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6年11月07日】
编者按:为了弘扬中国神传文化,清除邪党文化的影响,在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见,开始着手编写一套中国传统文化教材。因为是刚刚起步,难免有所不足,我们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的参与和指正。我们诚挚的希望使用这份教材的同修,能将上课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教材的优缺点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不断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实完整。同时,我们也欢迎更多有意愿参与教材编辑写作的同修加入進来,共同完成教材的编著。
【原文】
子谓子贡曰:“女(1)与回也孰(2)愈(3)?”对曰:“赐也何敢望(4)回?回也闻一以知十(5),赐也闻一以知二(6)。”子曰:“弗如(7)也。吾与(8)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第五》)
【注释】
(1) 女:汝,你。
(2) 孰:谁。
(3) 愈:胜过、超过。
(4) 望:企及,希望达到。
(5) 十:指和某种心或人事物直接关连的方方面面、完整的一切。
(6) 二:指从某种心或人事物的一端推想出其另一端。
(7) 弗如:不如。
(8) 与:赞同、同意。
【语译】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谁的素养比较高?”子贡回答说:“我哪里敢奢望达到颜回那样的素养呢?颜回见闻某种心或人事物就能透过其层次、境界所在的理,通晓与其关连的方方面面、完整的一切;而我呢,见闻某种心或人事物,只能在这个具体表现的心或人事物中,从某个方面可观察的一端推想出其另一端。”孔子说:“是不如他呀!我同意你所说的,是不如他呀!”
【研析】
也许颜回颇能端正自己的心思,对于夫子之道信心坚定,专心致志,因此能很快看到某些境界的理,自然就能通晓那些境界以下的一切心和人事物,能够有超脱世间的,直接在理上正悟的智慧,这样的人,根基和悟性可能不一般,可遇不可求。
子贡代表的是绝大多数的人,在世间,有形的,在人与人、心、事物的纷扰中,透过历练、修正、摆正自己的心性和各种关系,从二元对立的两端逐步调整回归于中庸,从而渐渐悟到一点一点的理,好比“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从子贡也有自知之明来看,可以推知大多数人虽没有闻一知十的资质,如果能有适当的引导,通过渐渐的修养心性、摆正和方方面面的关系,也终将能明白更高境界的理而闻一知十。孔子赞同子贡,可能意在嘉许子贡的自知之明和勉励子贡等学生要见贤思齐。
【延伸思考】
现代的智力理论,越来越强调多元性、功能性,似乎能透过学习和潜能开发而得到智能的提升和发展。想想看:所谓学习、潜能开发、发展,是往哪个方面進行?如果心性没有升华,境界没有提高,心术不正,只想贪求,发展出来的高科技是不是更容易导致毁灭自己?道德水准不提高,那能有真正的发展吗?道德提高,是不是方方面面的关系都能理顺,是不是境界就提高了,明白其中的理了,这是不是意味着智能也提高了?
思考看看:造成“闻一知十”和“闻一知二”的差别,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当人们把某些想法、观念、制度、道理、心、人事物等看的太绝对了,是不是容易陷在其中、无法变通而显的愚昧,失去自由自在、如意洒脱、自知之明的智慧,因此,“执著”是不是造成不明理、形成对立矛盾的根本原因?执著越严重就从“闻一知十”掉的越多,最后“闻一知零”。如何摆脱不明事理的困境?是不是应该去各种执著?
【课后读书】
李遐周预言
唐玄宗一心好道,李遐周因精通预测事物的道术,唐朝开元(公元713~741年)年间,曾被召入宫中。
宰相李林甫前去拜访他,他对李林甫说:“你活着你家就安全;你死后你的家也跟着败亡。”李林甫流泪叩拜,求他解救。李遐周笑而不答,只是说:“开玩笑罢了。”
唐朝天宝(公元742~756年)年间,李遐周常在宫内出入,后来他请求离开宫禁住進玄都观。他在他所住的院子里,题了不下一千句诗。天宝末年,安禄山强横跋扈,远近都担忧,唯独唐玄宗不悟。有一天李遐周不见了,不知哪儿去了。唐玄宗只在李遐周住处的墙上看到了几首新写下的诗,其中最后一首是:“燕市人皆去,函关马不归。若逢山下鬼,环上系罗衣。”
起先,大家看了他的诗都不明白,因为后来都一一验证了,大家才明白的,这首诗写的是安禄山想要窃国和唐玄宗将要到蜀地避难的事。“燕市人皆去”,是说安禄山和燕地幽州、蓟州的众将都起来造反;“函关马不归”,是说大将哥舒翰潼关兵败,全军覆没匹马不还;“若逢山下鬼”,山下鬼是个嵬字,是说如果走到马嵬驿这个地方;“环上系罗衣”,杨贵妃小字玉环、阿环,是说唐玄宗到蜀地避难,走到马嵬驿,高力士用罗巾把她勒死。
(出自《朝野佥载》、《抒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