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6年09月14日】
我是从事过中学语文、大学语文及古代汉语教育的教师,很想参与到正统文化教材的编写中来,看了一下已经编写的几篇文章,觉得有一些想法, 就是:
第一:正统文化内容广博,在取材上要定个范围,此范围不宜过宽,也不宜过窄,仅取诸子文章是不够的,涉及到经史子集乃至天文地理,甚至古代科技,只要在探究宇宙,洪扬善德方面具有价值的,都可列入范围,正见嘛,是贯穿一切的,这样方可在更大范围内清除邪党文化的因素,所以,范围要宽一点,充分照顾年轻人的特点。
第二:文章选好了,叫做正文,接下去就是注释,但注释之后,就要“正文讲解”了,文言文,先要逐句讲解一番,介绍作家作品,解释词句分析文理,最后水到渠成的形成“译文”,这个译文最好还是叫做“译文参考”,因为古文也存在着“不同层次有不同的认识”的问题, 正文,注释,正文讲解,译文参考,作为教材的第一部分,是属于“知”,古时所谓的“记问之学”。
第三: 我们知道,古人在文化课中特别重视诵读,这是肤浅的邪党文化所不能领悟的,苏东坡总结道:“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杜甫:“新诗改罢自长吟”,孔子提出的“兴观群怨”说,都是要求出声的,说明对诵读我们反而要特别重视,并且要有所引导和示范,至少要在教材里对某些重要经典列出“诵读要领”,当然,最好是有些“诵读音频”,费时费神我们知道,但是,很能破除邪党文化的教育方式,邪党文化从开始就是要把传统文化弄得无声嘛,正统文化一出声它是很害怕的。传统文化以古汉语为载体,古汉语天然极富音乐性,为教学中纳入诵读一环,提供了好的条件,就是说,在学生基本弄懂了文意之后,就要引导学生诵读,在诵读中,学生会领会到老师没讲到或只可意会的那一部分,这样,就形成了对第一部分“知”的补充,弟子不必不如师啊。
第四:正文、注释,正文讲解,译文参考,再加上诵读时间或诵读要领,对正文的理解可以说比较深透了,但还是停留在“知”上,由于邪党让人接触传统仅限于让人“知”,而不让人“用”,或不让人正确的用,我们的文化教育绝不是应试教育,是要落到实处的做好人教育,可以更加开放、自然、溶洽,所以我们就要重视“用”,即是“延伸思考”里面的问题,但是我们是培养正见的,这个用有些最好落实在课堂上,就是说来个“心得交流”,还是围绕着某个问题,大家谈谈心得,就象大法弟子们学完法之后,谈谈心得体会一样的,比如学习了孔子的“知之为知之”的道理,大家结合着自己平时的不足来谈,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当今觉得教学时间紧,不给充分的讨论时间,往往因为教育目的不在育人上。教师这个时候就可以把自己摆在学生当中去谈自己的心得,学生会跟着模仿,讨论就不是那么难了。这种由大法开创的学习方式,我们善用到对后代的教育中,会给后世留下一个参照,实践中不可能一步到位,但是那是一个很的方向。人们一看这种教学安排,这种教学气氛,就知道和别的教学方式不一样,是从人心入手,是真正的在对社会负责,对人负责。
第五: “讲故事时间”,使我想到每篇文章后面是可以附一些“参考文献”的,包括相关的“评论、故事、诗词” 等,供教师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参考阅读。
总之,我的建议是每篇文章的教学依次应有如下程序:
(正文──注释)──正文讲解──译文参考──诵读时间──心得交流──参考文献其中正文讲解要求准确深透,译文参考力求信雅达,参考文献尽量来源广泛,诵读时间和心得交流是新的环节,注意把握时间积累经验,善加引导。
我的建议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