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7年11月01日】
以下古文选自《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第十一》:
贞观七年,太宗谓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注1]、杜正伦[注2]曰:“卿等辅导太子,常须为说百姓间利害事。朕年十八,犹在人间[注3],百姓艰难,无不谙练。及居帝位,每商量处置,或时有乖疏[注4],得人谏诤,方始觉悟。若无忠谏者为说,何由行得好事?况太子生长深宫,百姓艰难,都不闻见乎!且人主安危所系,不可辄为骄纵。但出敕云:‘有谏者即斩’,必知天下士庶[注5]无敢更发直言。故克己励精[注6],容纳谏诤,卿等常须以此意共其谈说。每见有不是事,宜极言切谏[注7],令有所裨益也。”
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古有胎教[注8]世子,朕则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见其临食将饭,谓曰:‘汝知饭乎?’对曰:‘不知。’曰:‘凡稼穑[注9]艰难,皆出人力,不夺其时,常有此饭。’见其乘马,又谓曰:‘汝知马乎?’对曰:‘不知。’曰:‘能代人劳苦者也,以时消息[注10],不尽其力,则可以常有马也。’见其乘舟,又谓曰:‘汝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注11],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其休于曲木之下,又谓曰:‘汝知此树乎?’对曰:‘不知。’曰:‘此木虽曲,得绳则正[注12],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此傅说[注13]所言,可以自鉴。’”
贞观十一年,太宗谓吴王恪[注14]曰:“父之爱子,人之常情,非待教训而知也。子能忠孝则善矣。若不遵诲诱,忘弃礼法,必自致刑戮,父虽爱之,将如之何?或汉武帝既崩,昭帝[注15]嗣立,燕王旦[注16]素骄纵,?张[注17]不服,霍光[注18]遣一折简诛之,则身死国除。夫为臣子不得不慎。”
注释:
[注1] 于志宁:于志宁(西元588年-西元665年),字仲谧,京兆高陵(今陕西省高陵县)人。唐初大臣。隋大业末为冠氏县(今山东省冠县)长,时山东乱,弃官归里。唐高祖入关,迎谒于长春宫,授银青光禄大夫。贞观三年,進中书侍郎,加散骑常侍、行太子左庶子。十四年,兼太子詹事。太子承乾屡有过恶,志宁不时進谏,并上《谏苑》以谏,不为所纳。承乾废,晋王为皇太子,复拜左庶子,進侍中。显庆元年(西元656年),兼太子太师,以不附武后,于四年八月出为荣州刺史,徙岐州刺史、华州刺史。麟德二年卒于家,年七十八。赠幽州都督,谥曰定。
[注2] 杜正伦:杜正伦(?-西元658年),相州洹水(今河南省安阳市)人,隋末秀才。正伦善属文,深明释典。仕隋为羽骑尉。武德中,历迁齐州总管府录事参军。太宗闻其名,令直秦府文学馆。贞观元年,尚书右丞魏徵表荐正伦,以为古今难匹,遂擢授兵部员外郎。二年,拜给事中;太子监国,诏正伦行左庶子,兼崇贤馆学士。显庆元年(西元656年),擢黄门侍郎,兼崇贤馆学士,進同中书门下三品。三年,坐与中书令李义府不协,出为横州刺史,仍削其封邑。寻卒。
[注3] 人间:即民间。因避唐太宗讳改“民”为“人”。
[注4] 乖疏:乖,背离、违背。疏,疏漏、分散。“乖疏”在本文中的意思指违背礼义,出现疏漏。这个词据笔者考证应为唐代始创。唐以后的诗文中常见。在古文中“乖疏”还可表示“疏远”或“孤僻”之意。
[注5] 士庶:“士”指文人或士大夫。“庶”指平民。“士庶”泛指人民、百姓。出自《管子・大匡》:“君有过,大夫不谏;士庶人有善而大夫不進,可罚也。”又见于《礼记・中庸》:“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
[注6] 克己励精:“克己”指克制私欲,严以律己。“励精”指励精图治。“克己”及“励精”这两个词组在唐代以前的文选中很常见;唐代的文选中始见将之连在一起用。
[注7] 切谏:“切”的意思是恳切、率直。“切谏”指直言劝谏。出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
[注8] 胎教:典出自西汉・刘向《列女传・卷之一・母仪传》:“大任(一说太任,周文王的母亲)之性,端一诚庄,惟德之行。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狂言),能以胎教。溲于豕牢(厕所),而生文王。文王生而明圣,大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卒(后来)为周宗。君子谓大任为能胎教。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单足站立),不食邪味,割(得到的食物)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于邪色,耳不听于淫声。夜则令瞽(乐官)诵诗,道正事。”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胎教是以孕妇的本身修持为主;与现代的胎教(胎儿教育)有很大的区别。
[注9] 稼穑(音架色):“稼”本义是种植五谷;“穑”本义是收获谷物。“稼穑”泛指农业生产。出自《诗经・大雅・桑柔》:“好是稼穑,力民代食。”
[注10] 以时消息:本义指事物变化之无常,随时间的推移而兴盛衰亡。消,消亡。息,滋生。出自《易经・丰卦》:“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
[注11] 黎庶:黎民。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徭),天下咸抚。”
[注12] 此木虽曲,得绳则正:典出自《尚书・说命上》:“说(傅说)复于王曰:‘惟木从绳则正,后(君主)从谏则圣。后克(能够成为)圣,臣不命其承,畴敢(谁敢)不祗若(敬顺)王之休命(旨意)?’”
[注13] 傅说:傅说,商王武丁的大臣,中国古代著名贤相。原在傅岩(地名;一说傅险,在今山西省平陆县)地方从事苦役,被武丁起用,故以傅为姓。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帝武丁即位,思复兴殷,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决定于冢宰(官名;为六卿之首,亦称太宰),以观国风。武丁夜梦得圣人,名曰说。以梦所见视群臣百吏,皆非也。于是乃使百工营求之野,得说于傅险中。是时说为胥靡(苦役),筑于傅险。见于武丁,武丁曰是也。得而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
[注14] 吴王恪:李恪(音克),太宗第三子也。武德三年,封蜀王,授益州大都督,以年幼不之官。贞观十年,又徙封吴王。十二年,累授安州都督。高宗即位,拜司空、梁州都督。恪母,隋炀帝女也。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长孙无忌既辅立高宗,深所忌嫉。永徽中(西元652年左右),会房遗爱(房玄龄次子)谋反,遂因事诛恪,以绝众望,海内冤之。
[注15] 昭帝:汉昭帝(西元前94―西元前74年),汉武帝少子,名弗陵。幼年即位,初由霍光、桑弘羊等共辅国政,继续实行武帝时期政策,曾多次击败匈奴、乌桓等,加强了北方戍防。始元六年(西元前81年),召开“盐铁会议”,因武帝时期官营盐酒铁及对匈奴长期作战的政策遭到“贤良、文学”的批评,会后罢除榷酒(酒类专卖),不久与匈奴和亲。元凤元年(西元前80年)以谋反罪诛桑弦羊、上官桀等,专任霍光。進一步更改武帝时制度,罢不急之官,减轻国民之赋税。元平元年驾崩,年仅21岁。
[注16] 燕王旦:刘旦(?―西元前80年),汉武帝第三子。元狩六年(西元前117年)立为燕王。为人辩略,博学经书杂说,好星历数术倡优射猎,招致游士。戾太子(刘据)死,上书求入京师,欲立为太子,被削三县。武帝崩,汉昭帝即位,他与宗室刘长、刘泽及大臣上官桀、桑弘羊等谋夺帝位,失败,自杀。
[注17] ?(音周)张:狂妄、欺诳。出自《尚书・周书・无逸》:周公曰:“呜呼!我闻曰:‘古之人犹胥(都、皆)训告,胥保惠,胥教诲,民无或(不要、无有)胥?张为幻(惑乱)。’”
[注18] 霍光:霍光(?―西元前68年),字子孟,是西汉著名将领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弟。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人。霍光跟随汉武帝近30年,是武帝时期的重要谋臣。汉武帝驾崩后,他受命为汉昭帝的辅政大臣,执掌汉室最高权力近20年,为汉室的安定和中兴建立了功勋,成为西汉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人物。在麒麟阁十一功臣中位列第一。
全文大意:贞观七年,太宗皇帝对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杜正伦说:“你们辅导太子,应常给太子讲述老百姓的实际情况。我十八岁时仍生活在民间,百姓的艰难困苦。没有不知道的。到做了皇帝,每逢商量或处置事情,还时常出现错误,得到别人的指正后才明白。如果没有忠诚正直的人劝谏,事情怎么能做好?况且太子在深宫中长大,对老百姓生活的艰辛,他都不曾听见过。而且君主的行为关系着国家的安危,更不能独断及骄傲放纵。只要下令说‘有進谏者,格杀勿论’,那么可以肯定,天下从此就不会再有人敢進谏直言了。所以,要克制私欲,严以律己,励精图治,接受劝谏。你们必须经常与太子讲解这些道理。每当看见有不当的事情,应当直言劝谏,使他受到教益。”
贞观十八年,太宗皇帝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古代有‘胎教世子’的做法,我没来得及这样做。但近来自从册立了太子,每遇到事情,总要给他讲道理。见他将要吃饭,问他:‘你知道饭从何而来吗?’他回答说:‘不知道。’我就告诉他:‘农业生产很艰辛,都要付出劳力。不扰乱农时,才能常有饭吃。’见他骑马,又问他:‘你懂得骑马的道理吗?’他回答说:‘不知道。’我就告诉他:‘马能替人干苦活、出劳力,要明白事物兴盛衰亡的规律,就别让它把力气都用完了,这样才能常有马骑。’见他乘船,又问他:‘你知道船的道理吗?’他回答说:‘不知道。’我告诉他:‘船可以比作国君,水可以比作百姓。水能使船浮起来,也能使船倾覆。你将要做国君,对这个道理怎能不感到畏惧呢?’见他在一棵弯树下休息,就又问他:‘你知道这棵树有什么道理可讲吗?’他回答说:‘不知道。’我告诉他:‘这棵树虽然弯曲,但用墨绳校正,就可加工成笔直的木材。作为国君,即使德行不高,只要接纳劝谏,也能变得圣明。这是傅说讲过的话,可以作为自己的鉴戒。’”
贞观十一年,太宗皇帝对吴王李恪说:“父亲关爱儿子,这是人之常情,用不着有人教导就能知晓。儿子能够忠孝就好了,如果不听教诲,背弃礼法,一定会受到惩罚。到那时,父亲再爱儿子,又有什么办法呢?汉武帝驾崩后,他的儿子汉昭帝继位,燕王刘旦一向骄纵、狂妄并对昭帝不服,霍光仅送去一纸诏书,就让他身死而封国被废除。作为臣子,不能不小心谨慎!”
评讲:中国古代贤明的君臣都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甚至是从妇女怀孕时就实行胎教。《列女传》是古代的女子必读之书,而书中所记述的周文王母亲大任的胎教之法也被古人所推崇。古人所提倡的胎教与现代人所说的“胎教”有很大的区别;也就是古人更注重的是孕妇本身的修持。在日常生活中孕妇要做到:寝不侧(侧身),坐不边(边缘),立不跸(单足站立),不食邪味,割(得到的食物)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指坐席有上下等次之分,入席者不可僭越),目不视于邪色,耳不听于淫声,口不出敖言。等等。
而从孩子出生至成长的过程中,当父母的要经常告诉子女做人的道理及稼穑之辛劳。子女从小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礼仪的教育,那么其将来不管从事什么行业,对己对人,均有益处。特别是身为太子或诸王子,将来要治理一个国家或管理一个地区,其行为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安危和百姓生活的幸福,更应该特别注重良好的教育。诚如太宗皇帝说言:“且人主安危所系,不可辄为骄纵。”
反观现今的中国大陆,国家的政局被一群从小就缺乏传统道德教育的“太子党”劫持;这些官员狼狈为奸,贪污腐化,沉溺于声色犬马;致使民不聊生,老百姓怨声载道。由此可见,未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则不明古道,不明古道则不知敬奉天地神明、恪守为人之礼法、畏惧报应将及身。《墨子・法仪第四》中有这样一段话很值得深思:“故为不善以得祸者,桀、纣、幽、厉是也;爱人利人以得福者,禹、汤、文、武是也。爱人利人以得福者有矣,恶人贼人以得祸者亦有矣。”