国太远,而靠近楚国,如果楚国攻打他们,我们却无法救援,这会让我们失信于诸侯,所以我们不能与他们订立盟约。但是齐桓公不接受管仲的劝告,仍然与他们结盟。

管仲死后,楚国果然攻打他们,而齐桓公无法救他们。此后桓公在诸侯之间的信誉逐渐衰落,桓公的霸业就衰弱下去,从这件事情观察,管仲可以算是善谋的人了。

【附录】原文与出处

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史记・管晏列传)

桓公元年春,齐君无知游于雍林。雍林人尝有怨无知,及其往游,雍林人袭杀无知,告齐大夫曰:“无知弒襄公自立,臣谨行诛。唯大夫更立公子之当立者,唯命是听。”

初, 襄公之醉杀鲁桓公,通其夫人,杀诛数不当,淫于妇人,数欺大臣,髃弟恐祸及,故次弟纠奔鲁。其母鲁女也。管仲﹑召忽傅之。次弟小白奔莒,鲍叔傅之。小白 母,韂女也,有宠于厘公。小白自少好善大夫高傒。及雍林人杀无知,议立君,高﹑国先阴召小白于莒。鲁闻无知死,亦发兵送公子纠,而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 中小白带钩。小白详死,管仲使人驰报鲁。鲁送纠者行益迟,六日至齐,则小白已入,高傒立之,是为桓公。

桓公之中钩,详死以误管仲,已而载 温车中驰行,亦有高﹑国内应,故得先入立,发兵距鲁。秋,与鲁战于干时,鲁兵败走,齐兵掩绝鲁归道。齐遗鲁书曰:“子纠兄弟,弗忍诛,请鲁自杀之。召忽﹑ 管仲雠也,请得而甘心醢之。不然,将围鲁。”鲁人患之,遂杀子纠于笙渎。召忽自杀,管仲请囚。桓公之立,发兵攻鲁,心欲杀管仲。鲍叔牙曰:“臣幸得从君, 君竟以立。君之尊,臣无以增君。君将治齐,即高傒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于是桓公从之。乃详为召管仲欲甘 心,实欲用之。管仲知之,故请往。鲍叔牙迎受管仲,及堂阜而脱桎梏,斋祓而见桓公。 (《史记·齐太公世家》)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 “仲父之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管仲对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於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 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可乎?” 管仲对曰:“不可。夷吾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勿已,则隰朋其可乎?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 求,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其於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则隰朋可也。”(《吕氏春秋· 贵公》卷一)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论语·八佾第三》)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齐 桓公时,江国,黄国,小国也,在江淮之间。近楚,楚,大国也,数侵伐,欲灭取之;江人黄人患楚。齐桓公方存亡继绝,救危扶倾;尊周室,攘夷狄,为阳谷之 会,贯泽之盟,与诸侯方伐楚。江人、黄人慕桓公之义,来会盟于贯泽。管仲曰:“江、黄远齐而近楚,楚为利之国也,若伐而不能救,无以宗诸侯,不可受也。” 桓公不听,遂与之盟。管仲死,楚人伐江灭黄,桓公不能救,君子闵(min /悯)之。是后桓公信坏德衰,诸侯不附,遂陵迟(衰落的意思)不能复兴。夫仁智之谋,即事有渐,力所不能救,未可以受其质,桓公之过也,管仲可谓善谋矣。( 汉·刘向《新序》)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