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正见网2007年08月23日】

编者按:为了弘扬中国神传文化,清除邪党文化的影响,在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见,开始着手编写一套中国正统文化教材。因为是刚刚起步,难免有所不足,我们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大法弟子的参与和指正。我们诚挚的希望使用这份教材的同修,能将上课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教材的优缺点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不断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实完整。同时,我们也欢迎更多有意愿参与教材编辑写作的同修加入進来,共同完成教材的编著。

◇◇◇ ◇◇◇ ◇◇◇

【原文】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第九》)

【语译】

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研析】

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说“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進而达到成为圣人的目标。

孔子明白指出:智的最高修为是不惑;仁的最高修为是不忧;勇的最高修为是不惧。虽然成为圣人是极高的境界,不易达到,但是仍可透过修行达成。因为,当一个人要是真正明白做人的真正目的时,他便会因为生活中的自我要求而心性提高、破迷生智慧、進而坦然面对人生的喜乐,不庸人自扰,也能锻炼出大无畏的真勇气去面对遭遇的困顿与考验。

【延伸思考】

1、以现阶段学生身分而言,如何在生活中落实“智”、“仁”、“勇”?

2、若要代言“智”、“仁”、“勇”,你认为谁是最佳人选?请说明原因。(古今中外皆可)

【相关资料】

叶公论勇

《左传・哀公十六年》记载:“率义之为勇”,大意是遵循道义叫做勇敢。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楚国的两位大臣子西和叶公在是否任用太子(在郑国避难时被杀害)的儿子胜时发生了争执。子西认为胜好结交侠士,有诺必行,可以让他守卫边疆。叶公认为胜的讲信用和勇敢是不顾道义的,并不是真正的勇敢,反对重用他。

此外,叶公讲了一番“符合仁爱叫做信用,遵循道义叫做勇敢”的大道理,试图说服子西。结果子西还是不听叶公的劝导,对胜委以重任。后来胜发动政变,杀了子西一家。最后叶公平定了这场叛乱,胜兵败后逃到山上,自缢而亡。

【课后作业】

叶公的观点和这个历史故事说明,说明“勇”要以什么为基础,否则就会为私利而作乱?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文明新见

文明新见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